诚信,对个人是道德问题,对企业是形象和利益问题,对政府则是公信力的问题。“诚信缺失的危害不容小觑。”张建新说,当人们一次又一次被骗,自然就会对所有人提高警觉,从而产生焦虑情绪;或者因为大家彼此互相不信任,从而产生孤独、无助的感觉。对于社会而言,人与人之间信任度降低,焦虑、抑郁情绪弥漫,就一定会导致社会冲突的增加,出现人们一方面收入增加了,另一方面幸福感却下降的局面,最终加大社会运转和管理成本。
要想挽回社会诚信,两位专家一致认为,最重要的是依靠建立健全法律法规、严格执法,提高违法成本。在西方社会,维系诚信的力量首先是法律。美国、加拿大、澳大利亚和欧洲等国都颁布了道德法典。在德国,诚信和个人发展息息相关,比如乘车逃票被查到,就会写入个人信用记录,成为终生的污点。新加坡目前实施公务员公积金制度,如果公务员到正常离职或退休时未发生失信于宣誓承诺的行为,可获得一笔可观的公积金;如果在其任职期间诚信出了问题,公积金就必须上缴国库。“在中国,诚信的维系仅仅靠道德约束,法律的威慑力还远远不够!在人们道德和诚信严重缺失的关键时刻,我们应该立刻建立相关法律。”夏学銮说。
在企业诚信方面,特别是与人们生活和健康息息相关的食品、药品行业,要加强监管,可以设立企业诚信评级机构,一旦企业出现不诚信行为,应该将其录入黑名单并通报,通过罚款、整改等方法提高企业的品质。政府和相关机构更应该杜绝背信、失信的行为和权力滥用,鼓励人们参与社会监督。西方一些发达国家基本做到权力到哪里,监督就到哪里。钱花在哪里,审计就到哪里,政府权力得到了比较好的制衡。
另外,要树立榜样力量,给做好事者多些奖励,宣扬诚信的人和事,让人们认识到,当今社会上还是讲信求义的人多。当然,每个人要从我做起,从小事做起,对身边的人不说谎、不欺骗,对需要帮助的陌生人伸出援手。既然诚信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那么就该趁我们还没有偏离轨道太远的时候,转身拾起它。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环渤海财经无关。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