会员投稿 搜索:
您的位置: 主页 > 观点 > 观察与声音 > 正文

现代信息技术产业面临新机遇

来源: 经济日报 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转发至: 分享到QQ空间 百度收藏 人人网 开心网 豆瓣网

中国电子信息技术产业发展研究院院长 罗 文

编者按 党的十八大报告提出,建设下一代信息基础设施,发展现代信息技术产业体系,为发展信息技术产业指明了方向。我们要紧紧抓住信息产业持续引导经济社会创新发展的新机遇,紧跟现代信息技术发展步伐,把发展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作为优化产业结构的重要战略基点。

信息技术产业创新活跃、带动性强、渗透性广,已成为衡量一个国家或地区综合国力、国际竞争力和现代化程度的重要标志。当前,各国围绕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构筑国家竞争优势、抢占产业发展主导权的竞争愈演愈烈。我国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发展迎来了重大发展机遇,也面临严峻挑战。

信息技术产业的发展态势

当前,新一代信息技术演进的集成化、融合化、多样化趋势正日趋明显,在经济社会发展中渗透、引领作用更为凸显。

一是跨终端操作系统平台成为新的产业发展制高点。操作系统一直是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发展的制高点,谁掌握了操作系统,谁就能够获得竞争优势地位。随着智能手机、平板电脑、互联网电视等新型设备的不断涌现和快速普及,“Wintel联盟”的掌控力大大降低,谷歌的安卓、苹果的iOS已在智能手机和平板电脑操作系统领域居于领先位置,操作系统领域呈现出多元化竞合的新态势。跨终端操作系统平台的应用范围将持续拓展,并将决定未来产业发展主导权的归属。

二是集成电路产业链裂变与重组正在创建新的市场竞争规则。近年来,随着智能手机、平板电脑、移动终端等的普及,以应用为导向,开放、多元、平台化的嵌入式系统芯片成为集成电路产业发展的主流。在此趋势下,集成电路产业的裂变与重组进一步加剧,单一、封闭的产品形态与研发模式正在被多元与开放的形态、模式所取代,集成电路产业将进入多元化竞争发展的新时代。

三是基于“软件+终端+内容”的产业链垂直整合模式正在催生新型智能终端产业。垂直化的产业链整合模式,是将传统的终端设备制造、软件开发、数字内容提供等产业环节进行重新组织,构建纵向一体化的产业链体系。苹果公司作为技术创新与商业模式创新互动的先行者,推出iPod、iPhone、iPad等产品,率先实现了“智能终端+内容分发渠道+应用软件与数字内容服务”的产业链整合。垂直化的产业链整合模式首先在智能手机领域形成,并快速拓展到平板电脑、互联网电视等领域。

四是围绕技术、标准、服务的全向度竞争正在重构通信设备制造业发展格局。未来整个通信设备制造业的技术、资金和市场集中度将进一步提升,基于技术、标准、服务等全方位的竞争将成为后3G时代全球电信设备市场的主旋律。

五是贯穿全业务流程的综合集成能力建设正成为信息技术服务业的竞争焦点。现代信息系统大型化、综合化、集成化趋势日益明显。为满足用户对“问题分析+战略规划+方案设计+关键软硬件产品开发+项目实施+业务外包+人才培训”的一体化需求,IBM、惠普、戴尔等跨国巨头正着力打造全业务综合集成服务体系。国内的用友、金蝶等软件企业也在积极进行战略调整,加速并购。这些举动都是旨在建立全业务综合集成服务体系,以适应新形势下的企业竞争要求。

六是集宽带、泛在、融合、安全于一体的信息网络基础设施正成为推动经济社会发展转型的重要引擎。当前,新一代信息网络基础设施正在加速向宽带、泛在、融合的方向发展,将构建人类发展和文明演化的全新网络环境,有效带动经济增长,实现产业升级,促进服务均等化和社会和谐发展。

七是面向服务的商业模式创新正在开辟新的产业增长点。商业模式创新是推动产业格局重塑的重要因素。云计算改变了IT资源交付和使用模式,使用户能够通过网络随时随地获得所需的服务。基于云计算的硬件设备、基础软件、开发工具、应用软件、信息服务等新产品、新业态不断涌现,产业格局正在发生巨大变化。

信息技术产业发展面临的机遇与挑战

新一轮信息技术创新和产业融合推动全球产业格局重塑,使我国信息技术产业发展面临后发崛起的历史机遇。一是快速密集的技术创新为打破低端锁定提供了难得机遇。每一轮技术变革都蕴含着重大历史机遇,智能终端、集成电路、平板显示等产业的技术创新步伐不断加快。二是变革创新的商业模式为破除路径依赖注入了新的动力。由新兴应用带动的IT技术产品服务化,以及以终端为核心的产业链整合与重构,都为我国发展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起到了重大示范效用,有望破除因延循既有产业发展模式而形成的路径依赖。三是变动剧烈的竞争格局为突破垄断束缚带来了发展契机。日本与欧盟的产业技术水平及产业规模在国际金融危机冲击下不再具有无法超越的特性,以“Wintel”模式为代表的旧有垄断格局和巨人霸权地位遭遇强大冲击。这为我国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实现赶超发展创造了难逢的机遇。

