会员投稿 搜索:
您的位置: 主页 > 经济 > 行业聚焦 > 正文

经济开发区由“猛开发”转向“稳发展”

来源: 中国经济时报 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转发至: 分享到QQ空间 百度收藏 人人网 开心网 豆瓣网

我国各级经济开发区绝大部分都体现了由“猛开发”向“稳发展”转型的科学理念,不同类型的经济开发区对国家总体经济发展也同时产生了不同的作用与影响。

社会多数民众认为,中国经济“开发区”是建立在政府机构与企业实体之间的 “桥梁”与“纽带”,有着政府机构与企业实体的双重性。政府机构不能不建立它,企业实体更不能没有它。中国经济“开发区”向“发展区”转变职能而形成集群化布局后,将会成为主导中国经济发展举足轻重的重要杠杆。它曾有过的贡献和辉煌以及今天的社会地位,正在发挥出更多积极作用。

温家宝总理在今年“两会”期间作政府工作报告时,用“稳中求进”阐释了“稳、求、进”的政策内容:中国经济和社会各项事业,要体现积极稳妥地、向前追求地、不断推进地科学发展方式和科学发展机制。要把握“稳中求进”总基调、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

一、大开发岁月:经济特区门前笑语壮歌终难忘

“稳中求进”总基调,首先投向了覆盖了遍布全国的各级各类经济开发区,各方也在重新审读中国经济开发区的开发史、发展史。回首开发区历史,会深刻体会到:中央政府出台“稳中求进”政策,既反映了中国过去和目前存在的现状,又指出了今后发展的政策性方式方法。

在记者调查和有关经济专家的调研中都表明,“中国稳进”现象,与中国经济开发区的创建走过的艰难历程是紧密相连的。

应该肯定的是,中国经济开发区为中国经济和其它社会各项事业的发展所作出的重大贡献,“经济开发区模式”也已成为中国经济发展模式的一种类别。经济界人士指出,中国经济开发区最初倡导创建和实际操作运行是有成效的,其曾为解决人民群众温饱问题、解决地方财政“吃了上顿无下顿”困难发挥过积极作用。然而,中国经济开发区在长达25年多时间里走过的“尴尬与茫然”、“彷徨与惊慌”、“莽撞与粗野”的三阶段艰难历程,是应该引起反思的。

上世纪八十年代末,一些省、市级经济开发区尝试起步不久,马上陷入了政策、技术、资金等层面的困境。为摆脱首批经济开发区面临的困境,内地和北方地区的开发者不得不在开发措施和方式上,采取盲目式开发;而自然环境条件优越的南方沿海经济开发区(特区),如深圳等地在政策引路、人才汇聚、资金注入、技术支持等全方位助推下,以“特区”为特色的开发战略开路,用5—8年时间完成了建立经济特区结构的基本框架。

当年,内陆百万人才轮番“闯海南、战深圳”的波澜壮阔场景,至今仍让那些投身特区开发建设的参与者记忆犹新,终生难忘。现在的深圳、海南、厦门等特区速度、特区现象和特区辉煌,正是全国人民用血汗、智慧和综合援助换来的。

一些专家学者曾这样描绘当时中国建立的“南国经济特区”:在政策宣传、引导方面,比中国共产党当年发动工人、农民、青年知识分子一起闹革命的声势还要大;在组织规划实施、践行方面,比解放战争时期辽沈、淮海、平津三大战役投入的总兵力还要多两倍。中国经济特区,是在传统社会主义市场与当代国际资本主义市场之间的“结合部”,选择了一块“中间高地”,作为发起战役的“突破口”取得初步胜利后建立起来的。

八十年代末,国家出台过允许党政干部“留职停薪”、领办企业“下海”经商的政策,客观上引导了各类优秀人才争先恐后朝深圳、海南等沿海地区的自然流动、自然调配。

有关经济学家和社会学家认为,特区是中国经济开发区“一类级别”的建设模式,包括有行政机构设置、管理机制运行、规模大小构建、经济总量预算、人口资源接纳、社会秩序规范等多项“硬性指标”。中国第一批经济特区已经光荣地完成了其所肩负的历史和时代使命。如今,特区已不是粗野原始版的解读,而是充满理性和谐文化内容、共同科学发展的市场经济内涵。

