会员投稿 搜索:
您的位置: 主页 > 新闻 > 环渤海 > 正文

山西试水社会“认领”古建

来源: 人民网 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转发至: 分享到QQ空间 百度收藏 人人网 开心网 豆瓣网

如今,越来越多的人意识到,文物不只是雄阔的宫殿、精致的瓷器、叹为观止的字画,也是乡间小路尽头的村庙,家乡古朴的祖屋,村里曾经热闹的戏台。在文物大省山西,几乎每一个村庄都能看到这样的古建筑。但是,这些承载着文化记忆的历史建筑却不得不面对日渐破败甚至消亡的命运,由于数量巨大,财政资金难以全覆盖成为古建筑面临的共同难题。山西晋城试水古建筑社会认领,能否为这些古建筑带来生机,认领后如何保证保护质量,值得我们进一步关注。

——编 者

年关岁末,在太原打工的晋师傅接到晋城老家村里亲戚的电话。原来,自家废弃多年的老院子又被偷了。“这样的事已经有好几次了,反正家里没什么值钱的,只能偷些破砖烂瓦。”晋师傅家的院子是明清老建筑,迁居省城后,无人的破败小院常引得文物盗贼光顾。

但在文物保护志愿者李晶晶看来,这可并非“没什么值钱的”。“那些被偷盗的砖瓦、石雕等建筑构件,都传承着民族的血脉、保存着文化的基因。”

日前,晋城市政府出台文件,鼓励社会力量“认领”县保文物点和未列入文保单位的古建筑,将公众目光引向这些被忽视的老建筑。

我国实行“属地管理、分级负责”的文保体制,低级别古建的保护经费捉襟见肘

山西是文物大省,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数量一直稳居全国第一。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确认,全省登录复查和新发现的不可移动文物达53875处,“平均每个行政村就有两处。”山西省文物局总工程师黄继忠说。

政府对文物保护的投入力度不可谓不大。“十一五”期间,国家和省两级为山西文物保护投入11.05亿元资金,2012年国家文物局安排山西省专项经费4.3亿元,较2011年增加2.6亿元。这11.05亿元,按照“轻重缓急、先易后难”的原则,使得一批有重要价值、重大影响的文物保护工程和保护性设施建设得以进行。例如平遥城墙抢险加固、五台山佛光寺修缮保护、云冈石窟岩体加固和五华洞窟檐建设、应县佛宫寺释迦塔屋面养护等。“山西省本级文保经费也是逐年倍增,从2011年的0.33亿元、2012年的0.62亿元,增至今年的1亿元。”山西省文物局局长王建武介绍。

尽管各级文物保护经费每年增长,但面对数量庞大的古建筑仍捉襟见肘、有的古建甚至很难获得经费支持。“国家的投入主要用于国保,省里投入主要用于省保,国保和省保的投入一般是充足的,但县保和未列入文保的经费不容乐观。”晋城市文物旅游局一位工作人员解释,我国实行“属地管理、分级负责”的文物保护体制,市级、县级文物的经费主要由市、县财政自己承担。

据记者粗略调查,山西199个县(市、区)9000多处市、县级文保单位中,只有40多个县将文物保护经费纳入了本级财政预算,六成的地方财政基本上只够负担职工工资,这离文物保护有关法律中文保经费应纳入到当地财政预算并逐年增长的规定,还相差较远。

“认领”期间,认领人承担古建维修保护费用,不得转让、抵押

面对数量庞大的县保和民间古建筑,县(市、区)财政显得力不从心,山西一些县、区不得不开动脑筋,试行社会认领这条新路。

“晋城新办法的亮点,一是将每年市级财政700多万元的文保经费提高到2000万元,二是引入社会资本‘认领’县保和未列入文保单位的古建。”山西省文物局文物管理处副处长白雪冰期盼这项好政策能落到实处。

近邻运城,今年5月也启动了类似行动,为急需“保命”的民间古建寻找“保姆”。运城和晋城,并非第一个吃螃蟹者。曾是古晋国首都的临汾曲沃县,3年前在艰难中蹚出了这条路。

