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命案十三宗》、《征服》到《东京审判》、《风声》,再到如今的《神探亨特张》,无论大小题材驾驭起来都得心应手的高群书曾半开玩笑地宣称“我要做中国最好的商业片导演,还不带之一!”这话虽说有点“狂”,但也可算是高群书奋斗的目标。
很多人分AB面,这一点,高群书尤甚。
导演高群书,河北人,大小片都拍,影视剧通吃。即便是“贴身”朋友,对他的形容也相差甚大。一说其大大咧咧,诸事不往心里去;一说其敏感细腻挺“分裂”。一说其脾气大主意正,片场最不好说话;一说其随性怕束缚,对演员因势利导,最喜发挥创造。
眼见得,他颇具“大隐隐于市”的古风。只要愿意,在哪“混”都不扎眼:布衣拖鞋藏身菜市场采买队伍,便是心宽体胖的标准居家大叔;坐路边摊,呼朋引伴,搞点肉串,喝点“小二”,就是过油盐日子的中年男。但再一转眼,便是有型有款,率一干人走在国内外诸多影视盛事红毯上的“带头大哥”。
从诗人到“俗人”
“当年我也是长发飘飘的诗人,笔名岑寂,擅长各种灰色系诗歌……”此话让高群书说出来,越一本正经越“笑果”惊人。“我1982年考到河北大学的时候还是个孤独的文艺青年,不爱跟人说话。愿意看书,但不喜欢看名著,至今没看过《红楼梦》。爱写诗,但是由于写得晦涩难懂,没地方发表,我的诗人梦和作家梦基本到大学毕业就结束了。”
大学毕业后,高群书进入了石家庄电视台下面的一个电视中心,除了制作新闻和专题也为中心拍点电视剧。工作不甚忙,最让老高痛快的事就是窝在单位分的小院里看片,“欧美各国的侦探片和动作戏,当然看的最多的是香港片。录像片看多了,我觉得自己也能拍。”
筹了点钱,高群书拍了个恐怖片,那还是上世纪80年代后期商业片最活跃的时候,他走的是音像、录影带发行渠道,结果不但一举收回成本,还被评为当年最卖座的录像片。高群书说得很实在,“它特别商业,也很幼稚,却让我看明白商业片确实是可以赚钱的。”
多年来,国内很多电影导演看不上拍电视剧的,特别看不上拍所谓商业类型剧的,高群书却坦然表示:“我是比较主动‘堕落’的,亲眼见过很多人表示自己都是怀揣着文艺梦想,最后是很被动地去拍给大众看的商业片、商业剧,一副‘我没办法,为了养家糊口只能自甘堕落’的姿态。对此我一直不理解,电视剧就不能表达你的理想,不能拍得让老百姓喜欢看吗?就算这是快餐盒饭,不能拍得有营养、有味道些吗?”
第一桶金淘得顺风顺水,让高群书看到了一片新的天地,1994年,他毅然从石家庄电视台辞职,做了“北漂”一族。
跟死刑犯打交道的日子
高群书实践着自己做“营养快餐”的信条。对于太多70后甚至80后的“庄里人”而言,十几年前的《命案十三宗》和《征服》是值得永远留在记忆里的两部剧,真实得让人胆寒。
在高群书看来,这两部戏的成功也缘于机缘巧合。1994年,经朋友介绍,高群书成为《中国大案录》的制片人,为了拍好这部写实题材的电视剧,他开始了跟警察和死刑犯频繁打交道的日子。在老高的记忆中,开始的采访并不顺利,有的死刑犯完全不配合,说话特别横。此时的高群书发挥出了自己受过新闻专业训练的能力,掏心窝子跟对方交流,经常说着说着,对方眼泪“哗”就下来了,“这就是触碰到了他内心的柔软之处,其实谁都有善良的一面。”
从1994年到1998年,高群书采访了近200名案犯,他们的命运带给了他很深的感触,“完全不是想象中,只有穷凶极恶的人因为轰轰烈烈的矛盾纠葛才下狠手。生活中有太多这样的人,他很可怜,一直处在克制忍耐的状态中,也许这次逼他举起刀的只是特别小,小到不值一提的事,最后却变成这样的结果。太多观众告诉我看完感觉恐怖,是因为那好像讲的就是你内心的变化,你眼睁睁看着那人走了那条路,反照到自己身上的时候实际上是一种警醒!”《命案十三宗》成为了年度最具震撼力的电视剧,凭借这部作品,高群书一炮而红。
2001年高群书又接拍了电视剧《征服》,依然取材于真实案例,由于经历了太多生活的洗礼,也接触了形形色色的人,此时的高群书对角色性格的把握已经到了炉火纯青、信手拈来的程度,2003年《征服》播出后,位居全国电视剧收视率第三,主演孙红雷也因此名声大噪。
