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方新神话”;
“照耀全球经济信心的灯塔”;
“唯一打破经济学教科书常规的国家”……
在世界眼里,“2002—2012”这一看似普通的历史单元,已成为新中国历史上跨越发展的重要时期。
是什么让中国巨大的发展潜能喷薄而出、财富像泉水般涌流?是什么让社会主义生命力凸现,重新激活了人们对社会主义的全新想象?
不同的人或许有不同的答案,但有一个认识已成为共识: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造就了中国大地上波澜壮阔的时代巨变。
昨天,我们实行改革开放,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这是人类文明史上的伟大创举,是中国对世界的历史性贡献。
今天,我们深化改革开放,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为走向复兴的“中国道路”提供着良好的“体制环境”。
体制环境更完善
市场经济体制的支柱愈益坚实,社会主义和市场经济实现着亘古未有的结合
只有回首过去,才知道自己已经走出多远。
轻抚“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里程碑,我们分明可以看到那清晰的“三大步”:
30多年前,改革开放的大门毅然决然打开。从“计划经济为主,市场调节为辅”,到“公有制基础上的有计划的商品经济”,再到“计划与市场内在统一的体制”,我们对市场经济的认识一步步加深,改革沿着市场取向一步步推进。
20年前,党的十四大提出: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我们党做出了历史性的抉择,改革从此奠定了更明确的方向。
10年前,党的十六大宣告: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初步建立,并提出到2020年,“建成完善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十年风云际会,十年风雨兼程。今天,中国的“体制环境”逐步走向完善,市场经济体制的“支柱”正愈益坚实。
市场主体更富活力——过去,国有企业被比作低效、愚笨的“大恐龙”;现在,大多数国企实行了股份制改革,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完善治理结构,成为上市公司。国有企业,分明是腾跃太空的“中国龙”。
“股改上市后,国有银行的公司治理结构不仅‘形似’,还做到了‘神似’,”十八大代表、中国建设银行董事长王洪章说,“如今,建行的董事们在讨论一些议案时会争得面红耳赤,表决时有人投弃权票和反对票。由于董事会不能干预具体经营,我担任董事长8个多月来,没批过一分钱贷款,这在过去是不可想象的!”
市场体系更加发达——过去,连一盒火柴的价格都要国家制定;现在,95%以上的商品和服务价格由市场决定。过去,人们不知股票为何物,首家股份制企业北京天桥百货公司为推销股票,不得不宣布,买他们的股票5年后可以“还本”,每年有5.4%的“利息”;现在,中国股市市值已跃居世界第三,股指的涨落牵动着亿万百姓的神经。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现代市场体系正向我们走来。
宏观调控体系更趋成熟——过去,政府通过指令性计划直接干预经济;现在,财税、金融等间接调控工具登台亮相,熨平经济波动,助力又好又快。
收入分配和社保体系更为健全——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我们从过去的家庭保障和单位保障,跨越到今天的社会保障,百姓的“安全网”越编越结实。
最令人瞩目的是,“社会主义”和“市场经济”在相互的化学反应中极大地解放和发展了生产力。
“计划经济不等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不等于资本主义”——从这两个“不等式”中,我们认识到,社会主义和市场经济并非相互排斥的磁铁南北极;
向市场经济要效率,向社会主义要公平——从这两个“等式”中,我们进一步认识到,社会主义和市场经济完全可以像磁铁相吸般紧密结合。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市场配置资源的有效性,两种优势的叠加、融合,将释放出惊人的制度能量。
这十年,“社会主义”和“市场经济”正实现着亘古未有的结合。
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决不是搞“私有化”,而是坚持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毫不动摇地巩固和发展公有制经济,毫不动摇地鼓励、支持和引导非公有制经济发展,公有经济与非公经济正携手向前。
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并非只讲效率、不讲公平,而是坚持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既鼓励先进、促进发展,又注重社会公平、防止两极分化。
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并非不要宏观调控,而是既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又注重加强和改善国家对经济的宏观调控。
每一次危机,都是对制度优势的考验。当国际金融危机黑云压城、世界经济一片肃杀时,中国经济在“看得见的手”的有力托举下,不仅率先回升,而且逆势攀升,四年间人均GDP翻了一番。外媒感叹:“‘新版中华经济体制’展现了它强大的应对能力,中国似乎生活在另一个星球,置身于西方国家遭受的全球危机之外。”
市场经济是人类的精巧发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则是中国的卓越创造。这一体制将有限的人、财、物以最优方式分配到社会生产的各个领域,有利于实现效率提高、财富增进和公平正义。
“中国这些年来所发生的一切,是任何计划都计划不出来的。”有人这样评价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创造的奇迹。
我们从“濒临崩溃”走向“世界引擎”。这十年,中国经济总量翻了两番,全球排名推进四位,已跃居世界第二。建三峡大坝、修青藏铁路、办奥运盛会、走浩瀚太空……“中国实力”耀眼迸发。
我们从“温饱不足”走向“全面小康”。这十年,中国农村的脱贫人数,相当于整个法国的人口数量,中国人民过上了宽裕、体面、有尊严的生活。
我们从“沉闷僵化”走向“充满活力”。人们思想解放、观念更新、市场意识苏醒、发展机会增多……中国社会,从来没像今天这样充满朝气和活力。
改革开放是动力
改革开放的深度与广度,决定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完善的程度
“体制环境”的完善程度,取决于改革开放的深度与广度。
10年的探索实践,再次验证了“改革开放每前进一步,新的体制机制就健全一步,解放和发展生产力就推进一步”的真理!
