会员投稿 搜索:
您的位置: 主页 > 经济 > 财经故事 > 正文

许家印“财技”巧施 恒大帝国超高速(2)

来源: 中国经营报 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转发至: 分享到QQ空间 百度收藏 人人网 开心网 豆瓣网

编者按/ 时至今日,以“帝国”之名称呼恒大,相信已甚少有人反对。

截至2013年6月底,恒大总资产同比上涨四成,超过2745亿港元,力压中海成为香港最大的“内房股”,其疆域覆盖地产、体育、文化、电影院线,再到近日运动饮料,一路乘势而上。还有多少人记得,五年前恒大上市无门,打折售楼,许家印不得不出让股份“傍大款”?短短五年间,恒大如何实现从挫败到崛起的华丽转身?在追赶、抛离地产同行的同时,“一掷亿金”发展足球王国的资金又从何而来?请看本期专题。

一场亚冠让恒大赚足了眼球,亚冠夺冠后不到24小时,恒大冰泉上市发布会宣告召开。与其说是一场发布会,不如说这是许家印的另一场“誓师仪式”。2010年,刚花了一亿元买下广州足球队时,许家印也曾豪言,三到五年内要亚冠夺标。对于一个完全没有足球经营经验的商人的“豪言”,许多足球界人士将其等同于“狂言”,潜台词往往都是“足球不是这样玩的”。三年过去了,广州恒大果然四夺中超冠军,首次完成中国足球俱乐部的亚冠问鼎。

前车有鉴,尽管恒大在冰泉誓师大会上再放豪言,质疑者也已经将声音放得极低。“未来恒大矿泉水产量将达到千万吨。”恒大矿泉水集团董事长潘永卓如是说。然而,2012年,中国全年矿泉水年销售量也就1600万吨,恒大相当于要再造一个矿泉水市场,这样的“豪言”能再次成真吗?

“一掷亿金”

“我只要结果,花钱只是最容易的途径而已。”许家印曾如此解析其“用钱观”。

“恒大矿泉水已经开始高薪挖人了。”一位地处华南的全国矿泉水公司董事长告诉《中国经营报》记者,该公司营销、品牌部门的负责人都被骚扰过。这似乎是许家印进入新行业的惯有策略。

2010年入主广州足球俱乐部后,恒大开始四处大撒金钱,郜林、郑智、冯潇霆等国内一级球员纷纷被高薪网罗,这些球员的薪水普遍比旧东家队翻了一番。

外援引进更是令人咋舌,先是以320万欧元买来欧冠射手克莱奥,其后又以惊人的1700万美元转会费和年薪迎来巴西联赛MVP孔卡,这让孔卡成为当年薪资最高的足球运动员,甚至高于梅西与C罗。

市场有传闻,恒大2011年预算高达7亿元用于引进国际大牌球星,然而因恒大名气有限,不足以吸引知名球星的青睐,最终这笔预算没有花出去。

2012年,恒大又以超过7000万元人民币引进德甲冠军队多特蒙德的前锋巴里奥斯,支付给他一年的薪酬高达5549万元,在许多中超球队一年全队的运作费用只有三四百万元的衬托下,恒大像一只金灿灿的公牛冲击了瓷器店,粉碎了一切既定规则。

除了购买球员、搭建团队外,为了维护球迷关系,当年恒大曾包专机请球迷到上海看球。 “我只要结果,花钱只是最容易的途径而已。”许家印曾如此解析其“用钱观”。

无独有偶,在恒大房地产发展的起步阶段,恒大也有过高薪挖角的故事,彼时的碧桂园[1.18%]是恒大的模仿对象,“只要碧桂园的人愿意过来,无论是设计部门、营销部门还是物业部门,全都欢迎,工资翻倍。”碧桂园的高管曾对记者言道。

“抠门”老板

2012年年报显示,恒大应付账款与总资产之比高达22.6%,几乎是港交所“内房股”之最。

钱对谁来说都是稀缺的,特别是对房地产这种资本密集型行业,许家印的豪爽更多的只是表象。

2012年,为了应对境外做空机构对其股票的阻击,恒大发布公告表示,2011年在足球上的投入仅为5亿元,收入4.2亿元,所以净投入仅为8000多万元。有接近恒大的知情人士向记者表示,恒大每年净投入足球的资金大约在1亿~2亿元。

这显然与公众所熟知的数字有所不同,2011年恒大投资建立了一个足球学校,宣布投入的资金多达11亿元,2012年签约俱乐部教练里皮团队,年薪为1200万欧元。再加上国内大牌球员动辄500万元,外援超千万元的年薪,以及每场比赛的巨额奖金,有足球人士估计,近三年下来,恒大在足球上的投入不会少于20亿元。

不过从2011年开始,恒大的球市开始畅旺,曾有传言国内某运动饮料花8000万元赞助球衣胸前广告,恒大却不愿出售。最终这个位置留给了恒大冰泉,也有了2013年11月9日晚的那场全国营销。这场营销究竟价值有多大,确实难以衡量,但似乎也不是8000万元能买下的。

无论如何,恒大今年在排球、文化产业,以及近期宣布的矿泉水业务都有着一系列大手笔投资,其中矿泉水据称投资额将超百亿元,恒大的钱从哪儿来?

