会员投稿 搜索:
您的位置: 主页 > 经济 > 行业聚焦 > 正文

4G来了 消费监管跟得上吗?

来源: 新华网 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转发至: 分享到QQ空间 百度收藏 人人网 开心网 豆瓣网

新华网上海1月8日电(记者龚雯)手机已经成了人们日常生活中必不可缺的一个工具。随着2013年12月国家工信部发布4G牌照,给信息通讯开辟了又一条“高速公路”,于是“高高在上”的资费何时能更接地气,成为老百姓今年一大生活愿望。更重要的是,老百姓还希望有关行业和

相关公司股票走势徐家汇9.69-0.04-0.41%部门更严格地监管,避免让垃圾信息也“搭便车”占用更多流量,从而使得每一分从腰包里掏出去的资费都能用得实实在在。

4G资费不划算

距离工信部发布4G牌照已有一个月,手握7亿多用户的中国移动率先启动,成为国内第一家公布4G资费的运营商。记者从中国移动官网上看到,除了合约机价格外,4G资费主要有“飞享套餐”、“上网流量”、“数据类终端流量套餐”三类。

其中,“飞享套餐”分为三档。中国移动客服人员表示:“对于每月流量比较多的用户而言,4G资费其实很划算。比如同样是50元的流量套餐,4G就有600M,比3G的500M还多了100M,而且用得越多,越便宜。”

但是,不少消费者对中国移动给出的这份菜单,仍然觉得起步价有点高,而且选择也不够丰富。

在上海徐家汇工作的王女士在对4G做完“功课”后算了一笔账:由于4G令手机上网变快了,需要的流量也会随之增多。对于一个每天看新闻、刷微博、玩微信、听音乐的人来说,138元600M可能会不够用。如果还想时刻体验几分钟下载一部电影的“超快感”,恐怕2G都hold不住。

但问题是,现在很多朋友都在使用微信,与2G捆绑的每月2000分钟语音就显得太多了,根本用不完,所以338元的套餐就显得很不划算。而如果选择最低138元套餐,再叠加单独的数据流量,比如50元600M或是70元1G,一个月合计也得要200元左右,还是会有点“心疼”。

降价是大势所趋

消费者以后是为更多的数据流量“买单”,还是能够享受到比现在更便宜的资费?记者采访得到的答案是:“降价乃大势所趋”,只是需要一段“磨合期”。

2013年末召开的全国工业和信息化工作会议提出,大力培育信息消费,支持4G加快发展,2014年底前4G商用城市超过300个,用户超过3000万。假如按照目前全国约12亿移动用户计算,2014年末4G用户渗透率约为2.5%。

东方证券分析师周军认为,预计4G业务大规模启动后,流量资费有望普遍进一步降低。对照美国、韩国发展路径来看,逐步降低语音短信资费甚至全免费,从而进一步稳定流量资费价格、完善流量资费策略,将是比较好的发展方向。

电信分析师付亮也表示:“4G牌照虽然已公布,但是整个市场的大门还没敲开,目前的试商用主要针对一小部分高端用户。和3G发展相似,随着4G网络日益成熟和设备不断丰富,4G资费门槛肯定会下调。”

在付亮看来,中国移动当前138元的套餐,到2年后可能就会降到50元。另外,套餐外0.29元/M的流量资费,未来也将低于0.1元/M。

“值得一提的是,与以往相比,倒逼4G资费下降中还新添了一个重要的推动力,即虚拟运营商。”易观国际分析师王珺说,工信部日前向11家民营企业发放了首批移动通信转售业务试点批文,这在拉开电信增值领域创新大幕的同时,也势必将刺激整体通信资费的下降。

应严防垃圾信息“占道”

4G将迎来“富媒体”时代,各种应用都在“长胖”(文件越来越大,需要的传输资源不断增加)。不少网友担忧,在遭遇了多年闹心的垃圾短信后,在4G网络的普及下,日后会否被迫接受更多五花八门的垃圾信息,无形中推高消费成本?

中国互联网协会信用评价中心法律顾问赵占领指出,在更快的4G网速下,垃圾信息很有可能从单一的文字形式,转变成包含文字、图片、音频或视频的综合表现形式。另外,一些商家或许会通过耸人听闻的文字或者吸引眼球的图片诱导用户查看短信的详细内容,达到商业推广的目的。这种诱导行为本身可能带有一定的欺骗性,点击查看的结果不仅仅是对用户造成骚扰,浪费时间,而且可能会耗费用户的网络流量和资费。

目前,在中途拦截方面,运营商已做了不少工作,但是由于客观因素所限,拦截效果并不明显。

“如果说垃圾短信需要通过行政监管、运营商治理、安全软件拦截等多种手段解决,那么在4G时代,在推陈出新的移动互联网应用下,就需要更多互联网企业、金融企业等多行业合力为之。”付亮说。

专家表示,新的商业模式给行业主管部门提出了更高的监管要求,相关规定可能也要随之“升级”。另外,对于消费者而言,仍需要提升自我信息安全保护的意识和防范工作,尽可能规避潜在的网络风险。

作者:龚雯

点击进入【股友会】参与讨论



 

责任编辑:牟尼

Tags:
转发至: 分享到QQ空间 百度收藏 人人网 开心网 豆瓣网
?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环渤海财经无关。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最新图文信息资讯
关于环渤海财经 - 联系我们 - 广告服务 - 友情链接 - 网站地图 - 版权声明 - 杂志订阅 - 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