会员投稿 搜索:
您的位置: 主页 > 观点 > 观察与声音 > 正文

“首家央企外迁”调查:乌龙背后的有形无形手

来源: 每日经济新闻 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转发至: 分享到QQ空间 百度收藏 人人网 开心网 豆瓣网

每日经济新闻记者 师烨东 北京、邯郸摄影报道

这个时代噪音过载,真相与谬误混杂。

半个多月以来,踩着“京津冀协同发展”鼓点而被媒体炒作为“首家央企外迁”的新兴际华集团下属子公司北京凌云化工,在邯郸市的新厂其实在去年就开工建设了。

4月底,《每日经济新闻》记者连日在北京丰台、河北邯郸、武安等多地实地调查,发现这一“乌龙”事件背后,隐藏着的是河北产业升级和央企及子公司转型的真实故事。

真相调查:凌云化工去年已开始搬迁

刘师傅吃完午饭,慢悠悠从食堂踱回宿舍,坐下,点上一根烟。环顾四周,他容身的这个招待所房间有20平方米,摆着三张单人床。

“五一得回家看看,这都整整两个月没回了。”刘师傅对《每日经济新闻》记者说,自己现在只是“暂时从北京厂区到武安新址工作”。

50多岁的刘师傅是北京凌云建材化工有限公司 (以下简称凌云化工)的员工。凌云建材,就是近日被媒体铺天盖地报道为 “首家央企外迁”新兴际华集团的下属子公司。

然而,记者实地调查得知,作为新兴际华旗下原料药碳酸氢钠研发基地、生产基地的凌云化工,其搬迁工作去年便已启动。而凌云化工的外迁,其实是新兴际华集团对旗下业务的战略性调整,是企业层面根据市场变化作出的反应。早在2009年,新兴际华便开始加大在邯郸的布局。

皆因凑巧赶上国家层面“京津冀一体化”加速这一“天时”,才有了“首家央企迁冀”的噱头。这也印证了京津冀协同发展中,京企外迁应该依赖市场力量的无形之手,而非行政主导的有形之手。

同时,凌云化工也并非邯郸承接的首个央企项目。邯郸自2011年以来承接的央企项目投资,已经超过了千亿元的数量级别。

今年3月以来,伴随着“京津冀协同发展”国家战略的热炒,北京部分非首都核心功能确定将被调整和疏解。哪些产业和企业将会外迁?哪些区域将进行对接?地方政府怎样选择?实际当中如何操作?种种疑问颇受关注。

4月中旬,总部位于北京的央企新兴际华突然“火”了。媒体蜂拥报道“新兴际华成首家出京央企”。

在“京津冀一体化”加速的背景下,首家央企如此迅速成功外迁,给人相当大的想象空间。而外迁后职工拿“双倍工资”、搬迁企业污染较重,已不适合首都生存等说法更是甚嚣尘上。

“双倍工资”只是可能性方案

4月16日,一篇来自权威网站的报道称,“自2月26日习近平主席强调京津冀协同发展后,短短一个半月时间,央企新兴际华下属的北京凌云建材化工有限公司已经完成外迁,并进入调试阶段,成为北京市第一家外迁央企”。

为了探求真相,4月28日一大早,《每日经济新闻》记者由北京出发,乘坐高铁沿京广线一路向南,穿越河北省腹地,几经辗转,到达位于邯郸以西的武安市。如果要去凌云化工搬迁后的新址上洛阳村,不坐公司班车的话,还得再坐半小时汽车。

新兴铸管股份有限公司(000778,SZ;与凌云化工同属新兴际华集团旗下,以下简称新兴铸管)占据了上洛阳村很大一块面积,形成了新兴铸管工业区。

凌云化工新址便紧挨着新兴铸管。记者在新厂外看到,厂内的一些设施仍在施工,显得比较杂乱。黄色墙体围着的一幢黄色3层建筑相对较新,喷着“新兴重工”、“新兴凌云医药化工有限公司”字样。

凌云化工新厂里工作人员非常少,直到中午,记者才在厂门外等到了刚吃完午饭准备午休的刘师傅。“北京厂区现在过来了大概20人,主要是为这边的试生产做准备。北京的车间现在仍在正常运作,大部分人还在那边工作。”刘师傅说。

对于未来新厂建成后,北京丰台凌云化工的员工是否都会随迁到武安,刘师傅表示公司还未最终下决定,“旧厂址那边还要做 (应急救援)产业园,公司的员工应该会首先满足那边,到底过来多少还没定。”