“收恒大的账,极少有一年内完成的,顺利的话要两年,不顺利的话要三年以上。”一位总部在广东的装饰工程公司董事长告诉记者,在他的账本里,恒大的账起码要比其他地产商多一倍。

记者了解到,恒大的资金支付流程也有别于其他开发商。在一家承建商完成一期工作后,要向恒大填写一份“请款单”,由相关业务部门递交给恒大的营运决算中心;在营运决算中心的批复下达以后,恒大的财务审计部门会跟进,要审查这一笔支付有否违反公司章程与商业伦理的情况;审计部门通过后,“请款”会转移到财务中心,财务中心在拿到这一批复后,也并非立即支付,而是要看账面资金充裕与否来决定支付时间。

2012年年报显示,恒大应付账款与总资产之比高达22.6%,几乎是港交所“内房股”之最。与恒大规模相当的中国海外发展[0.63%],同期该数据的比值为4.8%;与恒大地产运营模式相近的碧桂园,其比值也只有8.5%;而与恒大同年上市的龙湖地产[0.00%],应付账款与总资产之比只有3.3%。比恒大资产规模更大的万科与保利,历年来该数值也只在4%~10%之间徘徊。

2013年开始,恒大极力压缩资产负债率,通过加快资金周转率,加大回款力度等措施,其效果颇为明显。截至2013年6月底,恒大的资产负债率下降了37.7%至58.4%,其降负债的比率为全行业最大。即便如此,同期恒大依然有524.8亿元的账款有待支付。其应付账款与总资产之比依然有19.1%。

翻查历年报表显示,在2010年半年报发布以前,恒大该数据的比率与碧桂园相近,大约维持在8%~9%左右。从2010年下半年开始,应付账款开始快速膨胀,需要留意的是,该时间点与恒大宣布发展足球以及其他产业的时间相吻合。小小的应付款,为恒大“抠出”数百亿元的资金。如果恒大按同期中国海外发展4.8%作财务安排,恒大需要多支付392亿元的款项。如果恒大按以往9%的比率安排财务,其需要多支付274亿元的款项(根据2013年6月底的数据测算)。

有接近恒大人士却另有看法,他认为:“恒大之所以应付账款占比较高,关键在于其在建工程面积较大。”按照财务会计准则规定,应付账款项主要是应付工程款与应付材料款。在材料方面,恒大专门成立了一个材料设备公司,这家公司要求每月21~25日必须将上月到货材料款结清,不得拖延。因此,在这一项中拖欠款项可能性不大。而恒大在建工程量去年年末达3898万平方米,全国第一,“这才是导致应付工程款居高的主要原因”。

资金腾挪术

在恒大,许家印事无大小了然于胸。据许家印身边人表示,每天晚上,全国所有项目2000元以上的支出,他都会逐行过目。

恒大有没有能力支付这近三百亿元的款项?答案是肯定的。

今年的半年报显示,恒大截至6月底现金余额就达到419亿元,加上未使用的银行授信额度394.8亿元,恒大总共拥有可动用资金达814.5亿元,再加上下半年良好的销售回款,恒大兜里的钱并不少。

在许多资本人士看来,许家印绝非不计成本的土豪。“许家印是兜里有两块钱,却要做二十块事情的人”,美银不动产投资部大中国区原总裁蓬钢如此评价其合作伙伴。2013年,恒大虽然一直强调要控制负债率,但今年上半年恒大就买进了245亿元的土地,截至今年上半年,需要支付的土地款就达到437亿元,加上上述524.88亿元的应付款,“资金压力并没有显著缓解。”申银万国[0.00%]的分析师Kris Li表示。接近恒大人士提示,这九百多亿元应付款并非年内就要付清,而是按计划分年付出,因此不会对财务构成即时压力。

事实上,如果与自身相比,恒大今年的资金压力确实有所减轻。在许家印“跨越式发展”的压力下,恒大的日子从来都是紧巴巴的。五年前,与恒大同为华南五虎的富力、碧桂园都已经成功登陆港交所,虽然恒大也早已在A股借壳上市,但是国内A股市场对于房地产企业有政策限制,无法融资,迟迟难以获得资金支持。在国际投行的游说之下,许家印也希望打造一个境外融资平台。

2007年前后,为了满足香港资本市场对于房企土地储备的喜好,同时希望达到跨越式发展,恒大开始疯狂拿地。2007年三季度,恒大资产负债率高达95%。但随着国内调控加剧,以及国内外经济形势的急转直下,恒大高负债囤下的地变成了黄金脚镣。在此背景下,2008年3月恒大启动的全球路演招股也铩羽而归,许家印的故事被描述成“野心家的衰落史”。2009年,随着四万亿政策的刺激,中国楼市开始快速回升,此前恒大囤下的大量土地变成香饽饽,同年11月恒大成功在香港联交所挂牌交易。许家印的第一次豪赌成功。

然而,登陆港交所并不意味着资金充裕、取之不尽,恒大在地产领域的高速增长,同样意味着资金需求量极大。在恒大,许家印事无大小了然于胸。据许家印身边人表示,每天晚上,全国所有项目2000元以上的支出,他都会逐行过目。什么钱应该给,什么钱可以迟些出,他都清楚。

“滞纳金我们都不追了,何况翻脸?”上述广东的装饰工程公司董事长向记者表示,采访过程中他也一再强调不能具名。在他看来,虽然恒大存在账款难收的情况,但“从来不会不给”。“而且我们公司在伴随恒大一起发展过程中,业务量也已经有了成倍的增长。”他表示。

数据显示,恒大2009年的销售额为303亿元人民币,到2012年销售额已经达到923.2亿元,翻了三倍,与恒大合作良好的供应商的业务量也同样在四年内翻了三倍。而且在这种采购规模下,恒大有着很强的话语权。

这也许就是恒大的底气所在,但这一切的前提是中国房地产继续快步前行。




责任编辑:辛欣



Tags:
转发至: 分享到QQ空间 百度收藏 人人网 开心网 豆瓣网
?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环渤海财经无关。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最新图文信息资讯
关于环渤海财经 - 联系我们 - 广告服务 - 友情链接 - 网站地图 - 版权声明 - 杂志订阅 - 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