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网太原1月9日电(记者吕晓宇、王井怀)“空气有稀薄,呼吸无特权”。面对雾霾,既要冷静面对也要“对症下药”,既要“戴口罩”也要“调结构”,方能从容应对,标本兼治。
雾霾来临,不亚于公共突发事件。应对非典、禽流感的经验和教训证明,必须稳住阵脚,才能从容应对。
针对雾霾原因,“搞油的”指责煤是“元凶”,“搞煤的”说油是“主谋”,媒体也说法不一。近日,一份汽车尾气对北京雾霾“贡献率”的调查报告刚刚出笼,相关科研院所随后表示数字被“严重低估”。
“病因”尚不能定论,如何“对症下药”?1月7日,环保部与全国31个省(区、市)签署《大气污染防治目标责任书》,治霾战役全面打响。对于全国各地而言,雾霾来源和成份因时因地而异,即使在同一地方,也有一次污染和二次污染相混杂的情况,必须找准源头,才能因地制宜,有的放矢。
老百姓面对雾霾,口罩、空气净化器,能用的都用了。然而,防治雾霾,离不开我国的现实国情。当前我国仍处于工业化的重要进程,“偏重偏黑”的产业结构,“一煤独大”的能源结构,“汽车时代”和“建筑高峰期”的来临,都与雾霾息息相关。
调整产业结构,转变生产生活方式势在必行。但“调结构”不是一朝一夕之事。政府和群众必须做好打持久战的准备,各尽所能,从我做起,方能长远结合,标本兼治。
责任编辑:牟尼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环渤海财经无关。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