会员投稿 搜索:
您的位置: 主页 > 品味 > 娱体 > 体育 > 正文

消灭错判?非不为实不能

来源: 羊城晚报 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转发至: 分享到QQ空间 百度收藏 人人网 开心网 豆瓣网

深度解析

上周末英超、意甲赛场一连串误判,让由来已久的裁判问题再度成为公众关注的焦点,特别是执法英超蓝红大战的克拉滕伯格一夜之间成为众矢之的。究其原因不外是足球运动发展至今,任何比赛结果都有可能牵扯到难以计数的经济利益,可以说已经不容有失,其责任之大已非三名裁判可以承担。可是现行的执法手段又不足以驾驭高速度、强对抗的现代足球运动,于是就与裁判肩负的巨大责任产生了悖论。

先天不足 裁判成“苦力”

足球场上裁判的误判从动机上来说可分为两类:一是裁判主观上偏袒某一方,并表现在执法上;二是裁判主观上公正公平,只是在执法过程中出现了失误。前者是较少见,是个别的,后者才是普遍的,是占绝大多数的。通常所说裁判误判显然是指后一种,其发生往往是由于现时执法手段的局限性造成的。

在所有身体直接对抗的球类运动中,足球的场地面积、参赛人数和对抗激烈程度都名列前茅,但场上只有一名主裁判、两名巡边员,场外还有一名第四官员和一场裁判监督协助。相比同样是身体对抗的篮球,场上也是一正两副三名裁判,但场外工作台上有一堆人在协助裁判工作。可是足球场的面积通常在7350平方米上下,而篮球场仅420平方米,两者相差悬殊,足球裁判执法的体能付出,控制面积明显要比篮球裁判大得多,由此可以发现足球场上的执法力量存在先天不足。

欧洲足球主裁判的最长奔跑距离高达1.5万米,通常在1万米以上。上周欧冠多特蒙德对皇马一战,善跑著称的德国球队最终跑死了对手,其平均奔跑距离也仅为1.1万米,跑动距离最长的球员也仅跑了不足1.3万米。可是裁判进入最佳年龄通常在40岁上下,比球员的最佳年龄要大10岁以上。中年人要与小伙子跑一样的距离,途中还观察、判断乃至决断,是非常不易的。但这又是必需的,因为只有处在离事发地点较近、角度较好的位置,裁判的观察判断才能准确及时,判罚才有说服力。这就对裁判的体能、观察力和判断力提出了极高的要求,而这种要求随着现代足球运动越来越快的节奏,越来越高的速度,也越来越高。

步子太小 变革慢一拍

早期的裁判执法跑动大体有跑对角线、大S线和小S线几种方法,近20年来直线跑越来越多,也就是在两个禁区间的直线往返。这一变化的根本原因,是足球比赛的速度、节奏不断加快,让裁判跑不过来,无奈之下只能缩短奔跑距离。由于主裁判更多跑直线,势必会削弱对场地两侧的监控,因此就必须发挥两个巡边员的作用。

为此,国际足联先是给巡边员的信号旗加装电子装置可以发信号,由主裁判的接收机接收,作为沟通手段。后又给主裁判和巡边员都增设可供双方呼叫对话的耳机,以此强化主裁判与巡边员之间的联络。尽管如此,足球场的误判仍然层出不穷,包括在左右比赛结局的重大误判也时有发生。为此,国际足联从2007年在日本举行的世俱杯开始试验五裁判制,即增加两名底线裁判。今年的欧洲杯也采用了五裁判制,但仍然出了大问题,乌克兰对英格兰一战,东道主射门,球已经完全越过球门线,此事被全体球迷目睹,唯有裁判没看见,最终的结果是乌克兰被黑出局。

应该说国际足联对裁判的困境是了解的,也在采取措施,但问题在于步子太小。其根本原因是“误判是足球比赛一部分”的错误观念在作祟,国际足联为了保证比赛的延续性而忽视了公正性。尽管电子技术手段足以解决裁判面临的问题,并已在网球等项目使用并取得了巨大的成功,但国际足联主席布拉特、欧足联主席普拉蒂尼都在唱反调。直至去年“鹰眼技术”才开始试验,年底才在世俱杯试行。

应该说现今的足球运动已经达到很高的水平,很多复杂的情况已经超出裁判肉眼所能判断的极限,特别是很多犯规的程度是难以量化判别的,因此引进成熟的技术手段,以帮助裁判完成他们不可能完成的任务,是解决绿茵场上误判多多的根本出路,也是唯一出路。

责任编辑:乔慧
Tags:
转发至: 分享到QQ空间 百度收藏 人人网 开心网 豆瓣网
?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环渤海财经无关。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最新图文信息资讯
关于环渤海财经 - 联系我们 - 广告服务 - 友情链接 - 网站地图 - 版权声明 - 杂志订阅 - 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