会员投稿 搜索:
您的位置: 主页 > 观点 > 观察与声音 > 正文

该给全民收藏泼点冷水了

来源: 人民日报海外版 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转发至: 分享到QQ空间 百度收藏 人人网 开心网 豆瓣网

每当我看到《寻宝》栏目中乌压压高举自家“宝贝”冲镜头热切欢呼的人群,总是五味杂陈。盛世收藏,老百姓有钱投资文化自然是好事,但是这趟子水实在太深,又有多少人能知晓背后涌动的暗流呢?

《寻宝》的成功就是因为赶上了“全民收藏”的热潮。相比于北京卫视王刚主持的《天下收藏》、广西卫视马未都主持的《收藏马未都》等关在门里坐而论道的节目,“接地气”的《寻宝》无疑拥有更庞大的群众基础。

据估计,中国的收藏人群多达7000多万,和股民数大体相当。经历了几年“坑爹”的股市,遍体鳞伤的投资者发现了一路飘红的收藏市场。十几年前几千块的拍品,如今却能翻涨数倍,甚至数十倍。一夜暴富,还真不是黄粱美梦。

既然带着投资的目的,大家就更关心手中的宝贝值多少钱。待专家们估价后,有人沮丧,有人欣喜。之前信誓旦旦称自己如何珍爱这件藏品,到头来证明只是爱这玩意能换来的票子。

中国人讲“谈钱伤感情”。很多事情如果最后跟钱计较上了,那这感情算是玩完了。同样,如果收藏这种赏心乐事的文化活动,到头来都为了“变现”,那这收藏也算是彻底“变质”了。

收藏界诸多“打眼”、“做局”之所以能屡试不爽,就是抓住了藏家急功近利的心态。看看一些常见的段子就知道了:很多人手中的赝品都有一个传奇的故事,什么家里受穷要变卖传家宝啦,什么哪个农民不识货把文物当猫食盆啦……这些烂得不能再烂的骗术屡屡得手,还不是击中了买家求利的软肋?

收藏市场的各色丑闻也无一不因利益而起。天价西汉玉凳出自小作坊,故宫专家集体为假冒“金缕玉衣”打保票,徐悲鸿油画精品竟是美院学生习作……高端艺术品收藏市场尚且陷阱重重,遑论仿品泛滥的民间收藏市场了。花几百块钱请所谓专家开具个鉴定证书,赝品便“验明正身”,翻个数倍价格出手,甚至堂而皇之进入拍卖行交易。行贿者与贪腐者心照不宣,收藏变成洗钱。掺杂了过多经济利益的当代收藏市场已经变成一潭深不见底的黑水。

借助全民收藏的狂热氛围,各地鉴宝类节目纷纷出炉,最多时超50个,良莠不齐。多数依然热衷为藏品估价,渲染各色捡漏传奇、暴富神话,没能向观众严肃地指出“收藏有风险,投资需谨慎”。如最近曝出来的河南某鉴宝栏目炒作“干爹送宝”、美女当托的丑闻,足以让我们忧虑某些鉴宝节目已经失去底线。有些专家在节目里“王婆卖瓜,自卖自夸”,给自己藏品吆喝,也早不是新闻。如果媒体不能保持独立清醒,与混乱的收藏市场勾结谋利,那就会让情况变得更糟。

前段时间,国家文物局表示,将加强对媒体有关文物节目的管理,提倡宣传普及文物鉴赏知识类节目,限制文物估价类节目,禁止在节目中进行文物交易。

但愿这是一个良好的转机。虽然全民收藏变质为投机有着更为复杂的经济社会原因,但通过媒体的合理引导,依然可以为此降降温,让更多的普通藏家能意识到投资风险,少做一夜暴富的迷梦。(张远晴) 

 

责任编辑:贺一鸣

Tags:
转发至: 分享到QQ空间 百度收藏 人人网 开心网 豆瓣网
?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环渤海财经无关。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最新图文信息资讯
关于环渤海财经 - 联系我们 - 广告服务 - 友情链接 - 网站地图 - 版权声明 - 杂志订阅 - 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