几天后记者在走访凌云化工在北京丰台的厂区时,同样有员工表示,公司的搬迁对于员工来说,最大的问题还是家庭因素。一些没有家庭压力的年轻人可能乐于多赚一点钱,而年纪较大或需要照顾家人的员工则对随迁充满疑虑。

《每日经济新闻》记者问起“100名技术管理人员拿双工资”的事,刘师傅一口否认。他表示,他来武安,只有部分出差补助。凌云化工母公司新兴应急救援公司 (以下简称应急救援公司)办公室的一位工作人员也称,“双倍工资只是可能的方案,但是还未最终确定。而且传言造成了一些不太好的影响,如果未来的工资方案并不是双倍工资,公司的员工可能会有看法”。

后来,记者在丰台原厂址实地探访发现,凌云化工的生产区内,生产碳酸氢钠(俗称小苏打)的车间仍在正常运作。

“搬迁才刚刚开始,(北京)这边还在生产,武安方面只是开始了测试生产,没有规模生产,公司也没有完全搬迁过去。”丰台的车间工作人员告诉记者,“新公司由于涉及到医药生产,生产产品需要经过多方检测,才能拿到药品监制方面的生产许可,至少还需要半年才能整体搬迁过去进行规模化生产”。

对于搬迁后职工收入有何变化,以及职工随迁后的住宿等问题,该工作人员表示,由于搬迁工作刚刚开始,很多细节问题未有最终决定。

凌云化工只是央企四级子公司

谈到媒体报道中的企业因 “三高”迁入河北武安时,凌云化工员工直喊冤。“凌云化工其实并不 "三高","三高"的是凌云化工的上级单位—首钢建材化工厂 (以下简称首钢建材),也就是现在更名后的应急救援公司。”应急救援公司一位工作人员告诉记者。

一名在凌云化工车间工作多年的职员也证实了这一说法。“凌云化工是全封闭的,而且污染物处理做得很好,对环境并没有污染。原来的生产原材料二氧化碳主要来自首钢建材,现在二氧化碳主要从市场上买,也没有因为购买二氧化碳造成什么污染。”

此前,“凌云化工因污染不适合在北京发展”的消息在网络上引起网民的激烈讨论。部分网友对此举表示不理解。一位网友写道,“我们邯郸本来就已经污染得够厉害了,还要搬迁过来,火上浇油。”

相比网络上的热炒,武安当地人要平静很多。4月28日,在凌云化工新址所在的上洛阳村,记者随机询问多位当地居民,多数表示不知道从北京搬过来一个工厂。知情的居民也是道听途说,并不了解详细情况。有居民表示,新搬来的厂工艺先进,不会带来污染。

公开资料显示,正在搬迁的凌云化工只是央企新兴际华集团下属的四级子公司,因此远不能称为“掀开了央企外迁序幕”。

记者进一步调查发现,凌云化工搬迁河北武安项目早在2013年6月就开始动工,而非“丰台仅用一个半月时间即完成北京首家企业转型”。而早在2009年,新兴际华便开始加大在邯郸的布局。

“首家央企外迁”的新闻,看似是“京津冀一体化”的开场好戏,原来是一场乌龙。此前还宣传自己是“北京市第一家外迁企业”的新兴际华,如今不愿回应记者的采访要求。

此外,也许是受到网民担心污染的压力,从邯郸市发改委,到武安市政府,以及凌云化工管理层,都对搬迁的采访不予回应。



 

责任编辑:乔慧

搬迁背后:新兴际华的产业链棋局

凌云化工的搬迁,其实是新兴际华集团对旗下业务进行战略性布局调整的结果,其动力来自市场和产业发展,也与其母公司首钢建材在2009年底因“三高”在北京被关停直接相关。

提升产能

有50多年碳酸氢钠生产历史的北京凌云化工是我国生产原料药碳酸氢钠的龙头企业,注射/透析级碳酸氢钠国内市场占有率超过60%,药用口服级碳酸氢钠市占率居前三。

多年来,碳酸氢钠的生产工艺都是在碳酸钠的饱和溶液中通入二氧化碳气体而制得成品。凌云化工位于丰台的旧厂,由于配套厂缺位,只能用煤炭生产二氧化碳,一年要消耗煤炭5.29万吨。由于建厂时间长,生产设备老化,自动化程度低,不要说扩大产能,就是维持现有产能,也会因燃烧煤炭而造成较大污染和能源消耗。在首都“减排”主旋律下,凌云化工显得格格不入,发展空间也越发逼仄。

