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航天事业的开拓者和奠基人之一,“两弹一星”功勋奖章获得者,著名导弹和火箭专家,中国科学院资深院士,国际宇航科学院院士屠守锷,因病医治无效,于2012年12月15日在北京逝世,享年95岁。
少年立志
造自己的飞机 赶走侵略者
曾在上海亲历的惨绝人寰的一幕,奠定了屠守锷一生追求的基调。那天清晨,父亲携屠守锷从上海回南浔老家过春节。走到半路,突然,天空中出现了几十架日本轰炸机,一架接一架地向地面俯冲下来。父亲拉着小守锷往轮船码头疾跑。炸弹像雨点般地落下来,繁华喧闹的大上海,瞬间房倒屋塌、血肉横飞!面对劫难后的满目疮痍,少年屠守锷立下了自己的终生志愿:一定要亲手造出我们自己的飞机,赶走侵略者,为死难的同胞报仇!抱着航空救国的决心,屠守锷发奋读书。1936年,屠守锷考取清华大学机械系。清华设立航空系后,他毫不犹豫地转到了航空系。1940年,屠守锷毕业,次年又以优异成绩取得公费留美资格,进入美国麻省理工学院攻读硕士学位。
临危受命
修改导弹设计 8次试飞都成功
1957年2月,屠守锷跨进了国防部第五研究院的大门。从此,他的命运便与中国航天紧紧联系在了一起。
1962年3月,中国自行设计的第一枚中近程导弹在首飞试验中坠毁,痛苦与失望笼罩在科技人员的心头。屠守锷临危受命,指导设计人员,开展了全面系统的研究。两年含辛茹苦的研究终于换来了丰硕成果:修改设计后,从1964年6月开始,这种中近程导弹连续8次飞行试验都取得成功。
1965年3月,由周总理主持的中央专委作出一项重大决定:尽快把中国的首枚远程导弹搞出来,1971年试飞,1973年定型,由屠守锷担任总设计师。如果能有一个正常的科研环境,按时完成任务应该是没有问题的。但是,偏偏在这时,一场浩劫席卷全国,屠守锷的科研工作遇到了空前的困难。
1968年,远程导弹的初步设计方案制定出来,却遭非议,屠守锷坚持原则,据理力争,终使自己的方案得以实施。此后经过一系列的测试和试验,我国自行研制的首枚远程导弹飞行试验获得基本成功!
事必躬亲
为了迟到9年的试验 瘦了一圈
1980年5月9日,新华社向全世界发出公告:中华人民共和国将于1980年5月12日至6月10日,由中国本土向太平洋南纬7度零分、东经171度33分为中心、半径70海里圆形海域范围内的公海上,进行发射运载火箭试验。全世界都把关注的目光投向了中国。
屠守锷一生中经历过许多次发射试验,但没有哪一次像这次这样举世瞩目。这是一次迟到的试验。远程导弹要投入使用,必须经过全程飞行的考验,然而由于种种政治风波的干扰,这次试验被搁置了整整9年才得以进行。作为这枚导弹总设计师的屠守锷,虽然并不为局外人所知,自己却感到了前所未有的压力。
1980年早春,屠守锷和研究院院长张镰斧一起,率领试验队进入茫茫戈壁。屠守锷在火箭测试阵地与发射阵地之间穿梭往来,鼻孔、耳朵、衣服里常常灌满了沙土。他常常一干就是20多个小时,困了在木板床上打个盹,又奔赴现场。
要确保发射成功,远程导弹身上数以十万计的零部件,必须全部处于良好的工作状态。在那复杂如人体毛细血管的线路管道上,哪怕有一个接触点有毛病,都可能造成发射失败。在屠守锷带着大家所进行的几十次眼看手摸、仪器测试中,查出了几根多余的铜丝。多悬呀!屠守锷肩上的担子实在太重了。短短几个月,他浑圆的脸瘦了一圈,乌黑的头发也白了几许。
在签字发射前,屠守锷整整两天两夜没有合眼。仰望数十米高的塔身,他想上去作最后的检查。年过花甲的屠守锷不顾劝阻和连日劳累,一鼓作气,爬上了发射架。
最终,导弹伴着惊天动地的巨响,穿过云端,越过赤道,准确命中万里之外的目标。
家庭生活
当孩子与老伴有矛盾 总向着孩子
除了散步,屠守锷还有三大爱好:打太极拳、听古典音乐、读书。
屠守锷是一个很有趣的人。他年轻时,曾将教老母认字当作一项任务来完成。虽说比教大学生难多了,但在他的坚持不懈下,母亲终于“扫盲”,从目不识丁,到可以看信、读小人书。
他平时工作忙,对家和孩子照顾得较少,但他并不因此而感到“气短”,当孩子们与老伴发生矛盾时,他总是无原则地站在孩子们一边,以至于几个孩子都认为爸爸亲切,妈妈严厉。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环渤海财经无关。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