同时,国际巨头的先发优势和我国信息技术产业和市场目前的落后地位,对我国提出了严峻挑战。一是跨国企业先发优势使得“马太效应”日益凸现。信息技术产业技术和资本密集的特性决定了跨国企业具有明显的先发优势,并极易迅速占领市场,不仅使后发者形成路径依赖,也极有可能导致产业发展的“马太效应”,增加了我国在新一代信息技术领域创新突破、赶超发展的难度。二是产业链整合能力不足使得产业发展“跟随模式”不易摆脱。我国信息技术产业长期被迫锁定在国际分工体系的下游,处于“跟随发展”状态,产业链垂直整合能力尚未真正形成,有可能错失新一轮产业格局变革的契机,不仅延续长期以来“跟随发展”的局面,甚至可能最终失去整个产业发展的主导和控制权。三是应用市场尚未成熟使得产业发展“幼稚阶段”难以逾越。我国云计算、物联网等新兴产业的应用创新和市场培育较为滞后,而跨国企业商业模式逐渐成形,占据明显的市场优势。我国本土企业如不能积极挖掘市场应用、吸引用户并尽快拓展市场空间,则有可能错失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发展带来的良机。

信息技术产业发展的基础和优势

经过多年的快速发展,我国信息技术产业具备了较为坚实的发展基础和优势。

一是形成了日趋完善的产业体系。在电子信息制造领域,2010年产业规模达7.8万亿元,彩电、手机、微型计算机、程控交换机及多种元器件等主要电子信息产品产量均居世界第一位。在通信领域,2010年累计完成电信业务总量30955亿元,已建成全球最大、性能和服务一流的信息网络,电话用户和互联网网民规模均居世界首位。

二是具备较为坚实的技术研发基础。第三代移动通信、光通信技术水平与优化组网能力跨入世界先进行列。我国自主研发的曙光“星云”超级计算机运算能力居国际先进水平,国产龙芯CPU开始广泛应用。

三是培育了一批具有国际竞争力的领军企业。我国电子信息百强企业的产品已遍及世界五大洲100多个国家和地区,在海外建立的研发、生产基地超过500个。华为和中兴通讯跻身全球通信设备制造业前五强;联想成为世界第三大PC制造企业;浪潮、曙光等企业正在成为推动产业发展重要力量;联创、东软、中软、金碟、南瑞等重点软件企业均保持20%以上的增长速度;腾讯、百度、阿里巴巴等骨干互联网企业市值进入全球前列。

四是拥有大国大市场的独特资源。目前我国GDP总量已跃居世界第二,外汇储备稳居世界第一,大学年毕业生总数保持在650万人以上,居世界之首;高速公路、高速铁路、移动通信、宽带网络等基础设施建设均位居世界前列。

加快发展信息技术产业的对策与建议

充分利用国内巨大的市场空间和本土企业国际竞争力,加强战略设计和强有力的组织协调,在新一代信息技术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抢占制高点,赢得主动权。

一是设立“新型智能终端产业化专项”。应聚焦新型智能终端产业,围绕“智能终端+内容分发渠道(软件应用商店)+应用软件与数字内容服务”的产业生态系统构建,设立专项资金;重点支持关键技术的研发与产业化;构建系统软件开发商、终端设备制造商、网络运营服务商、数字内容分发商、应用软件开发商、内容服务提供商等广泛参与、合作共赢的应用推广体系。

二是实施“云计算行业应用示范工程”。要围绕工业生产研发设计、流程优化、企业管理、采购营销等关键环节,提供软件在线支持和服务,创新工业软件发展模式;围绕物流、金融、交通、能源等领域的数据存储、数据挖掘、辅助决策等需求,推动面向行业的云服务提供;围绕政务、文化、教育、医疗等领域的数据共享、在线服务等需求,运用云计算提高社会管理水平。

三是重视对新业态、新模式的引导、规范、服务与监管。要编制重点领域发展规划,不断完善促进产业发展的技术、产业、投融资、人才政策,强化政策间的协调和衔接;大力推进行业标准体系建设。积极研究制定相关法律法规,加强市场、质量、信息安全监管,规范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发展;支持产业公共服务平台建设,提升共性技术、成果转化、推广应用、信息共享、投融资等领域的公共服务水平。

四是协调资源支持关键共性技术研发。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领域,要重点支持信息技术服务支撑工具、海量数据存储、数据安全、软件评测、数字虚拟等关键共性技术的研发。电子器件领域,要重点支持新型电子器件研发及关键工艺技术、高性能半导体模拟集成电路、电子器件的可靠性技术等关键共性技术的研发。

五是设立“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投资引导基金”。应与相关省市、工业园区深度合作,合资、参股区域性投资基金,促进战略性新兴产业有序布局。通过参股社会性股权投资基金和风险投资基金,引导社会资本在战略性新兴产业领域扩大投资规模、优化投资结构,最大程度发挥政府资金的引导效应。

六是实施“信息技术人才创新创业计划”。要集中产学研等多方资源,设立信息技术人才创新创业基金,构建投资联盟和创新创业促进平台。应通过降低创业启动成本、提供资金担保与贴息等一系列的配套措施,吸引科技人才、经营人才、金融人才聚集。




责任编辑:乔慧
Tags:
转发至: 分享到QQ空间 百度收藏 人人网 开心网 豆瓣网
?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环渤海财经无关。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最新图文信息资讯
关于环渤海财经 - 联系我们 - 广告服务 - 友情链接 - 网站地图 - 版权声明 - 杂志订阅 - 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