会员投稿 搜索:
您的位置: 主页 > 新闻 > 特别报道 > 正文

上市公司募资变闲钱 购理财产品委托贷款获利多

来源: 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转发至: 分享到QQ空间 百度收藏 人人网 开心网 豆瓣网

10月11日,(601098.SH)公告称,公司以自有闲置资金2亿元购买湖南省分行的理财产品,预计年化收益率6%;此前的8月,公司还通过长沙分行向湘电集团发放3亿元委托贷款,年化收益率不低于8%。

中南传媒显然不是上市公司购买理财产品和放贷的孤例。

今年以来,先后有(600585.SH)、(600460.SH)、漫步者(002351.SZ)等公司斥巨资购买银行理财产品;另有香溢融通(600830.SH)、闰土股份(002240.SZ)、时代出版(600551.SH)等通过银行向外委托贷款。

据不完全统计,截至10月18日,除金融类上市公司外,今年以来有近60家上市公司购买银行理财产品,累计购买金额接近200亿元;此外,另有79家上市公司发放委托贷款,金额合计超200亿元。

扎堆购买理财产品和委托贷款背后,上市公司资本暗门隐现:虽然上市公司大都宣称动用的是自有闲置资金,但依然难避挪用募资之嫌,深圳惠程(002168.SZ)即是例证。

“普遍的操作方式是,上市公司以置换前期投入自有资金或者补充流动资金为名,将募资变为自有资金,借以逃离监管视野,然后将这笔钱投向银行理财和放贷市场。”银行人士如是向本报记者剖析上市公司募资参与理财和放贷的“通幽曲径”。

2011年以来,货币信贷收紧,中小企业周期性钱荒重现,民间借贷利率走高,制造业利润下滑,诱使部分产业资本转行做起“炒钱”生意。

作为产业资本代表的上市公司,特别是刚IPO或再融资的上市公司,手握大把现金,纷纷加入“炒钱”行列,大手笔购买理财产品和发放委托贷款,其金额和利率屡创新高。

募集资金“变性”暗门

上市公司海量购买理财产品和委托放贷,资金从何而来?果真完全是自有闲置资金吗?

“上市公司此举实现资产增值,本来是好事,但很多公司用的并非自有资金,而是募集资金。”湖南资本业内人士透露。

他的话并非空穴来风。今年6月曝出的深圳惠程违规挪用募投资金案,即为明证。

深圳惠程去年定向增发募资4.52亿元,募投项目公司吉林高琦本应将募资存入专项账户,却先后5次用募资购买中国银行吉林分行的理财产品,共获利息100.59万元。

这显然只是“冰山一角”。证券法规规定,除金融企业外,上市公司不得将募资用于质押、委托贷款或其他变相改变募资用途的投资,因此很多企业采取更隐秘的手段让募投资金“暗渡陈仓”。

一家股份制商业银行高层告诉记者,目前上市公司利用募资买理财产品或放贷,多数会以募投资金置换和补充流动资金为名,通过“资本暗门”将募投资金“变性”为自有资金,用作他途。

上市公司募资挪用暗门调查

细察部分上市公司购买理财产品和委托贷款路径,或可一窥募投资金“偷梁换柱”变相进入银行理财市场的隐秘通道。

漫步者2010年2月5日上市时,正处于IPO狂热期,公司原计划募集4.2亿元,实际募集净额达11.6亿元,超募7.4亿元。

当年3月25日,漫步者审议通过置换募投项目自筹资金和用超募资金偿还银行借款、委托贷款的两个议案,置出资金2.19亿元,偿还银行借款与委托贷款4000万元,补充流动资金5000万元,数项合计总金额约3亿元。

巧合的是,今年8月,公司公布的拟用于理财产品投资的闲置自有资金,也恰好是3亿元。

海螺水泥则是一边举债,一边大买理财产品。今年6月15日,公司发行的95亿元公司债上市,当日公司即宣布拿出40亿元经营资金投资于信托计划和银行理财产品,这相当于其发债规模的42%。

