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董长青
比利时布鲁塞尔-北京-成都-南充,近20小时的旅行,邓东异常兴奋,毫无睡意。
身为四川绮香纱丝业有限责任公司的董事长,邓东从国内出发时还没有想到,短短几天时间,他就下决心进军欧洲市场。根据他的计划,今年4月底,“绮香纱”的欧洲办事处将在比利时开张。
邓东是此次赴比利时考察的50余位民营企业家之一。在“爱国者”创始人冯军的组织下,中国民营企业家首次大规模“抱团”走出去,考察欧洲的市场环境。
三天考察结束后,有30余位民营企业有意在比利时落户。
一行一企避免联而不盟
3月22日,邓东和50余位民营企业家会合,登上了北京直飞布鲁塞尔的航班。这支队伍中,有“爱国者”总裁冯军、皇明太阳能董事长黄鸣、雅昌集团董事长万捷、华辰植绒公司董事长孙月华……这些企业,都是旨在“抱团”走出去的爱国者国际化联盟的成员。
邓东创办的“绮香纱”成立于2009年,总投资1.5亿元,是一家“公司+基地+农户”的全产业链丝绸企业。生产的丝绸原料绝大多数外销到印度和巴基斯坦,去年的营业收入超过3亿元。
虽然发展迅速,但邓东也有烦恼——产品售价低,附加值不高。如何提高附加值?邓东心里清楚,最好的办法就是做成成品,打出品牌,附加值自然就会提高。在去年制订公司“十二五”规划时,邓东就提出,在“十二五”期间要进军欧洲市场,在家纺和服装方面各收购一家欧洲品牌。
按冯军的说法,联盟的企业有一个特点——身处消费品行业,都是各自细分行业的前三甲,甚至是“隐形冠军”。随着企业规模的扩大,“出海”成为这些行业“隐形冠军”的必然选择。
不过,大多数企业的“出海”是以贴牌和代工形式进行,即使有自有品牌,往往也是廉价的。联盟成员力帆集团生产的摩托车一辆重几百斤,但在越南出售时,挣不到5美元,而把力帆的标志拆下来,贴上一个日本品牌,利润一下子就多了两到三倍。
俗话说“同行相轻”,如何让有竞争关系的同一行业企业实现合作呢?
爱国者国际化联盟的做法是,在每一个细分领域选一家优秀企业,组成拥有100多家会员企业的联盟,大家在一起的时候没有内部矛盾。这样抱起团来,才会有力量。“如果联盟内部企业矛盾重重,怎么能一致‘抱团’对外呢?”冯军说。
在冯军看来,中国企业“走出去”,并不一定需要通过并购。他建议中国企业“走出去”时别盲目并购,而是可以分几步走,第一步,先建办事处;第二步,在当地寻找优秀的合作伙伴;第三步,合作愉快之后争取合资。
“没有办事处而直接投资,或者盲目并购,风险太大,以往吃亏的例子很多。凡事得先恋爱,再结婚,不可操之过急。”冯军说。
零成本考察比利时市场
在此次出发去比利时考察之前,联盟已经向邓东及联盟100多个成员通报了与比利时方面的谈判结果,并现场招募有意向到比利时落户的民营企业。
为什么选中比利时?这是由民营企业家们投票选出来的。
去年12月,联盟中的十几名企业家和冯军辗转考察了欧洲四个国家——荷兰、丹麦、比利时和英国,和当地政府投资部门和市场方接触,比较各国的招商优惠政策。
为了吸引中国企业的落户,四个国家使出了浑身解数。英国方面除了答应免租金和提供免费咨询外,当考察团抱怨签证难时,英国贸易投资总署的首席执行官当即决定,要为联盟企业成员协调开辟快速通道。
荷兰驻华大使馆专程来到“爱国者”总部游说。荷兰方面表示,日本、韩国品牌当年进入欧洲,很多都是以荷兰为突破口建立了办事处。荷兰虽小,却是进入欧洲的门户,他们愿意为中国品牌开绿灯。
位于布鲁塞尔和安特卫普之间的欧洲市场中心董事长,直接承诺对落户的中国品牌免租金一年,并提供落地所需的语言、法务、注册、税务等服务。对于先期前往当地的300名中国企业家,由欧洲市场中心负责考察往返机票、住宿费用。
……
看到中国企业“抱团走出去”受热捧的局面,冯军不禁想起了爱国者早期“出海”的经历。2003年,“爱国者”尝试开拓海外市场,在新加坡建立办事处。当时科技部组织了一批企业,但企业家们都是单独和外国谈合作,没人理睬,也没人给优惠政策,最终只有“爱国者”一家留了下来。