正如《每日经济新闻》记者在上洛阳村所见,凌云化工搬迁到河北武安后,紧挨新兴铸管。最关键问题是,据新兴际华下属二级子公司新兴重工集团 (应急救援公司母公司)党委副书记赵柱介绍,新兴铸管在生产过程中产生的白灰窑尾气(即二氧化碳气体)和余热,都可直接用于前者生产,可实现能源资源的综合利用和循环发展。

2013年,新兴重工集团的内刊文章称,“2013年6月1日,新兴重工新兴凌云医药化工有限公司6万吨原料药碳酸氢钠项目开工仪式在邯郸举行。”按照规划,集团总投资2.7亿元,一期投资1.7亿元,搬迁到武安后,企业设备改造升级,产能由2万吨扩大到6万吨。同时,产业链也得到了延伸,企业将具备生产大颗粒碳酸氢钠、医药包材和透析辅助产品能力。其中,原料药碳酸氢钠将填补我国出口空白。

产量大幅提升的同时,产业链也得到延伸,能源资源消耗却大幅减少。据《每日经济新闻》记者了解,通过利用新兴铸管排放的废弃二氧化碳气体,凌云化工可总共削减煤炭消耗5.29万吨;利用新兴铸管余热、余气,使耗电量减少56.3%;回收蒸汽冷凝水取代部分自来水,用水量减少81.7%,节约标准煤3.8万吨,兼具经济性和环保性。其中项目一期便可实现北京和河北每年综合降低二氧化碳排放2.2万吨。

为母公司腾地

除提升产能,凌云化工搬迁的另一个动力,是为应急救援公司(前身为首钢建材)腾退土地。

一不愿具名的应急救援公司工作人员证实,“(凌云化工的)搬迁早就开始了,不是(今年全国)"两会"后才开始。”该工作人员称,凌云化工的搬迁,缘于新兴际华应急产业科技园发展的用地需求。

这个产业园2011年底便启动了。《科技日报》称,当年11月5日,新兴际华应急救援科技产业项目举行了签约仪式,正式落户北京。北京市科委、丰台区政府、新兴际华集团签署了《战略合作协议》,丰台区政府与新兴际华集团下属新兴重工集团签署了 《“应急救援科技产业园”合作协议书》,将首钢建材化工厂成建制无偿划转给新兴际华集团,成为该集团下属新兴重工集团的子公司。2013年1月,首钢建材更为现名。“应急救援范围很广,从煤井事故逃生到核泄漏防护,都需要先进的设备帮助。”时任应急救援公司的一高层说。

子公司“断粮”

首钢建材一前员工告诉记者,凌云化工之前是首钢建材生产小苏打的车间,1991年前后独立出来。凌云化工的原料二氧化碳就来自首钢建材的生产废料。首钢建材因 “三高”关停之后,凌云化工没了上游原材料,搬迁是迟早的事。

凌云化工生产车间的工作人员也证实,首钢建材关停之后,凌云化工也不得不通过购买二氧化碳来生产小苏打。

此外,近年来,应急救援公司逐渐陷入了窘境。赵柱曾对媒体表示,“灾难发生时政府急着要(应急救援设施),我们拼命生产也来不及。平时也想多生产几台,但生产出来了卖给谁?”

原首钢建材一管理人员告诉《每日经济新闻》记者,首钢建材停产后,整个厂区只有凌云化工的车间仍在生产。失去了主营收入,应急救援公司效益很差,“很多人都领着北京市最低工资线的工资”。



 

责任编辑:乔慧

新兴际华的河北蓝图

记者在武安调查时了解到,新兴际华集团前身为新兴铸管集团,其核心企业是自邯郸发展起来的新兴铸管。在邯郸官员的眼中,新兴际华是“河北走出来的央企”。

自2009年以来,新兴际华集团便不断扩大在河北的投资规模。已经在邯郸完成了项目投资104.3亿元,共开工落地7个项目。这些项目全部建成投产后,预计每年可为邯郸市带来超过50亿元的税收。

新兴际华集团董事长刘明忠曾表露过在河北发展的雄心壮志:“集团将在邯郸打造世界上最大球墨铸铁管的研发生产基地以及新能源装备基地、商贸物流基地,在石家庄打造全球最大的职业装研发生产基地和职业鞋靴研发生产基地,在涿州打造服饰和针织品基地。到"十二五"期末,集团将在河北形成产值超1000亿元的规模”。

