芮城惊现汉代摩崖石刻 为研究篆隶书法演变及汉代社会文化提供了重要的资料
本报讯 (记者 孟苗)3月初,芮城县文物局在该县公路段老职工家中发现了一块刻有 “汉 大阳檀道界 君位至三公”的汉代摩崖石刻。据专家考证,大阳是平陆县在汉代的称谓,该汉代摩崖石刻的发现填补了“山右无汉碑”,即山西境内汉代碑刻稀少这一空缺。
20世纪八十年代,芮城县公路段在中条山二十岭修筑解陌 (解州—陌南)公路时,因开山劈道,无意之中炸落了一堆山石。当时公路段一张姓职工为修建自家房舍宅院,将那堆山石运至家中,在准备垫房屋做基础时,发现了这块刻有上述字样的石头,遂将其保存至今。
芮城县文物局称,经专家们多方考证,大阳是平陆县在汉代的称谓,檀道乃周人和汉人从中条山伐檀曾取道于此而得名。汉代芮城县称河北县,属河东郡,此石刻可能为汉时平陆县和芮城县的界石。“位至三公”是汉代及魏晋时期铜镜上常用的吉祥用语铭文,是当时人们的价值取向和社会观念的体现。西周时“虞芮让畔”的故事即发生于平陆、芮城交界处的檀道一带,此石刻是否为汉人纪念虞芮二君的贤德而立有待考证。
金石史上曾记载:“山右无汉碑”,指太行山以西即山西境内汉代碑刻稀少,该摩崖石刻的发现正填补了这一空缺,为研究篆隶书法演变及汉代社会文化提供了重要的实物资料。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环渤海财经无关。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