这,就是抱团出海的好处。
“出海”计划提前两年
虽然已有计划进军欧洲市场,但由于对欧洲法律、用工、知识产权等制度不熟悉,邓东心里有些忐忑。他盘算着,再过两年,等公司发展再上一个台阶,然后就进军欧洲。
“这是民营企业的普遍特点,每迈出一步都异常谨慎。”冯军说。
比利时方面提出零成本考察和免房租等优惠政策后,邓东“有一点动心”,不过他心里不免也犯嘀咕,是否真的像承诺的一样好?及至到达比利时,邓东才打消了顾虑。
副首相、省长和市长的轮番接见,比利时媒体连续三天跟踪采访……一个在比利时工作的华人徐翔宇说,在欧洲多年,第一次亲身感受到中国私营企业在欧洲能有如此大的能量。
对于邓东来说,最打动他的是一些细节。
落户需要成本,比利时方面承诺第一年免租金;中国民营企业不熟悉欧洲市场,比利时方面在此次考察中,安排了律师事务所、会计师事务所等咨询服务机构与中国企业对接,详细解释了劳工证的办理、市场规划、产品规划、商标和品牌的注册等流程,今后这些服务机构将全程服务中国企业。甚至对于邓东收购欧洲家纺和服装品牌的想法,咨询公司马上提供了一些建议,并愿意帮助邓东进行市场调查。
一趟行程下来,邓东发现原来困扰他的法律、制度等因素已经不复存在。他说,在“抱团”的模式下,联盟主要负责掌握联盟成员的共性需求,而一些个性化的需求也能得到满足。
考察结束时,邓东现场拍板,决定落户比利时。欧洲市场中心安排了一个200多平方米的办公场地,靠近海港,铁路和公路运输也非常便捷。邓东也准备在比利时当地雇佣5个人,国内再派3人过去。“这一次抱团,让我们进军欧洲的计划提前了两年。”
一个企业,一开始就解决5个当地人就业,这正是欧洲国家重视中国企业投资的主要原因之一。“欧洲国家把解决就业放在最突出的位置。一个企业雇佣5个,30个企业就是150个。”冯军说,中国企业抱团“走出去”,中外双方是双赢的。
记者手记
走出去易,走好不易
在一次论坛上,冯军发言说,去欧洲考察受到外国首脑极大重视,“抱团”出海恰逢其时。
谁知,经济学家张维迎随后的发言针锋相对——不要老说中国人外国人,做企业考虑的是为消费者创造价值,中国人全捆一块,竞争力都不够。
俗语有云,在商言商。以“抱团”的方式,的确能争取到一些优惠条件,譬如房租减免等。从短期看,建立一个办事处好像成本并不高。但不可忽视的是,在发达国家,与房租费用相比,人力资源的成本才是一笔巨额的支出。现在又恰逢欧债危机,市场低迷,在这种背景下“走出去”的成本并不低。
另一方面,对于“绮香纱”等一批民营企业来说,产品早就打到了国外,很多企业产品甚至以外销为主。对于它们来说,产品不缺,质量亦不差,欠缺的仅仅是一个可以“叫得响”的品牌。
但品牌的树立绝非一朝一夕之功。前不久发布的美、英、澳、日、韩五国公众对中国品牌的认知调查中,答案几乎惊人的一致:青岛啤酒、联想、中国银行、国航、海尔、华为。这些品牌,无一不是在海外市场打拼多年的中国企业。
在这种情况下,并购成为中国企业“走出去”的捷径。尽管冯军并不主张中国企业“走出去”时盲目并购,但记者在采访中发现,此次考察比利时的许多民营企业,大多抱着收购和并购的目的,包括“绮香纱”。一位从事服装业的企业家告诉记者,他的梦想是像吉利收购沃尔沃一样,收购一家欧洲的服装品牌。
且不说收购时将面临的壁垒,即使收购成功,能保证顺利消化吗?别忘了,不少中国企业收购欧洲知名品牌后,都落下了“消化不良”的毛病。
所以,“抱团”出海挺好,但出海后活下去,而且活得滋润,才是最关键的。
(责任编辑:彭金美)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环渤海财经无关。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