会员投稿 搜索:
您的位置: 主页 > 经济 > 焦点热点 > 正文

年就这样过去了吗:年变了,味变了,还是我们变了

来源: 解放日报 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转发至: 分享到QQ空间 百度收藏 人人网 开心网 豆瓣网

●主持人:本报记者 柳森

●嘉 宾:黄昌勇 (上海戏剧学院副院长、创意学院院长、艺术学教授)

叶德磊 (华东师范大学商学院副院长、经济学教授)

章友德 (上海政法学院社会管理学院院长、社会学教授)

●年味会一直发生变化,但有些坐标系,比如故乡过年的方式和传统风俗,却可以相对不变。变的是生活,不变的是记忆。

●年味的变化,实际上也是社会消费方式的变化。现在中国所发生的变化,已经使我们无法再用过去的思维评价今天了。

解放观点:尽管从传统意义上说,到元宵节才算过完年。但现在很多人都说,似乎大年初五凌晨的鞭炮放完,这个年就结束了。大家普遍感觉现在年味越来越淡了,三位的感受呢?

黄昌勇:我的家乡在豫南潢川,大别山下,革命老区,也是春申君黄歇的故里。今年在上海过年。由于家乡过年的习俗是除夕中午吃年饭,虽然已经在上海生活了20多年,我还不是很习惯吃 “年夜饭”,更不大能理解现在不少人举家到饭店吃年夜饭的做法。在新年钟声敲响的时候,我也在小区放鞭炮,就是图个热闹。但我想到的却是家乡放鞭炮 “接年”习俗,意即以此迎接新年的到来。

看年味浓淡,关键什么是衡量年味浓淡的标准。由于上海移民城市的特征,要有一个如同乡村一样统一的、一成不变的习俗,构成 “年味”已经不大可能。事实上,在我的家乡,即便是相邻的两个乡镇甚至村庄,过年的习俗都会有差别。

以前我对怎样过年并不太在意,今年似乎更加对小时候家乡过年的方式有些怀念。比如,今年我特意按照家乡的方式剁饺馅、包饺子。家乡的饺子类似上海的大馄饨,除饺馅有区别外,包法大小完全一样。从除夕上午开始,大量的拜年短信蜂拥而至,我则按照家乡习俗,正月初一一早放完鞭炮、吃罢饺子,再通过网络给亲朋好友师长同学拜年。另外,今年我还第一次邀请了几位在上海工作的同乡共叙乡情乡谊。也许,对于落脚他乡的游子而言,我们永远有两个家。一个是生活工作的 “家”,另一个是向往中故乡的 “家”。即便父母可能都早已离世,对那个家仍然魂牵梦萦。这似乎也能解释,为何生活在异地他乡的人,时间越久,对故乡的思念越深。所以,年味会一直发生变化,但有些坐标系,比如故乡过年的方式和传统风俗,却可以相对不变。

其实,前几年回乡过年,已经能感觉到,在家乡,童年记忆中的 “年味”也在发生变化。饮食习惯、传统仪式等都开始变样。因此在我看来,变的是生活,不变的是记忆。

解放观点:关于 “年味的变与不变”,我们还可以把它放到怎样一些坐标系中去看?

叶德磊:今年我是在上海过的除夕,然后再回江西家乡过年。我也觉得,年味确实在变化,观察它的坐标系还可以有:人们对过年的心理期待、拜年的方式、过年的方式。诸上种种,这几年都发生了很多变化。

这背后最核心的原因在于,如今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人们工作和生活的半径越来越大,生活方式上的选择越来越多元,选择能力也越来越强。比如,现在人们对短期内集中性的暴饮暴食已越来越不接受,拜年也更多采取更高效便捷的现代化通讯方式。又如,以前回家或走亲戚时,大包小包带礼物上门的现象很普遍。现在这种现象即便在农村也越来越少, “紧缺商品”已较为鲜见。

但如此一来,年味是否一定就淡了呢?也未必。比如,从经济学的角度讲,信息网络技术的发展大大降低了人际交往中的交易成本,从而扩大了人际交往的范围。事实上,这也在一定程度上,扩大了很多人拜年的范围。相较通讯上的越来越便利,今年不变的,是依然能听到许多人谈到春运的惊心动魄。建议有关部门听取各方意见,不断优化春运方案,进一步完善交通网络。目前阶段,人们在过年期间实现跨地域移动的社会成本实在太大。

