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影票房暴涨吸引各路资本蜂拥而至,光环背后盈利难、风险大,业内认为应加强风险控制
131.15亿元,这是国家广电总局公布的2011年全国电影总票房,这一数据5年间增长了4倍。正是这一令人艳羡的增长速度,吸引着各路资本蜂拥而至。
张艺谋新片《金陵十三钗》总投资高达6亿,数额足以令电影圈为之咋舌,而令金融圈惊诧的是民生银行对该片1.5亿元的贷款,创下金融业对单一影片的最大投入。与此同时,与《金陵十三钗》对垒的《龙门飞甲》也得到金融资本的垂青,身后是北京银行的贷款支持。
金融资本的介入繁荣了中国的电影市场,但光环的背后却是难以盈利、风险无法衡量的尴尬。业内认为,资本蜂拥而入之时,更应加强风险控制,让资本投入更为安全和透明。
银行贷款支持大片制作
《金陵十三钗》通过版权质押的方式获得民生银行贷款1.5亿元,《龙门飞甲》获北京银行“打包贷款”。
民生银行与《金陵十三钗》合作之初,曾建议出品方做创新型的投行产品融资,如股债结合的信托或者基金产品,但《金陵十三钗》的制片人张伟平则坚持要“最简单的金融”贷款。最终,《金陵十三钗》通过版权质押的方式获得贷款1.5亿元,利息只是在基准利率基础上略有上浮。
同样是以贷款方式投资《龙门飞甲》的北京银行则采用“打包贷款”的模式,北京银行朝外支行一次性“打包”贷款给博纳影业1亿元,用于《龙门飞甲》、《不再让你孤单》等四部电影和《十月围城》电视剧的拍摄,以此分散风险。
2007年起,银行就开始尝试给电影贷款。当年11月,北京银行以版权质押方式为华谊兄弟提供1亿元的电视剧打包贷款,共14部456集电视剧。2008年,冯小刚执导的贺岁巨片《集结号》获得招商银行5000万元的无担保授信贷款。
投资电影产业带来的财富效应与光环效应,不仅吸引了银行持续介入,也吸引了VC/PE、产业资本各路游资的关注。
比如,IDG资本参与投资了《雪花秘扇》。还有来自其他行业的资本也加入了电影投资的行列,如乐视网投资了《机器侠》等项目;湖南广电、江苏广电等依托渠道平台优势,成功加盟《建党伟业》等影片。此外,盛大、非常完美、麒麟三大网游公司争相进军影视投资。
机构投资者也蜂拥而至。据北京新元文化产业俱乐部统计,截至2011年11月,已经披露规模的文化产业基金数量为83只,包括大摩华莱坞基金、IDG新媒体投资基金、腾讯影视投资基金等等,总规模折合1330.45亿元人民币。
一位正在考虑投资电影产业的PE负责人张先生告诉记者,去年以山西和鄂尔多斯为首的热钱涌入电影行业非常明显,一类是寻求投资电影业的荣耀;一类是寻求资本回报。
博纳影业集团总裁于冬对此的判断是,未来3到5年内,中国电影产业将全面迎来资本时代。预计未来将有8到10家公司赴港或在国内A股上市,融资规模将超过150亿元。另外,民间资本非常活跃,预计将有50亿-60亿元投入到电影产业。
光环背后多数电影亏损
数据显示,在上映的电影中,只有20%左右赚钱,10%打平,剩下70%亏损,耗资巨大的大片账面浮亏。
越来越多的资本嗅到了电影市场的商机,纷纷涌入电影市场“淘金”,但投资中国的电影产业是不是真的都能赚钱?事实并非如此。
“现在的电影市场票房繁荣,票房的增长仅仅是由电影屏幕数量增长拉动,其实盈利能力开始下降,大多亏得厉害,很多电影投资成了一锤子买卖。”张先生表示。
华谊兄弟传媒董事长王中军1月10日在一次公开演讲中提到:中国电影总体来讲是阶段性不健康,泡沫很大,拍的电影无数的多。中国去年大概拍了500多部电影(广电总局披露的数据显示,当年共生产故事影片558部),进电影院的大概160、170部。
即使上映的这些电影中也并非都能盈利。电影界一个尴尬的数字是:在上映的电影中,只有20%左右是赚钱的,10%打平,剩下的70%都是亏损。
2011年全年,中国地区的票房总数达到了131.15亿元,其中,国产影片全年票房超过了总份额的50%。但是国产大片则几乎都是亏损、持平,即便是最终赚了的,数量也并不高。
如投资1.5亿的《战国》总票房不到8000万,投资浮亏接近1亿;投资1.5亿的《关云长》总票房仅为1.6亿,投资浮亏也超过了5000万;号称制作费高达2亿的《倩女幽魂》总票房不到1.5亿,投资浮亏也超过了亿元。而投资巨大的《金陵十三钗》要盈利也并非易事,业内人士按照现有的国内分账比例计算,该片票房收入达到13亿方可回本,目前该片票房正奔着6亿迈进。
“钱多项目少,遇到好一点的项目各种资本竞相追捧,原本2000万的制作预算,投资方可能会说我给你4000万,你换上大导演、名演员,无形之中,小制作被推成了大制作,到最后就一味地追求大制作,而忽略了内容本身。”张先生介绍。
电影投资界2011年流传这样一则笑谈,山西煤老板捂着数百亿热钱急切寻找出路,“拍电影,搞文化”成了其继炒房、炒股后,另一时髦投资项目。一电影公司筹划拍一部山西题材的电影,熟料该想法刚一放出,当地就有不少山西煤老板主动找到他承诺:“你一分钱都不用出,来人拍就行。” 根据于冬的估算,目前盘旋在电影产业上空至少有几百亿资金,但目前的市场盘子才130亿元。
“拼抢资源造成电影市场的非理性。”中国电影集团总经理助理赵海城在接受本报记者采访时表示:“成本虚高、片酬虚高,很多投资迷信大明星、大成本,而没有把钱花在刀刃上。这个刀刃就是品质,对行业来说,并不是件好事。”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环渤海财经无关。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