民生证券研究院副院长管清友指出,京津冀一体化背景下,产业转移开始由行政转向自发。单纯由官方推动很可能使京津冀协同发展成为一个死循环,而企业层面根据自身的战略部署自发行动,符合市场规律,有利于协同发展顺利推进。因此,凌云化工的搬迁虽不能称为 “首家央企外迁”,但仍为“京津冀协同发展”提供了市场主导企业搬迁的样本。

邯郸“承”法:一个对接外迁企业的区域样本

事实上,凌云化工并非邯郸承接的首个央企项目。仅新兴际华集团,近年来就在邯郸已经布局了多个企业。而邯郸市自2011年以来承接的央企项目投资,已经超过了千亿元的数量级别。

彼时,邯郸市政府官方作出了“钢铁产能一吨不增,两高一资项目一个不上,低效益投资一寸土地不占,淘汰落后产能一招不让”的承诺,谋求城市转型,力图利用邯郸市的产业优势,培养新兴朝阳产业和注重运用高新和适用技术改造传统产业。

在此背景下,引进、承接技术先进的央企项目,成为了邯郸市转型的重要途径。

39个央企项目将入驻

邯郸市发改委下设了一个由分管发展规划的党组成员牵头的 “央企对接服务办公室”。《每日经济新闻》记者拜访该办公室时,一名工作人员说,“我们在对接、吸引央企的工作上,的确做得不错。”

据邯郸市发改委副主任武庆珍介绍,今年围绕“京津冀协调发展”战略机遇,该市积极引进以央企为代表的战略投资者。截至一季度末,全市共与中船重工、新兴铸管、国电集团、华润集团、中化集团、大唐集团、中煤集团等27家央企签订39个战略合作协议,总投资1368.5亿元,合作协议涵盖装备制造、基础设施、高新技术、商贸物流、文化旅游、新能源、新材料、化工、轻工等10大行业领域。

借一体化“绿色崛起”

作为资源型重工业城市,一钢(邯钢)独大一直是邯郸产业结构的典型特征。凌云化工落地,只是邯郸谋求转型的一小步。

新兴际华集团总经理刘明忠就凌云化工搬迁事宜曾表示,“之所以将项目迁至武安,就是源自邯郸市与北京丰台区的积极对接。更重要的是,我们看到了邯郸雄厚的工业基础、原材料供应和交通区位优势,以及良好的投资环境。”

搬迁后的一期工程,可实现年销售收入1.4亿元,实现利税6000万元以上,并吸纳当地就业150人左右。对于邯郸市来说,这是经济和社会效益的双丰收。

首都经济贸易大学区域经济学博导张贵祥在接受《每日经济新闻》记者采访时,对邯郸市的做法表示认可。他称,北京已进入后工业化,邯郸还处在工业化阶段。邯郸的物流具有前景,可吸引央企在当地形成集聚效应。

张贵祥认为,“京津冀一体化”具备倒逼机制,河北省大气污染问题本已突出,目前在针对环境采取措施。他建议,河北在绿色崛起中,应设置高门槛、采取高姿态,“环境好了,环保门槛高了,北京一些企业反而可能愿意去”。“一体化”应该放在“"大北京"统筹发展的背景下去考虑”。张贵祥说。

编后

有观点认为,就新兴际华近5年在邯郸布局的若干项目来看,凌云化工的搬迁其实顺应了上下游供应链的管理需要。只是碰巧赶上了京津冀一体化加速,才顺势上演了“首家央企外迁”的乌龙。

由此可见,北京产业外溢,从内在驱动来说是企业业务的战略性调整,是企业在市场应对、成本控制、供应链变革方面的自然结果。而这一变化恰好对接了邯郸市的城市产业转型升级过程,可谓天时地利。若外迁员工安置和福利等问题能合理解决,则是“人和”。所以,在京津冀协同发展过程中,首都功能疏解、河北产业承接,众声皆称应发挥市场的力量而非由行政主导。

十八届三中全会公报指出,经济体制改革是全面深化改革的重点,核心问题是处理好政府和市场的关系,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和更好发挥政府作用。这一场“央企外迁”的真相,倒是给各地政府和市场上了很好一课。说到底,凌云化工整体外迁之路,其实是一家企业的商业自觉和一座相对落后城市的自我崛起之路。

(每日经济新闻)




责任编辑:乔慧
Tags:
转发至: 分享到QQ空间 百度收藏 人人网 开心网 豆瓣网
?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环渤海财经无关。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最新图文信息资讯
关于环渤海财经 - 联系我们 - 广告服务 - 友情链接 - 网站地图 - 版权声明 - 杂志订阅 - 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