会员投稿 搜索:
您的位置: 主页 > 品味 > 娱体 > 娱乐 > 正文

音乐搭上影视顺风车:影视歌曲“名利双收”(2)

来源: 腾讯娱乐 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转发至: 分享到QQ空间 百度收藏 人人网 开心网 豆瓣网

影视歌曲配合剧情 易引情感共鸣

音乐搭上影视顺风车:影视歌曲“名利双收”

王铮亮推出的新专辑全部歌曲都是影视歌曲

歌手王铮亮最近新专辑《听得到的时间》就收录了10首电视剧的主题曲和插曲。在他看来,歌曲配合剧情更容易引起受众的共鸣:“观众听到了这首歌,就会配合剧情展开联想,很有画面感,更容易融入,而且影视剧里有许多的人物,大家更容易找到哪个角色和自己更贴近,这样歌曲也能让人记得住。

谈到唱影视歌曲的感受,王铮亮说新专辑里的《时间匆匆去哪了》歌曲让自己感悟最深:“这首歌是《老牛家的战争》中的歌曲,就是让大家感觉到,当你三十岁之后成为一家之主了,上有老下有下,生活越来越忙碌了,这时候时间是过得最快的。你没有太多时间去享受,去留恋,每天的生活变成了一种模式,程序化了,少了亲人间的感觉,但通过这首歌希望让大家重视亲情,亲人之间需要好好珍惜,和这个电视剧的主题也是一致的。”

实体唱片产业链断裂

如今,“唱片已死”的论调已经传得很开,实体唱片大有退出舞台之势。资深媒体人杨樾在接受采访时感慨,音乐在主流文化市场中不起任何作用了:“当年孙楠因为唱了冯小刚贺岁片的主题曲成为一哥,那时候中国电影市场竞争没那么激烈,也没有国外大片冲击,人们的娱乐手段太少,互联网也不发达,孙楠那个年代,羽泉也正好出道,发的以一张专辑就有五百万的销量,但是现在却卖不到五万张。”

此外,专辑制作成本居高不下,内地不健全的版权制度带来的免费下载直接导致专辑销量严重下滑。而乐坛整体创作水平下降,也造成了实体唱片产业链断裂,词曲创作者因免费下载而所能获取的利益日渐减少。陈奕迅、蔡依林、王力宏、周杰伦等“中流砥柱”专辑水准也日益下降,方大同、萧敬腾 当红小生玩起翻唱,实体唱片也似乎走进了死胡同。

然而,虽然“唱片已死”但音乐不能死,影视歌曲给音乐人提供了新的形式,这种形式更容易被观众接受。做影视歌曲,传唱度一定比传统唱片反馈要高得多。这也给很多音乐人创造了另谋出路的条件。

音乐与影视作品“捆绑销售”

然而,相比疲软的唱片行业,近年来电影产业进入良性循环的轨道,电影票房被称为“井喷式”增长,而几乎每部大片的主题曲都能被传唱很长一段时间。有搭上顺风车的新人歌手从默默无闻到一炮而红飞上枝头,也小有成就的从半红不黑跻身一线,更有甚者咸鱼翻身,扭转了乾坤。相比之下,电台电视台等传统播歌途径的受限,很难见到“全城热唱同一首歌”的热闹局面。这种强烈的反差也成为歌手纷纷跨界最关键原因。

据业内人士分析,借着电影热映反复重播的“东风”提高知名度,再凭“全城同唱”的电影主题曲走红商演。唱电影主题曲将为“专辑——商演——专辑”商演养音乐的模式注入新思路,这也将成为未来音乐产业,除商演、唱片数字发行之外的一剂“强心剂”。

乐评人王磊则表示:“现在的音乐人没有很好的渠道火,新人很愿意通过演唱影视主题曲宣传,比如严艺丹就有很多歌曲是专门为电视剧创作的。”

“音乐搭上影视顺风车”,为音乐人了开辟新天地。电视剧、电影市场火热,可以同时带热主题曲及歌手,而恰到好处的原声歌曲,也让电影剧情和画面多了更多被铭记的可能。影视作品为当下流行音乐注入了一剂强心针。实体唱片已死但音乐不死,音乐反而以更多形式展现,“音乐搭上影视顺风车”就是一种尝试中的新的形式和出路。

此外,有业内人士特别指出,音乐搭上影视顺风车这种做法值得借鉴,但千万别妄想靠影视歌曲救音乐。中国电影早已进入“大片”时代,但制片方动辄上亿的电影投资中对配乐的重视并不足够。邀请知名音乐人参与中国电影音乐创作还只是少数“大片”的专利。日本作曲家久石让是日本动画大师宫崎骏的“御用配乐人”,目前只有《让子弹飞》 等少数中国影片请到这位国际大师捉刀。而在电视剧方面,片方的投入更少,王磊也认为,大牌不太看重和电视剧的合作,大量的电视剧音乐都是新人唱的而且是免费用。在接受采访时,他流露出难处:“最近我在帮一个电影联系音乐人,他们这个电影有五千万的投资,但是只给音乐一万的预算,这怎么可能做出好音乐?!”杨樾则透露:“像那英、汪峰这种大牌歌手,拼盘演出都是四五十万的身价,可是如果唱影视歌曲,也就能拿到8到10万,这是他们一分钟挣得钱,而且影视歌曲创作起来很费事,许多大腕其实都不愿意碰。”

音乐搭上影视顺风车,歌手借电影火一把,影视剧靠歌手赚票房,相互借力,互利双赢,何乐不为?但也要看到,片方不愿投入,导致歌手收入水平低,这也造成了一定的恶性循环。影视剧歌曲音乐创作的改革和行业自律问题仍是未来亟待解决的问题。

 

 

责任编辑:韩红

Tags:
转发至: 分享到QQ空间 百度收藏 人人网 开心网 豆瓣网
?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环渤海财经无关。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最新图文信息资讯
关于环渤海财经 - 联系我们 - 广告服务 - 友情链接 - 网站地图 - 版权声明 - 杂志订阅 - 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