这两部片子让高群书解决了基本的温饱问题,也让他更加明晰了自己的创作理念:第一,让最有文化的人喜欢看;第二,也要让最没文化的人喜欢看。
随后高群书先后执导了《1.2亿》《冷峰》《角力》等一系列警匪题材的电视剧,都大获成功,一时让他成为了中国电视警匪剧的领军人物。
“很多人都感慨,什么敏感题材我都敢碰,好像我有什么特殊能力或者在审查中有什么关系。事实上真没有,因为我始终用光明的心态去面对世界,面对所有人。不管他做了什么,关键我最后期望表达的主题是光明的。我不想生硬讲述应该怎样去做,只是力求告诉你不应该怎样。”
进门的当头一棒
在经历了中国电视剧的黄金时代后,高群书开始转战大银幕,但他着实没想到这个开场竟要以一段惨痛的经历作为代价。2005年的某一天,他接到了朋友的电话,问想不想拍一个主旋律电影。高群书的第一反应是:不太想。因为那时,他手里已经有两个现成的本子,投资也已经搞定了。
然而当《东京审判》的剧本摆在他面前的时候,高群书还是犹豫了,这个已经在知名导演手里转了一圈的本子着实打动了他。出于喜爱,他找到制片方想敲定两件事,“第一,剧本是不是可以改,第二,告诉我到底有多少钱”,当得到让人安心的答复后,他把这个硬骨头接了下来。
按照制片方要求,只有4个多月的拍摄时间。一切在高群书的缜密安排下紧张而有序地进行着,然而拍摄到三分之一的时候,意外发生了,这部电影的投资,一直由一个中间人联系。在拍摄近中期时,资金忽然断档了。再后来,更可怕的事发生了——— 中间人跑了。”
资金链断裂的消息,捂是捂不住的,不但人心惶惶,当剧组转场到天津的时候,发现光盒饭钱就欠了好几万,“这个时候考验的是品性而不是能力,我做事不能半途而废,我要把它做完。”高群书用自己电视剧的版权做抵押,完成了电影的拍摄。7月23日,当最后一个镜头拍完,高群书如数给所有演职人员发放完工资后转身上了车,眼泪瞬间掉了下来。从第二天起他关了手机,在工作室打了一个月的游戏。
好在这部主旋律电影最后的结局还不错:打入了当年国内票房前十。高群书分析《东京审判》之于自己的意义:第一,掌握了主旋律电影的拍摄规律,如何在通过审查的同时,还能让观众愿意看。第二,了解了拍摄一部中国主流商业片的流程。第三,自己跨进了电影这个门槛。
做最好的商业片导演
高群书的第二部电影《千钧一发》是一部标准的小成本电影。影片上映后,圈内评价很高。一个外国影评家推荐,“如果你想看一部不沉闷的中国电影,就去看《千钧一发》吧。”但《千钧一发》的票房却惨败。当时,高群书瞄准1000万票房,但实际上只收回100多万。时至今日,高群书仍旧对这次“失败”耿耿于怀,他分析说:“很多事情是导演无力解决的。这和国内的电影体制有关系。”
2009年的国庆档期,电影《风声》在与群星汇集的《建国大业》的正面比拼中不落下风,累计票房突破2.5亿,导演高群书也因此一下跨入了亿元片导演行列,由此他也放出“狂言”,“我要做中国最好的商业片导演,还不带之一!”如今再提这说法,老高似乎颇有点不好意思,“开始说这句话我是开玩笑的,但方方面面的质疑声出来,说得还很难听。后来我想,我现在虽然没达到别人心里的最好,我的票房和利润比也不是最高的,但是我尊重商业片的规律,能把商业片的规律和中国的现实以及作品的文学性结合在一块,在这点上我就是最好的。”
再后来,高群书投拍了号称中国第一部好莱坞式西部大片的《西风烈》,该片取材于发生在贵州的真人真事,高群书将拍摄重点放在动作和场面上,光胶片就耗费了54万尺,是通常两部电影的用量,他和剧组还专程到青海、云南等地取景。用心固然良苦,然而让他没想到的是,该片再次引发争议风暴。正方称,这部片子一改以往警匪片的粗糙和概念化,是阳刚气实足的商业大片;反方则认为,这只是抄袭好莱坞动作片的模仿之作,故事单薄,情节简单,更有人说他一出名就失控了,找不到自己的方向定位……一时间高群书又被推到了舆论的风口浪尖,对此,高群书显得异常平静,“原来我还生气,还解释,如今我一句话都不多说,我拍摄的过程就是个征服的过程而不是迁就过程,我在用自己的努力去征服你,这一把没成等下一把!”他更幽默地引用了自己很多年前在《红旗谱》里看到的朱老忠的名言“出水才看两腿泥”,质疑声让它自己热闹去吧!
