逛前门终于能有地儿停车了。
不久前,北京核心区最大的地下停车场——前门历史文化展示区地下停车场正式启用,全面建成后的停车场将有1791个停车位、设8个出入口,实现东西和南北贯通,基本覆盖前门所有功能区。
前门商业区起源于明代,历史悠久,曾盛极一时。前门大街的改造,投入不菲,并在保留老字号的同时,吸引了众多时尚品牌入驻,但开街运营后,却仍没有带来预想中的火爆人气,尤其是本地客流非常少。人们认识了解前门,是作为文化名片的前门、作为旅游景点的前门,却远不是作为现代商业区的前门。
问题在哪里?停车难是问题之一。“没法停车”,阻挡了太多本地客流。
商业区往往萌发于交通发达地区,而对于超大规模购物中心、奥特莱斯等新型商业业态,大型停车场往往是其发展先决条件之一。
当然,即使公共交通发达,老商区还不得不面对另一个尴尬——发展空间受限。前门地区属于历史文化保护区,又是严格限高地区,要保持商区的历史风貌,发展空间非常有限。
其实无论北京的前门、西单、王府井,还是上海的淮海路、南京路,老商业区大都处于城市的中心地段,这也是城市发展的必然结果。地处城市中心,虽坐拥海量人流,却也成为发展的瓶颈。在寸土寸金的城市中心地段,老商业区如何才能拓展功能,从而与新型商圈竞争?
向地下要空间是一个选择。
前门商业区提出了“两个前门”的理念,即地上一个前门,地下一个前门。目前,前门商业区地上建筑面积约20万平方米,按照规划,“地下前门”中7.9万平方米用于商业,还将建有总面积达10.6万平方米的地下走廊。闲时,这里是一个巨大的地下交通走廊;忙时,这里就是一个专业的停车场。
当然,地下空间的开发,绝不仅仅是地下交通的开发、利用这么简单。向地下要空间,在老城区有许多成功的案例可循。如香港地铁与商业的结合堪称典范,在香港换乘地铁,不仅站与站无缝对接,站与“商”同样无缝对接。如港岛铜锣湾地铁站,不同的出站口就连接了时代广场、SOGO等几大商场,而青衣站本身便是一座商业联体,充分利用地下空间,餐饮、购物、娱乐都能在地铁站里完成。
处于城市中心地段的老商区,如何利用好地下空间,是一个普遍需要思考的问题。因地制宜,则是关键。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环渤海财经无关。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