章友德:今年我在家乡江苏东台过年。在上海读书工作30多年中,记忆中在上海过年的时间不多。平常没有时间回老家,只有利用春节的时间回去。主要原因是父母和亲友都在那里,春节是一个最好的走亲访友的机会。

过去说, “父母在,不远游。”而我从上大学离开家乡这么多年,弹指一挥间,都说好日子过得快,现在是真正有了体会。而我离开家乡的时间,正是中国通过改革开放发生巨变的时段。这种剧烈的社会变迁,体现在衣食住行的方方面面。如今父母老了,我们自己也将近半百,我过去的学生不少都担任了领导或者经商,我认识的青年一代先后成家立业,甚至孩子都上小学了。所以,关于 “年味的变与不变”,我会将这个问题放到时间的坐标系中去思考。

解放观点:这次过年期间有没有什么新的见闻,给各位留下深刻印象?

黄昌勇:触动比较大的,是家乡有几位亲友同学选择了以旅游的方式在异地过年。这说明,不仅是沿海地区的人们不断赋予过年新的内涵,就是在中西部地区,由于经济发展和信息时代下的传播效应,过年方式也有了更多选择。我们这个城市应该把基于城市历史的节日风俗习惯加以整理,通过活动传承下来,作为公共文化记忆的重要组成部分。这能使生活在这里的所有人找到归属感,增加对所生活的区域的认同度。

叶德磊:这次回乡过年,有三件事给我印象较深。一是大家普遍反映,今年饭店的生意比往年清淡了很多。往年几乎是从农历腊月廿四吃到正月十五,饭店里人来人往,酒气飘荡,其中许多是公款吃喝。二是我一个开商店的亲戚讲,今年茅台、五粮液等高档酒很难卖出去,而往年是很好卖的。三是过年期间旅店爆满,我一连找了五六家,才好不容易找到一个房间住下,这令我相当意外。

我的家乡在一个比较繁华的县城。印象中,过去过年期间,旅店的住客很少,返乡的人大都住在父母家或亲戚家。今年旅店如此紧张,说明人们的观念在变,收入水平有提高。因为人们觉得不一定要住在家里,给家人或亲戚增加麻烦,而愿选择在旅店享受专业化服务。年味的变化,实际上也是社会消费方式的变化。

章友德:我印象最深的,是给家族一对青年人证婚。新郎来自湖北,博士毕业于同济大学。新娘是我亲友,毕业于上海大学。是上海这个现代都市将长江中游和下游出生成长的青年聚到一起,他们在上海相识、相知、相爱。我以天时地利人和为题,将人文、历史和地理结合在一起的证婚词将婚礼引向了高潮。

在除夕夜,父母与我们聊起过年的变化。我的父母亲出生于20世纪40年代初,如今都已年过七旬。电影《1942》反映的不仅是河南农村灾民的饥饿记忆,更反映了那个时代中国人的共同记忆。至今,父母记忆中关于春节的最大记忆是饥饿。但如今,这些记忆已慢慢被“富贵病”所替代。我认识的在外面工作的朋友都是开车回去的,甚至我20多年未见的同学也从美国回来了。给长辈拜年时,他们谈得最多的,是养老金又涨了,但感到钱不像过去那样值钱了。

今年感受到最大的问题,是快速推进城镇化过程中,由于缺少城市规划,许多新建的商品房和别墅虽然建得规模不小,但缺少统一布局,基础设施不配套,文化气息不浓。所谓的明清街和步行街,也是千城一面没有特色。改革开放使家乡的经济发生了很大变化,但文化和社会方面的变化,特别是旧的、不好的生活方式,还没有发生很大变化。对人情面子的讲究和攀比之风,并没有随着时代的发展而变化。甚至因为经济发展,产生了许多关于财富分配和养老方面的矛盾。中国所发生的变化,已经使我们无法再用过去的思维评价今天了。



责任编辑:辛欣
Tags:
转发至: 分享到QQ空间 百度收藏 人人网 开心网 豆瓣网
?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环渤海财经无关。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最新图文信息资讯
关于环渤海财经 - 联系我们 - 广告服务 - 友情链接 - 网站地图 - 版权声明 - 杂志订阅 - 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