将小人物系列进行到底
高群书绝对是个“潮”人,新鲜事物“玩”的得心应手!这两年微博成了他的常驻阵地,原来用的是“膘客老高”这个名字,因言辞激烈,后关闭微博。等再次出现在大伙面前,似乎温和了许多,只是名字依然让人哭笑不得———“他回精神病院了”。
如今的高群书不但能在网上跟自己的众多“粉丝”一起聊聊八卦,发发牢骚,互动热闹得不亦乐乎,居然还“玩”出个得大奖的片子来。
在不久前结束的第15届上海电影节上,云集一堆“不靠谱”非专业演员的小成本电影《神探亨特张》让高群书拿下了“相当靠谱”的最佳导演奖。
片子一点不复杂,以北京双榆树派出所“反扒民警”张惠领的视角来展开故事,讲一个戒烟戒到哮喘的老神探,带着一群便衣手下不知疲倦地游走在京城街头,与一群被生活欺负又去欺负生活的骗子小偷斗智斗勇的故事。
与《神探亨特张》这个片名形成反差的是,影片并没有提供多少戏剧化的“拍案惊奇”。擦肩的路人在某一刻可能是小偷、骗子,转身又是孝子、慈母。警察与他们之间多为跟踪追逐、见招拆招,难见以暴易暴、水火不容。呈现出来的这些“人民内部的矛盾”,直接在电影里通过倾诉、对望、叹息、泪水、吟唱等方式得以和解。独立出版人张立宪、著名编剧宁财神和顾小白、微博红人“作业本”“一枚泼妇”、音乐人周云蓬……这些一起转过微博,一起喝过啤酒、吃过烤串的朋友,现在攒到一起拍戏——— 从微博到现实,再到电影,高群书致力于让这些人的个性在角色身上“发酵”、爆发。
“一开始准备找明星来演,但感觉会破坏剧本的质感。他们都是我身边有个性的朋友,他们的表演没有丝毫表演的痕迹,这是现在的演员所稀缺的。”
高群书表示,他准备拍一个小人物系列影片,可能要拍20到30部,内容从1930年拍到2030年。系列的标准是,有一个真实的小人物,有一个大的新闻事件。这个系列会一直做下去的。但是每一个片子会有不同的拍法,“实际上就是按照我选择的生活的特性去做电影,而不是按别人规定好的电影规律去做电影,这就是做这个电影系列的目的。”
高群书简介:
高群书,1966年出生,河北人,毕业于河北大学新闻系。曾在石家庄电视台工作,国内一线导演。中国警匪剧领军人物。中国电视剧四大最卖座导演之一。成名作为《命案十三宗》。其他作品有《金豌豆》、《中国大案录》、《真相》、《控辩双方》、《征服》等。2006年,他的电影处女作《东京审判》获得长春国际电影节评委会特别奖。2009年他和陈国富联袂执导的电影《风声》票房达到2.5亿元。高群书被媒体称为“古龙派”,他的另类视角总能产生奇妙的商业效应。对发行商来说,高群书是目前国内电视界最具商业价值的电视剧导演之一。他善于通过对人性的纵深挖掘揭示社会问题深层次原因,反映对不同时期焦点问题的思索。他的作品常常有强烈的反思意识和独特的构思。2011年1月18日,第六届风尚中国榜揭晓了23个奖项结果,高群书获得“年度风尚导演”称号。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环渤海财经无关。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