自2010年一季度起,我国GDP累计增速连续下滑,至今年二季度已是第9次。进入7月份以后,经济增速放缓势头似乎仍未改变,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长较上月回落0.2个百分点。而且从长期来看,经济潜在增长率下降也是不争事实。在这样的宏观背景下,一些人惊呼,作为服务实体经济的行业,银行业快速发展的好日子可能一去不返,并预测不良贷款将卷土重来。
其实,有这样一种担忧未尝不是好事,可以使监管部门和商业银行未雨绸缪,加大拨备,多提资本,防范风险。根据银监会8月披露的统计数据,我国商业银行二季度拨备覆盖率高达290.2%,比一季度上升2.8个百分点;同期资本充足率12.9%,较一季度上升0.2个百分点。这充分说明,当前我国商业银行的存量风险较小,风险防范的重点应当放在增量风险上,特别是避免不良贷款后续上升。众所周知,每当经济下行周期来临,各国银行业资产质量变坏似乎概莫能外。但仍然可以采取一些较为有效的补救措施,比如通过加强产业先导和行业研究,了解哪些行业贷款可投,哪些行业不该投;哪些此时能投,哪些此时不能投,实现银行资产质量的有效控制。
首先,要用好“指挥棒”。商业银行不该对国家产业政策采取敌视态度,将其视为套在身上的枷锁,而应通过认真学习,真正领悟“条条框框”背后的积极意义,帮助自己实现从“必然王国”向“自由王国”的转变。举个最简单的例子,也许商业银行对“两高一剩”行业是什么都已比较清楚,但如果问到什么是国家战略性新兴产业?可能未必就能回答。今年7月,国务院出台了《“十二五”国家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规划》,明确定义战略性新兴产业是以重大技术突破和重大发展需求为基础,对经济社会全局和长远发展具有重大引领作用,知识技术密集、物质资源消耗少、成长潜力大、综合效益好的产业,这为银行贷款指明了方向。也就是说,商业银行必须及时跟进国家政策,加强战略规划,改进营销行为。唯有如此,才能实现自身的稳健、可持续发展。
同时,不要钻“死胡同”。掌握国家产业政策并非万事大吉,还必须活学活用,有自己灵活独到的判断。反之,事事本本主义、思维僵化,信用风险还是在所难免。一方面,过去好的行业不等于将来就好。就我国而言,房地产、基础设施、市政工程、汽车行业的快速发展必然带来钢铁行业的相应发展。不幸的是,由于缺乏总体视角,一些资本对钢贸企业的投资热情一浪高过一浪,最终造成行业无序发展。加之当前国家对房地产实施调控以及汽车销量下降,高度膨胀的钢贸企业遭受沉重打击。如果商业银行不能及时调整战略,一成不变加大信贷投入力度,只会纵容泡沫越吹越大,害人害己。另一方面,实践中“规划”往往赶不上“变化”。以光伏产业为例,由于具有无污染、可持续、总量大、分布广、形式多等优点,近年来在世界范围内受到推崇。特别是在我国,更将其视为促进国家能源供应、建设低碳社会、推动经济结构调整以及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重要途径。目前,我国内地31个省份均将其列为优先扶持发展的新兴产业;600个城市中,有300个在发展光伏太阳能产业,100多个建设了光伏产业基地。但是,由于产能扩张过快、供需失衡,我国光伏企业普遍陷入亏损泥潭。如果对蜂拥而上的行业不进行冷思考,盲目追加贷款,后果将不堪设想。也就是说,商业银行必须强化行业发展研究与预测,在掌握国家政策基础上,建立自己的“大脑司令部”,学会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科学指导营销实践。只有在瞬息万变中把握住商机、控制好风险,才能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脱颖而出。
还有,要学会“提问题”。读懂了国家政策、学会了灵活运用还不够,事实上一些问题的答案并非商业银行可以单方解决,必须依靠监管部门和行业协会力量,积极主动向国家有关部门寻求最佳解决方案。比如,2005年以来,监管部门通过建立“六项机制”,督促和指导商业银行开展小企业贷款业务,这对于促进实体经济发展、扩大我国就业可谓意义重大。但是,小微企业中间也有良莠不齐,不能不分青红皂白一律加以支持,否则其高风险性就会给银行信贷带来灭顶之灾。可以通过监管部门或行业协会与国家产业政策部门的协商沟通,加强小微企业分类管理,比如可将其划分为重点支持类、一般支持类和限制支持类等。其中,重点支持类必须符合国家产业政策发展方向,具备良好的经济和社会效益。如此,银行信贷才能有的放矢,财税补贴才会切中肯綮,避免政策支持低效,甚至是纳税人资金的无谓损失。
(作者为银行业从业者)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环渤海财经无关。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