经济界人士和社会观察家指出,中国沿海经济特区以及其它沿海开放城市当前主要面临两大任务:

一是在坚持保留 “特色”(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前提下,继续担当起对外“接轨”的时代使命,扮演好“国门全能老板”角色;二是在科学发展、统筹发展、协调发展、稳步发展、有效发展、健康发展、安全发展、循环发展、综合发展、持久发展等“十个发展论”内容方面,同步规划,同步运作。

目前,中国沿海经济特区面临的挑战是来自多方面的。面对国际复杂多变的市场,国际市场每次刮金融风暴,闹金融危机,沿海经济特区、沿海城市首当其冲,受到波及,这是沿海经济特区以及其它省市经济开发区企业经常遇见的辛酸事。

二、“稳求进”时代:经济开发区道路越走越宽阔

市长弄市场,好比裸身下油锅;商人闯市场,不往前冲便是亡。

一些政府官员和搞经济工作的人士对记者讲,市场经济是残酷无情的。最早起步的沿海地区和长江以南的经济开发区的管理者以及其他参与者,对此感受深刻。

2011年,以温州为典型,出现的企业贷款资金“断裂”的危机、原材料供应不足、产品价格成本加大、信贷机制不完善,企业正受到国内、国外两市场竞争的“挤压”。好在中国市场战略纵深回旋余地广阔,经济开发区积累了原始成本和利润成本,又有多年形成的先进管理机制和优秀人才、技术队伍,终于经受住了市场冲击。

在“一市一个经济开发区”、“一县一个经济开发区”的数量编制平衡框架里,这两类型经济开发区在创办运行三年以后,上交的财政利税占到当地财税总量的30%。有些规划较大的经济开发区,由于辖区内企业管理、市场营销各个环节跟得上,已经成为当地的主要财税来源。

一些财政金融界专家告诉记者,“经济开发区财政”现象是中国经济开发区的光荣与骄傲。中国经济开发区的“稳型列车”总体运行到2005年后,基本已纳入健康、安全、良性、规范的轨道。不管是南方沿海的“老一代”、“第二代”经济开发区(特区),还是东北地区、西北地区的“中生代”、“新生代”经济开发区,大都已上升为当地财政税收的主要来源渠道。

山东、河北、河南、安徽、陕西、甘肃、山西、辽宁、吉林、黑龙江、内蒙古、天津等省、市、自治区的市(盟)、县(区、旗)两级地方经济创收对经济开发区的期望值很高。有些过去的贫困地(市)、县把全地区脱贫致富的“赌注”全都压在了兴建的经济开发区上来。西部地区有的县完全依靠“经济开发区财政”来给国家干部发工资。

一些地方已经办起了相当数量和规模的经济开发区,为了增加GDP总量,显示政绩,硬要在城乡接合部或不具备条件的地方,搞“圈地”、“围地”建新区,最终导致经济开发区半途而废。国家对此曾出台宏观调控政策,对地方规划和已经启动的不合理的“经济开发区”进行调控压缩,全国有上千个开发区项目被叫停。

目前,珠三角、长三角、环渤海、京津冀一体化首都经济圈等经济开发区,不仅开始简化“大开发”的文字结构,避谈“大开发”、“大跨越”一类口号,而且从内容上注重于区域内各种经济成分布局,正是以“科学”为指导、以“发展”为动力、以“建设”为手段、以“幸福”为指标,突出 “十个发展论”的经济文化、政治内涵。中共广东省委书记汪洋在刚结束的广东省第十一次党代会上,在讲到广东发展经济时,特别强调“加快转型升级,必须推动区域协调发展”、“深圳要争创发展新优势”。深圳的“发展新优势”是什么?显然是指 “转型”、“协调发展”。