曲沃县文物局局长孙永和介绍,曲沃有各类文物点550处,除了国保2处、省保7处,大部分属于县市级文保单位和未列为保护单位的古建筑,县级财政承担着90%以上的文保经费,“用于古建筑维修的专项经费很少,散布在全县各村的古建筑没经费聘请专职保护员,只能让村干部兼职。”

对企业家“认领”古建筑,社会也存在种种担心,认领者也有多种顾虑,如古建筑的产权问题、修复过程中的质量问题、维修后的管理使用收益问题等。2010年10月,历经数年讨论修改的《曲沃县古建筑认领保护暂行办法》终于以地方性法规的形式出台。在与文物部门签订了认领修复协议书后,首批4位企业家拿到了文物“认领”证,以法律的形式明确了“认领”的合法性。

按照协议规定,古建筑“认领”不需要出认领费,认领人负责古建的30年维修、保护费用,按谁投资、谁受益的原则,收益全部归认领人所有。其间,建筑的产权不变,认领者不得转让、抵押,不得作为企业资产经营。所有的修缮,须由取得文物保护工程资质证书的单位承担,而且必须通过文物部门认可。晋城的规定也与此类似。

孙永和表示,办法在曲沃实行3年来,多处古建筑被社会认领,既弥补了政府短板,又提升了企业形象,更重要的是部分历史古建筑得到切实有效保护。“在不改变文物产权的情况下,倡导民间力量认领历史建筑,调动社会资金对文物进行保护和修复,曲沃模式的探索意义重大。”山西省文物局政策法规处处长许高哲说。

古建保护领域人才与技术的匮乏,解决起来比筹措资金更难

针对低级别文物古建保护引入民间资本,解决了资金来源问题。那么这些老建筑的生存难题就迎刃而解了吗?

今年5月,经重新整修的太原老历史风貌街区食品街,重新开街营业。其中,一座改造为私人会所的民国建筑“惠公馆”格外引人注目。其前身,是1934年“晋绥铁路银行旧址”,是民国时期山西省的一家重要金融机构。

今年4月修缮完工后的晋绥铁路银行旧址,与记者印象中的外观有很大不同。“之前都快成危房了,如果不是我们接手,就破败坍塌了。”目前这座建筑的实际管理人、惠公馆的刘经理介绍,“投资了700多万元,将外墙后来糊的水泥扒了,按原来痕迹进行修复,里面的建筑风格也尽量遵循民国风貌。”

经记者调查发现,晋绥铁路银行旧址的修缮,并未获得太原市文物部门的审批,修缮过程中设计、施工队伍是否具有相关资质,也已不得而知。“民间力量对文物保护的参与,要在法律法规的框架内运行。”许高哲表示,应对此领域加强监管,以确保被认领文物的维修、管理严格按照相关法律法规进行保护。

此外,古建保护领域人才与技术的匮乏,解决起来比筹措资金更难。据了解,山西省内有资质承担古建维护的施工单位有10余家,其中只有4家有甲级资质,有资质有能力做木建文物保护的技术人才奇缺,凭如此薄弱的维修力量,根本做不过来。“大学里没有古建维修工艺专业,沾边的建筑系也只是能帮助职能部门制订遗产保护规划,能够提供技术传习的人才和作坊也在逐渐消亡。” 太原理工大学建筑系王金平坦言。

除了维修工匠,看护人员同样缺乏。记者调查发现,大多数县级以下文保因人手不足只能是被动保护,平时大门紧锁。而散落于山村黄叶间的古建,能达到一个老人一条狗,就算境况不错。对此,晋城出台的新规要求县保根据实际选聘专职保护员,看护补助经费分别由文物点所属的县市区财政专项经费列支。此前,晋城500余处市级以上文保单位均全部配备了专职文物保护员。




责任编辑:辛欣
Tags:
转发至: 分享到QQ空间 百度收藏 人人网 开心网 豆瓣网
?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环渤海财经无关。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最新图文信息资讯
关于环渤海财经 - 联系我们 - 广告服务 - 友情链接 - 网站地图 - 版权声明 - 杂志订阅 - 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