国企健体、民企松绑——改革让微观主体“活力四射”。
国企改革中的每一次决断取舍,都是对原有体制的“削骨蚀肌”。断腕之痛愈深,奋起之势愈强。这十年,中央企业从196家调整重组为117家,资产总额从7.13万亿元壮大至28万亿元。“减”的是数量,“增”的却是竞争力、控制力和带动力。
“非公经济36条”、“新非公经济36条”、“新非公经济36条实施细则”,“重复”的是条数,“变化”的却是“玻璃门”、“弹簧门”的逐渐打破。“英雄不问出处,创业不问体制”,千万家非公企业正以自己的生机和活力,汇聚成新时期的“清明上河图”。
十八大代表、三一重工董事长梁稳根讲起了这样一个故事:十年前,三一面临着诱人的市场机遇,但就是缺少资金、“没米下锅”。抱着试试看的心态,三一申请上市。“民营企业上市,那不是天方夜谭吗?”面对怀疑,梁稳根也做好了吃闭门羹的准备。没想到一路绿灯,只花了一年多就登陆股市,筹资9.6亿元,三一的混凝土机械销售额一下增长了30倍。“当上市铜锣敲响时,我深深感到,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面前,民企和国企是平等的!”
要素价格市场化、市场范围扩大化——改革令市场体系“血脉畅通”。
居民阶梯电价方案实施、成品油价格调价周期缩短、天然气价改试点启动……市场化的生产要素和资源价格形成机制,轮廓渐次清晰。
城乡统筹、户籍改革,实现劳动力在城乡之间自由流动;知识产权市场从小到大,“技术”在流通中体现价值……市场化的资源配置,范围日益扩大。
少管制、多服务、重监督、强调控——改革给政府与市场“划清边界”。
这十年,国务院部门共取消和调整行政审批事项2183项,占原有总数的60.6%;各省、自治区、直辖市本级共取消和调整行政审批事项36986项,占原有总数的68.2%。政府职能,正从“划桨”变为“掌舵”,从“全能”变为“有限”,从“管制型”变为“服务型”。
提高收入、完善保障——改革为收入分配和社保体系“补上短板”。
基本养老、基本医疗、失业、工伤、生育五项社会保险制度基本建立、逐步完善,以最低生活保障为重点的城乡社会救助体系基本形成,织就世界上覆盖人口最多的社会保障“安全网”。
开放与改革密不可分。开放也是改革,是对传统自我封闭体制的改革。
多哈会议一声槌响,中国加入了世贸组织。入世意味着接轨成熟的市场经济。从此,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视野更广、标准更高、压力更大、动力更足,成果也更丰。
“在入世形成的强大的竞争倒逼机制下,国有银行背水一战、实施股改,中小银行也纷纷变革自强,中国银行业发生了脱胎换骨的变化。十年前,中资银行还担心‘狼来了’;十年后,外资银行惊叹将‘与龙共舞’!”十八大代表、中国人寿保险集团董事长杨明生回忆起这场硬仗时依然心潮澎湃。
坚持改革不动摇
坚持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改革方向,不断在制度建设和创新方面迈出新步伐
一家外国报纸曾这样提醒来华公民:“买东西要看找回的是不是假币,坐出租车要警惕司机绕路。但迄今为止,成功发射载人飞船的国家只有3个,中国是其中之一。”
的确,我们为市场取向改革带来的“中国奇迹”感到振奋,但也与一些“成长的烦恼”不期而遇。收入差距扩大、看病难、上学贵、房价高、诚信缺失、贪污腐败……面对种种不尽如人意的现象,一些人将其归咎于改革开放,认为这些问题与市场经济相伴相生。
其实,这些问题,有些是改革发展到一定阶段出现的新问题。收入差距扩大,是告别普遍贫穷、奔向共同富裕道路上的“烦心事”。通过改革收入分配制度、做大发展“蛋糕”,我们能缩小差距、扭转差距,实现共同富裕。
有些问题,是由于改革不到位造成的,也只有深化改革才能解决。在一段时间内,与经济领域的改革比,社会领域改革相对滞后。但重要的是,这样的局面已现“拐点”,医疗、教育、住房等社会领域改革正风生水起。
还有些问题,与市场经济没有必然联系。市场经济是信用经济,不是无序经济;是法制经济,不是腐败经济。腐败,往往是体制转轨时期的权力寻租。遏制腐败,要靠深化改革,靠政府职能转变。
种种问题的存在并不意味着市场取向改革的方向出了偏差。相反,这些问题相当程度上是改革不到位、措施不完善的产物,也只有依靠深化改革、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才能解决。
今日中国,坚持改革开放是人心所向,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是大势所趋。站在新的历史方位上,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来审视,完善“体制环境”的任务依然繁重。
来自中国农业银行的十八大代表叶又升认为,当今中国,经济总量上去了,但传统发展模式已难以持续,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要求极为迫切;非公经济不断壮大,但制约其发展的制度性障碍并未完全消除;商品市场较为成熟,但要素市场发育不足,影响了资源配置的优化;行政管理体制改革不断深化,但还存在经济调节越位、市场监管缺位、社会管理错位、公共服务不到位等问题。
而我们距离“建成完善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目标只有短短8年。处于“深水区”、“胶着期”的市场化改革,越往前推,触及的矛盾就越深,碰到的阻力就越大。
“我们必须毫不动摇推进改革开放,永不僵化、永不停滞,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调动一切可以调动的积极因素,信心百倍战胜前进道路上的一切困难和风险”,胡锦涛总书记在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专题研讨班开班式上的重要讲话,又一次吹响了进军号。
改革开放之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之路,我们将继续坚定不移地走下去。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环渤海财经无关。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