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日,最新一期“全球金融中心指数”在伦敦发布,中国内地金融中心的得分和排名出现整体性下滑,上海、深圳和北京分别在全球77个金融中心中排名第19、第32和第43,而在两年前发布的第7期指数中,这三个内地金融中心均排名前15位。这一明显的落差反映出国际经济、金融界对中国当前经济和金融发展形势的悲观情绪。不过,报告也指出,尽管当前面临挫折,但国际金融界人士普遍认为中国的金融中心未来“在中长期将会变得更加重要”。
有望迎来较大上升空间
接受调查的国际金融界人士认为,内地金融中心排名的下滑,反映了业内对中国经济硬着陆的担忧,进而影响了他们对金融中心城市的评价。同时,目前中国的外汇管制体制对内地金融中心在国际上的地位有所制约,在此情况下,这些金融中心难以保持过往的高速增长趋势。但他们表示,随着中国逐渐放开外汇管制,人民币国际化步伐加快,再加上中国经济的逐步企稳,从中长期视角看,内地金融中心有望在未来迎来一个较大的上升空间。
伦敦金融城“全球金融中心指数(GFCI)”是全球范围内率先对各大金融中心进行专业排名的权威性指数。该项指数是根据对全球金融服务业专业人士进行的网上调查结果,结合公开发布的有关竞争力的各种指数综合计算分析得出,其着重关注各金融中心的市场灵活度、适应性以及发展潜力等方面。自2007年3月第一期指数公布以来,受到了金融界的普遍关注,目前已经成为世界各大金融中心竞争力最为权威的排名。
深圳金融业仍保持高增长
尽管受国际经济金融危机的影响,内地金融中心排名出现下滑,但相关统计数据显示,近年来深圳金融产业发展的势头依然迅猛。自2008年发生国际金融危机以来,深圳金融业增加值仍然保持着高速增长,2011年深圳金融业实现增加值1562亿元,占GDP比重接近14%,创下历史新高。与上海、北京相比,尽管深圳在金融业总量绝对值上还存有差距,但在金融发展相对指标上则占有优势。近三年来,在国际金融危机的冲击影响下,深圳的金融业增加值仍然每年保持两位数增速,平均增速达到16.6%,远高于北京的6.5%和上海的12.7%;金融业增加值占地方生产总值的比重为13.6%,也高于北京的12.8%和上海的11.7%,位居国内城市首位,同时这一比重也达到或接近香港、新加坡等国际先进金融中心水平。
特别值得一提的是,随着我国金融业对外开放的扩大,深圳本土金融机构利用毗邻香港的优势,在“走出去”发展、开拓国际业务方面在国内取得领先优势。截至2012年8月底,深圳已有2家银行、2家保险公司、6家证券公司和4家基金管理公司在香港设立了分支机构,开启了深圳本土金融机构国际化发展的征程;21家深圳金融机构获得合格境内机构投资者(QDII)资格,占全国21%,获批投资额度257.23亿美元,占全国31%,仅次于上海居全国第二;7家金融机构在香港的子公司获得人民币合格境外机构投资者(RQFII)试点资格,占全国三分之一,获批额度119亿人民币,占全国32%,居全国第一。
从长远来看,深圳金融的未来系于深港金融合作和国际化发展。随着国家在推进人民币国际化和金融有序开放方面的相关先行先试政策在前海合作区陆续落地,深圳在法制、税制、人才、外汇管理等方面的金融发展环境将全面与香港及其他国际金融中心接轨,对全球金融资源形成强大吸引力。业界普遍认为,深圳有望把握前海开放开发的历史机遇,加大力度促进金融国际化水平提升,发展成为更具国际竞争力的金融中心城市。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环渤海财经无关。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