玉兔号登月标志着中国制造业精华的一次全世界成功展示。这是比高铁外交更加强大的一次全球范围下“中国创造”的置顶广告。
在人类的登月历史中,40年前,美国就已经实现了阿姆斯特朗的“一小步”,但此后,美国的载人地外探索就彻底止步了。要是当初没有停下探索的进程,那么眼下人类早就已经踏上火星也说不定。
美国数十年都停下了登月的脚步,为什么中国反而“逆流而上”,在这种背景下仍然要马不停蹄的部署登月计划呢?
我觉得美国停止登月的主要原因是财政负担。
美国的阿波罗登月计划在1959年提出,并在1961年由总统批准。在提出这个计划的当时,美国正处于西方经济学家公认的“黄金时代”之中。从50-60年代,美国经济增长出现了一个西方经济学家所称的“黄金时代”。美国的国民生产总值经过“黄金时代”的发展从1961年的5000多亿美元上升到1971年的10000多亿美元;1965-1970年美国的工业生产以接近18%的速度增长。1970年的美国拥有世界煤产量的25%,原油产量的20%,钢产量的四分之一。1971年美国拥有汽车1.11亿辆,83%的家庭至少拥有一辆汽车。1970年美国农产品比1950年增长了2倍,一个农民能养活47个人。
这就是美国的黄金时代。美国能有这样的经济成绩,是因战后利用战胜国的经济优势地位,扩大商品输出和资本输出,充分利用国外的廉价资源,其中特别是石油资源,从而极大地获取高额利润不无关系,除此之外,应付冷战而加强的国民经济军事化也极大地刺激了经济的增长。
而美国的登月与美苏冷战又有着非常直接的关系。在1961年4月苏联宇航员加加林飞出了地球的43天之后,美国总统肯尼迪正式宣布:“美国要在10年内,把一个美国人送上月球,并使他重新返回地面。”这就是著名的“阿波罗计划”。在美国宇航局的组织下,阿波罗计划历时9年,动员了2万多家厂商,120多个高等院校和科研所,400多万人参加,开发项目1300多个,共耗资250亿美元,整个系统共使用300多万个零部件,并且前后有五位宇航员牺牲。
能猜的出来,当时美国的登月计划只是在财政允许的情况下,与苏联太空竞赛的产物,并非是出于实际目的。阿波罗计划不仅没有产生实际的经济价值并且成为了美国政府日益紧迫的财政中非常沉重的一环。
1969年1月,共和党人尼克松就任美国总统,此时美国的经济和政治处于转折时期。由于越南战争耗资巨大,加上长期赤字财政的后果开始显露,美国的国际收支恶化,通货膨胀不断加重,美元危机由此出现。1970年,美国财政进入赤字常态化的阶段。这就基本上宣告了美国登月计划的不可持续。而恰巧也在当年,阿波罗计划停止了。
之后,美国经济不断恶化,1971年随着第七次美元危机的上演,布雷顿体系覆灭,美元的全球信用达到低谷。这之后从1974年开始,全球性经济衰退爆发。当所有人必须勒紧裤腰带关注碗里面的事情时,美国对于外太空的探索也确实该止步了。
从结果来看,“阿波罗”计划的工程总投资约为250亿美元—考虑物价上涨因素,相当于现在的1600亿美元。而250亿美元,相当于当时美国年财政预算的2%,美国为登月,确实付出了沉重的代价。
为什么当美国告别月球的同时,中国却要不遗余力的登上月宫呢?实际上,这同样是算了一笔经济账。
尽管阿波罗计划在当时没有为美国产生直接的经济收益,然而其间接收益仍然是不容小觑的。阿波罗计划是当时投资规模最大的巨型科学工程。美国官方宣称有2万多家企业、200多所大学、80多个研究机构参与其中,计划动用总人数超过40万。
尽管随着阿波罗计划落幕,美国除了几块月球的石头并没有得到更多的收益。然而从官方公布的数据可以看出,阿波罗计划在当时为美国催生了至少3000多项重大科学技术专利,而这些技术在之后转移为民用,迅速的带动了民用技术的快速升级,并且以此为契机诞生了一大批新的产业群体。阿波罗计划实施后,美国方面宣称经计算,大约每投入1美元就有4到5美元的回报;而这一数字到了近年,经进一步核算,阿波罗计划的投入产出比达到1:14。
这种投资是非常可观的。从投资的边际效益上来说,美国最后几次登月的投资收益肯定已经远低于首次登月带来的经济效益—这也是之后取消登月的重要原因。但对于中国来说,登月的边际效益还处于空白的“0轴”上,没有递减的边际效益意味着中国的登月必然将成为带动产业升级转型的关键。
另一方面,地外探索很可能成为未来的“核技术”,如果不率先占领高地,就必然受制于人,月球拥有非常丰富的稀有资源,先到先得的国际惯例,使得中国进入这一领域几乎是必然事件。
毕竟,当前时点的登月有着极强的象征意义。中国正在对外出口高铁和4G等高端技术,中国需要在制造业的转型过程中,树立自身“创造”而非“制造”的价值。这将进一步抬升中国未来在国际舞台上的地位,并且明确现有的产业链优势将进一步成为经济转型的推进剂。如果说中国需要一个在全球范围内彰显制造业制高点的广告的话,那么玉兔登月,无疑是一场最好的“表演“。(作者系CCTV证券频道评论员)
作者:许一力来源一财网)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环渤海财经无关。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