经济界人士认为,“猛开发”或是“大开发”的时代已经过去。西部地区沿用西部“大开发”的概念也有待探讨和重新定位。实际上,早在国家刚提出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时,有的经济学专家和社会学家就对“西部大开发”五个字进行过认真解读。他们认为,“西部大开发”可以修改为“开发大西部”。前者指开发西部的规模大、声势大、投入大,一切都向“大”的目标努力;后者仅指开发西部的面积范围,至于怎样开发,开发到怎样的程度,要根据开发的实际情况来决定。显然后者是经过理性思考后提出来的,前者是出于当时发展经济的形势,在迫切把西部发展起来的强烈愿望驱使下推出来的。

无疑,“大开发”是很有号召、鼓舞力的。不过,有的经济学家为了防止“大开发”过头、过火,专门公开向社会大众作出了解读。他们认为,从2001年起,国家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要遵循“前5年的初期规划阶段、中20年的铺开突进阶段、后25年的可持续发展阶段”,显然,专家们是为了避免走西部“大开发”向“猛开发”的弯路。与此同时,我国一些地方的经济开发区搞得非常成功,显然也是吸取了别的地方“大开发”和“猛开发”的沉痛教训。

近20年来,各地先后建立的上海浦东新区、河北唐山(曹妃甸)科学发展示范区、河北廊坊经济开发区、天津滨海新区、西安高新经济开发区、成都经济开发区、广州经济开发区、长沙经济开发区、青岛经济开发区、宁波经济开发区、苏州工业园区、芜湖经济开发区、长春经济开发区等开发区,大都按照“十个发展论”的要求和标准对经济开发区进行调整、扩展、充实、完善。像上海浦东新区,从1990年4月18日开始开发建设,到现在已经形成了占地面积556平方公里、常住人口240万,集国际经济、金融、贸易于一体的现代化新区。

根据有关专家调研和论证,我国目前经济开发区大致有四大类:

按地域分布划分有五种:沿海早期特区型经济开发区;内陆以河流湖泊为基地型经济开发区;城乡结合连体型经济开发区;山川丘陵纵横交错型经济开发区;边远地区起步较晚型经济开发区。

按产业结构划分有九种:土地开发经营型经济开发区;能源资源密集型经济开发区;农牧养殖型经济开发区;生态林业花卉型经济开发区;高科技含量高型经济开发区;定向配套产品型经济开发区;交通物流型经济开发区;科教文化色彩农厚型综合经济开发区;旅游观光型经济开发区。

按行政级别划分有四种:国家级经济开发区;省级(包括直辖市、自治区)经济开发区;地市(州、盟)级经济开发区;县级(区、旗)经济开发区。

按社会学与经济学角度划分有九种:科学发展型经济开发区;循环发展型经济开发区;节能增效型经济开发区;管理服务型经济开发区;粗犷过渡型经济开发区;休闲娱乐型经济开发区;采挖资源财宝型经济开发区;花园楼阁门面型经济开发区;拟规划(待建设)战略型经济开发区。

以上列出的四大类27种形式(模式)的经济开发区,大致概括了我国目前经济开发区的形成类型,绝大部分经济开发区体现了由“猛开发”向“稳发展”转型的科学理念,不同类型的经济开发区对国家总体经济发展产生了不同的作用与影响。

有关经济专家和社会观察家分析,中国经济开发区创造的经济价值总量大约占到全国经济总量的四分之一。经济开发区的“稳”,意味着社会的“稳”。稳,是为了更快更好地发展。经济开发区的行政功能值得关注。它是否将成为政府派生出的另一种包含经济成分的“大政府办事处”或者是“大社会小政府”,还有待进一步探讨和定性。(乔盛) 

 

责任编辑:贺一鸣

Tags:
转发至: 分享到QQ空间 百度收藏 人人网 开心网 豆瓣网
?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环渤海财经无关。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最新图文信息资讯
关于环渤海财经 - 联系我们 - 广告服务 - 友情链接 - 网站地图 - 版权声明 - 杂志订阅 - 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