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网杭州2月14日电(记者黄深钢、徐艺婷)正月还没过,杭州市海茂纺织布艺有限公司缝织部的王砚秋脸上就凝满了愁绪。今年的招工任务该如何完成,这是王砚秋的难题,也是用工大省浙江不少企业的难题。
据了解,自2004年以来,民工荒的问题一直困扰着沿海的劳动密集型企业,且有愈演愈烈之势。王砚秋告诉记者,2008年、2009年虽说情况也不乐观,但招工时的报名者比现在多许多。根据公司需要,她将今年缝织部的招工人数定为75人,截至记者发稿时,只招进了5人。
“今年招工这么难,既有大环境的影响,也跟我们企业的招工标准有关。”王砚秋说,这次招工不招学徒工,对应聘者的要求是有同类工作经验,进企业后可以马上工作。王砚秋解释,之所以定这样的标准,是公司这两年“吃一堑,长一智”的结果。
海茂纺织去年招的多是学徒工,对缝织工作较为陌生。车间对新人进行培训,在培训期间,吃住由公司负责,并且每月发1500元的工资。王砚秋说,培训期间,部分员工嫌待遇不好,做了两三天,“凳子都还没坐热呢,就走人了”。
王砚秋介绍,海茂布艺在薪酬方面,有1500元的基本工资,其他计件计算。公司里做得比较好的员工一个月可以拿七八千元。令王砚秋不解的是,近两年不少年轻的打工者不抓自身的工作效率,反而将离职原因单纯归于企业待遇。“将一个新人培养成熟练工人,成本很大,去年我们车间花了很多精力。没想到,培养成后,很多人嫌待遇不够高,招呼不打就走了。”
招人难,留人更难。杭州市余杭区不少家纺、化纤企业向记者反映了同样的问题。但在务工者心里,却有另外一本账。
吴国忠是江西赣州人,三年前来浙江打工。前两年在萧山,从2013年开始在余杭一家企业做技工。他告诉记者,现在的工资是4500元一个月,老家是3000元左右,刨除租房等费用,并没有太大差距。之所以现在还留在这里,是他妻子租了余杭农村的一块地。“浙江很多农村经济都比较发达,田地都租给别人种,自己收租金。我老婆在这边种地,我们等租期一满,就回老家。”吴国忠说,他打算回老家后买辆货车,自己给自己当老板。
刚到杭州找工作的郑小敏认为,这不仅是薪资问题。他们属于第二代农民工,与父辈不同,他们更注重生活。“我们的亲人都在老家。出来后,也会觉得寂寞。虽然有工友,也不能排解。”郑小敏说,比她年长的不少打工者,都选择赚几年钱就回家,结婚生子。
这也是让企业头疼的问题。王砚秋说,为了弥补员工异地打工的艰难,公司现在正努力提升企业文化,尽力为他们营造归属感。接受记者采访前,她刚统计完车间人数,准备发汤圆一起过元宵。为留住员工,尤其是专业技能较强的员工,还有部分企业实行了技术专利入股。
“时代变了,以前是工人求职难,现在是企业招工难。我们尽力提升公司待遇和环境,也希望务工者们更有诚心。这也是一个相互的事情。”王砚秋说。
作者:黄深钢 徐艺婷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环渤海财经无关。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