会员投稿 搜索:
您的位置: 主页 > 经济 > 行业聚焦 > 正文

银行谨慎实行贷款优惠 中小微企业融资成本难降

来源: 国际商报 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转发至: 分享到QQ空间 百度收藏 人人网 开心网 豆瓣网

央行降息的同时,允许存款利率上浮至基准利率的1.1倍,贷款利率下浮至基准利率的0.8倍。但在各家银行竞相上浮存款利率、打响存款保卫战的同时,对贷款利率的优惠执行却慎之又慎。

业内人士指出,目前银行业的利润受到挤压,存款方面又遭遇资金成本上升,为了保护息差利润,银行对于贷款利率不会轻易给出优惠。大企业由于议价能力强,或成为降息的最大受益者,而中小微企业的融资成本仍难下降。

银行谨慎实行贷款优惠

“对于一些资质比较好的企业,我们会根据客户的信用等级给予不同的贷款利率优惠,但下浮20%的目前还没有。”上海一股份制银行对公客户经理告诉记者。

此次降息还允许商业银行的存款利率上浮至基准利率的1.1倍,贷款利率下浮扩大至基准利率的0.8倍。记者采访发现,为了“揽存”,大多数银行的存款利率实际上“不降反升”,而贷款利率方面,银行的优惠幅度却始终“留一手”。

实际上,对于个人住房贷款利率,有些银行已经有所松动,如对优质客户实行8.5折优惠。但在对公贷款方面,银行的优惠动作却较为谨慎。

记者看到,在各大银行的官方网站上,一年期的贷款基准利率基本上是“整齐划一”地执行了6.31%的基准利率。

上海一股份制银行人士就告诉记者,贷款利率下调后,该行原来一年期的贷款基准利率已经下降为6.31%。尽管贷款利率现在可以再打8折,但该行目前的贷款利率执行情况和原来相比并没有多大改变。

“降息前,对于大客户我们也很少会在一年期贷款利率6.56%的基础上给予9折优惠。现在基准利率已经下调了,在这个基础上再打8折几乎不可能。”他说。

大企业或成最大受益者

存款利率“不降反升”,让不少储户拍手称好。而贷款基准利率下调,理论上说对企业也是一个好消息。

中国农业银行战略规划部高级宏观分析师袁江认为,这次扩大银行贷款利率下浮的幅度,最大的受益者应该是大企业。因为大企业本身的议价能力较强,现在则可以进一步要求银行加大优惠幅度。

事实上,我国银行业现有的贷款利率大部分都处在上浮状态。中国人民银行《2012年第一季度中国货币政策执行报告》显示,3月份,银行执行上浮利率的贷款占比为70.43%,比年初上升4.41个百分点。执行下浮利率和基准利率的贷款占比分别为4.62%和24.95%。

某股份制银行中小企业事业部负责人表示,中小企业贷款利率虽会根据风险状况有所差别,但在其批准的中小企业贷款中还没有出现利率下浮的情况。

据了解,银行一般都会建立客户信用评级制度,企业的经营规模、偿债能力、盈利能力、发展前景、信用记录等都会纳入评级体系。此外,在给客户发放贷款的时候银行还会结合客户对银行的贡献度等指标来综合考虑,如客户在该行的存款情况,与银行的合作密切程度等。因此一般资质较好的大型企业才有机会享受银行的贷款优惠。

业内人士指出,小微企业本身的风险比较高,资质又没有大企业好,尽管小微企业是最缺钱的,但银行从风险的角度考虑,还是更愿意贷款给大企业。

小企业融资成本难降

上海一家租赁企业的负责人算了一笔账,该企业目前拿到的贷款利率是基准利率上浮5%,降息后企业向银行申请的一笔一年期贷款可以节省利息约20万元。“虽然看起来利息减少了,但现在银行却要求贷款的50%要回存银行,加上回存成本、手续费等,实际上这笔贷款的财务费用并没有减少。”

一位上海四大行支行行长向记者坦言:“在贷款基准利率上,该收的中介服务费、手续费等还是要收。对个别资信较高的大企业,银行才会给予更大的贷款优惠。”目前该行对中小企业的贷款利率普遍上浮20%~25%,对一些大企业也普遍上浮5%~10%。

目前银行业的利润受到挤压,存款方面受到资金成本上升的压力,而在客户端则主要受到议价能力较强的大型企业贷款利率下浮的影响。就像存款利率上浮是迫于竞争无奈一样,贷款利率下浮主要受到议价能力的影响。现在银行会更重视中小企业,对其贷款利率已经有所下降,但仅限于上浮幅度的减少,下浮则基本没有可能性。

甚至有业内人士指出,银行为保证收益,对于那些急需资金的小微企业甚至会定出更高的利率水平,把大企业贷款中减少的收益从小微企业身上找回来。

国金证券固定收益分析师汪先珍指出,相比于存款,银行在贷款端具有更强的垄断性,如果没有其他的配合措施出台,贷款下浮比例扩大至20%对于降低融资成本,尤其是对中小企业而言也只能是画饼充饥。

分析人士建议,要扶持中小企业的发展,国家应出台更具针对性的扶持政策,如减轻科技型中小企业的税收负担等具体举措,改善当前中小企业的外部经营环境。作者:王淑娟 王涛

责任编辑:王雪莲

Tags:
转发至: 分享到QQ空间 百度收藏 人人网 开心网 豆瓣网
?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环渤海财经无关。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最新图文信息资讯
关于环渤海财经 - 联系我们 - 广告服务 - 友情链接 - 网站地图 - 版权声明 - 杂志订阅 - 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