记者发现,截至海螺水泥发债前的2011年一季度末,公司现金及现金等价物余额仅30.23亿元。

“从公司财务数据看,海螺水泥40亿元应该大部分来自公司债募集的资金。”中信建投湖南研究总监刘亚辉直言,海螺水泥利用公司债买理财产品,其发债必要性值得怀疑。

他透露,募资以补充流动资金之名“暗渡陈仓”,变身自有资金后进入高利贷市场,亦是上市公司惯用的操作手法之一。

香溢融通2008年定向增发后,本来用于投资典当行业的募资,却并未足额投入,后来公司将尚未投入使用的募资2.23亿元变更为补充流动资金。

不久后,公众看到的即是香溢融通频频向房地产企业发放高利贷。最近,因温州高利贷风波升级,香溢融通的1.5亿元委托贷款告急,被迫将相关借款方告上法庭讨债。

“炒钱”之利

对于上市公司及其高管来说,无论是购买理财产品还是委托贷款,无论是高息还是低息,似乎总是“稳赚不赔”,高管们也能获益匪浅,这或许是上市公司对“炒钱”乐此不疲的内生动力。

“就拿理财产品来说,卖给上市公司实际上更多的是高息揽储。”前述银行业人士透露,由于近年银行存款指标压力很大,理财产品正逐渐演变成银行“揽储”的重要工具。

今年8月,深赛格(000058.SZ)公告称,公司拟以自有闲置资金,购买由工商银行和中国银行发行的、期限6个月以内的债券型理财产品,投资期限不超过3年,预期年化收益率为3.5%-6.5%。工行正是深赛格的主要贷款银行之一。

此外,大买浦发银行理财产品的漫步者,上市之前即多次从浦发银行深圳分行短期借贷,公司上市后,其募资的一部分即存放在该支行。

“这已是业内潜规则,上市公司资金充裕时,通过大量购买理财产品帮银行完成揽储任务,以后公司扩张资金吃紧,就能获得银行更大的信贷支持。”前述银行人士如是描述银行与上市公司的“和衷共济”。

至于上市公司通过委托贷款放高利贷,则更是一件划算的事:除可获得不菲的利息收益,关键是在公司主业不济时,高利贷收益能粉饰业绩。

最典型的要数ST波导(600130.SH),这家曾经的手机生产商“老大”近年来主营业务一直不景气,2009年来,主要依靠高利贷生意的收益盈利。

武汉健民(600976.SH)公告显示,上半年对外委托贷款收益1304.41万元,占同期净利润的36%,其向汉口饭店发放的委托贷款利息高达20%。

“而部分年息低于10%的委托贷款,尽管上市公司获益有限,但上市公司相关高管个人却可以通过收取信息费获益,毕竟资源有限,想贷款的公司很多。”银行业内人士透露。

然而,与上市公司热衷于购买理财产品和委托贷款形成强烈反差的是,其主业多数难尽人意。

2011年8月,西藏城投(600773.SH)孙公司北方建设和上海国投,分别斥资2亿元、3700万元购买建行和中信的理财产品。

大买理财产品的同时,公司业绩却大幅下滑。半年报显示,公司2011年1-6月营收4.49亿元,净利润(扣除)7938.93万元,同比分别下滑38.66%和17.93%。

上市不久大把撒钱的漫步者,2011年上半年实现净利润5441万元,同比仅增0.64%。

“过度热衷于放高利贷和购买理财产品,有可能放大企业的风险,毕竟高利贷不是谁都可以玩的,而且这也容易使上市公司荒废主业。”刘亚辉警示道。

Tags: 理财产品 委托贷款
转发至: 分享到QQ空间 百度收藏 人人网 开心网 豆瓣网
?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环渤海财经无关。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最新图文信息资讯
关于环渤海财经 - 联系我们 - 广告服务 - 友情链接 - 网站地图 - 版权声明 - 杂志订阅 - 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