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北京出发,上京沈高速到河北唐山,沿西外环转上唐曹高速,不用3小时就到了曹妃甸。沿着修在吹沙填海地基上的柏油路再行10来分钟,高炉、烟囱、厂房,还有身穿蓝色工装的职工,首钢京唐钢铁公司便赫然出现在眼前。碧海蓝天下,现代化大型工厂在一片静谧中有条不紊地进行着炼铁轧钢的每一道工序,处处显露出清洁、高效与现代化。
过去10年间,环渤海经济区令人瞩目的事件之一便是首钢搬迁,其规模大、难度高、工作繁重复杂,在我国乃至全世界都是史无前例,是上世纪60年代以来我国最大规模的一次工业迁移。如果把首钢搬迁调整作为整幅作品,京唐钢铁公司无疑是其中最浓重的笔墨。
今年2月份,首钢总公司副总经理、京唐公司总经理王毅自豪地说,“这样一个民族自强项目,在如此短的时间内即达产、顺产,体现了中国钢铁的实力,树立了世界钢铁的新标杆。”中国工程院主席团名誉主席、中国金属学会理事长徐匡迪评价道,先进钢铁企业的典型,上世纪70年代看新日铁的君津和大分厂,80年代至90年代看韩国的浦项光阳厂,而今要看首钢京唐——既是世界最先进,同时代表中国钢铁科技实力的自主创新典范工厂。
首钢的这次大迁移,不仅是空间的转移,更是一个老牌钢铁企业脱胎换骨的重生,也为曹妃甸开出了一片新天地。
素有“面向大海有深槽,背向陆地有浅滩”之称的河北曹妃甸,在首钢搬迁之前只是一片面积约4平方公里的盐碱滩涂,经过大规模填海造地,现已形成陆域面积210平方公里、规划面积1943平方公里的新区。短短10年时间,以大码头、大钢铁、大化工、大电能等“四大”主导产业为核心,曹妃甸发展成为国家级循环经济试验区,成就了渤海湾畔的当代传奇。
随着河北沿海地区发展上升为国家战略,曹妃甸迎来了崭新的机遇。河北省提出,“曹妃甸新区要围绕打造一批‘航空母舰’,培育一批‘行业巨人’的要求,立足现有产业基础,延伸产业链条,最大程度地带动产业向新区聚集。”今后,随着千万吨级炼油项目、首钢京唐钢铁二期工程、曹妃甸电厂2×100万超超临界燃煤发电机组及100万吨/日海水淡化项目的陆续开工建设,曹妃甸将迎来新一轮大建设、大发展的高潮。2020年前,以曹妃甸工业区为主体的曹妃甸新区开发建设总投资将达到2万亿元。在曹妃甸这片神奇而又充满梦想的热土上,中国未来的“鹿特丹”雏形已经形成。
曹妃甸
北京经济技术开发区
让我们将视线投放到距离曹妃甸仅38海里的天津滨海新区,这是继上海浦东新区之后的第二个国家级新区。2005年,中央作出加快天津滨海新区开发开放的重大战略决策;2006年,国务院发布关于加快天津滨海新区开发开放的意见,批准天津滨海新区作为全国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
短短数年内,滨海新区利用后发优势,凭借中央在政策等方面的支持和自身努力,迅速成为推动环渤海经济区发展最强劲的增长极和动力引擎。2011年,新区GDP达到6200亿元,在上年5030亿元的基础上增长了23.8%,比2009年的3800亿增长60%以上。之所以连续3年跨越千亿元的增长台阶,其背后是年产值超过千亿元的韩国三星,以及LG、丰田、佳能、摩托罗拉、ACS联盟计算机等120多家世界500强企业及其形成的庞大产业集群。
“一个重大项目或龙头企业,就能带动数十家甚至数百家企业进驻,并形成庞大产业链。”滨海新区发改委综合规划处副处长张广东告诉记者,龙头带动和产业集聚是新区的优势,也是新区经济发展的特点。在滨海新区,8大支柱产业基本上都是由大项目或者龙头企业带动并逐步发展成一个产业的。近年来,百万吨乙烯、千万吨炼油、新一代运载火箭、300万吨造船、空客A320总装线等纷纷建成投产,“天河一号”国家超级计算天津中心、天津国际生物医药联合研究院、中科院天津工业生物技术研究所等一批国家级高端产业和研发基地也已形成。
据介绍,滨海新区今后将规划建设航空航天、石油化工、装备制造、电子信息等8大具有国际竞争力和影响力的产业基地,形成15个产业集聚区和17个产业集群。预计到2015年,工业总产值达2万亿元以上,工业增加值达到6000亿元以上,占全区生产总值的60%左右。按新区的发展规划,2015年生产总值将突破1万亿元,2020年将突破2万亿元,届时国家对新区的功能定位将全面实现。
与天津滨海新区特点相类似的是北京经济技术开发区,以龙头项目引领产业集群化发展而著称。在这里,汇聚了以诺基亚、中芯国际、GE、拜耳、北京奔驰、京东方等为代表的一批重大优质项目,形成了高端项目引领产业集群化发展的新模式。这些产业集群包括:一块屏——以京东方为龙头的显示器产业集群,实现了“运进石英砂,运出数字电视整机”的产业理想;一部手机——以诺基亚为龙头的移动通讯产业集群;一个芯片——以中芯国际为龙头的集成电路产业集群;一辆车——以北京奔驰为龙头的汽车制造产业集群;以及以拜耳为代表的生物制药产业集群,以SMC、ABB为代表的装备制造产业集群,以GE为龙头的医疗设备产业集群和以云基地为代表的云计算产业集群。这些星罗棋布的产业集群“链”起了开发区高端产业版图。“十二五”时期,北京经济技术开发区将不断巩固提高电子信息、汽车制造、生物医药及装备制造4大支柱产业,支持培育新能源新材料、航空航天、文化创意3大先导产业,配套发展生产性服务业、科技创新服务业、都市产业3大支撑产业,形成“四三三”的产业格局,全力打造北京南部高技术制造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聚集区。
北京市在“十一五”规划中提出了打造“六高”,即中关村、亦庄、CBD、金融街、奥林匹克中心区、临空经济区等6大高端产业功能区。截至目前,“六高”以全市7%的平原面积,集聚了全市四成左右的GDP和资产,实现了全市四成以上的利润和税金。产业集聚的效应可见一斑。
随着京津冀区域经济一体化、首都经济圈纳入国家“十二五”规划,河北沿海地区发展规划上升为国家战略,环渤海经济区迎来了加快发展的难得机遇。日前发布的首部京津冀蓝皮书《京津冀区域一体化发展报告(2012)》提出,京津冀都市圈要努力实现的战略目标是世界级规模的大都市圈、中国高端服务业和高端制造业的集聚区、中国经济发展的增长极。
责任编辑:杨佳林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环渤海财经无关。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