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明春在表演“仨拉击”。北国网、辽沈晚报主任记者 王志东 摄
相关新闻
“仨拉击”是啥乐器沈阳只他一人会
三块一尺半长的竹板,两块上面装有彩色的绒球和铜钹,一块两侧带有锯齿,打一样乐器?
甭说绝大多数人不知道,就是艺人也多数不识。它就是失传了多年的为数来宝伴奏的乐器——“仨拉击”,沈阳只有铁西区居民高明春会表演。全国会熟练表演“仨拉击”只有10人左右。它的发源地在辽西,随后传播到全国。仅练好基本功就需要一年时间。 62岁的高明春打算申请非物质文化遗产。
昨日,记者近距离观看到“仨拉击”,三块一尺半长、一寸宽的竹板构成,底板顶端安有一个大红绒球,代表龙头,两侧分别安有黄色的小绒球,代表龙须,中间用弹簧相连;上板代表龙身,上半部两侧各安有3个绒球,中间安有两副铜钹,还有一个两侧布满锯齿状凹槽,间隔大约一寸五左右的拉子板。
高明春表演时,左手持两块竹板相互击打,右手持齿板与左手所持竹板连拉带击打,表情丰富, “仨拉击”竹板加上铜钹发出清脆悦耳的声响,彩色绒球随着表演者上下翻飞,煞是好看。
高明春10岁起就学快板,15岁登台演出。他介绍, “仨拉击”与“牛骨板”“玉子板”“七块板”等同为北方曲艺“数来宝”的伴奏乐器,距今已有数百年历史。但“仨拉击”由于艺人保守不外传,加之会使用之人甚少,竟渐渐失传。
高明春用12年研究“仨拉击”,他说,“仨”就是指三块板,“拉”、“击”是指用齿板连“拉”带“击打”的动作特征。但是目前由于地方语言等原因,导致民间对“仨拉击”有十余种叫法。高明春为了解“仨拉击”为何出现多种同音不同字的现象,奔赴北京、天津、葫芦岛等地为“仨拉击”正名。
关于“仨拉击”的起源,有的说起源于孔子。传说当年孔子出访列国,走到一个国家的时候,身上没有食物了,于是就到一位大户人家去吃饭。临走,孔子给这户人家留下了3片竹简,并告诉这户人家,你今后不管到了哪里,只要看到有字的人家,你就敲击竹简,说是孔子让我来收欠债的,那户人家一定会给你的。后来,那户人家拿着竹板出去找门扇上写字的人家去要欠债,结果那家果然给了。从此,民间就有了这样的三块板子敲打的乐器。还有一个传说跟楚汉时期的虞姬有关,虞姬乌江自刎之后,所剩余部800多人含泪讨饭回家,他们手里拿着3块板子,凄婉地诉说着虞姬的身世, “击”是“姬”的谐音。这些都只是传说,无从考证。
高明春2002年开始学“仨拉击”,那时他在沈阳一家工厂跑销售,在天津出差时看到一位老艺人表演“仨拉击”,他一下被感染了,那正是他想要学的东西。为了得到一件实物,他软磨硬泡了一年时间,才从一名会做“仨拉击”的老人手中以1000元的高价买下来。
“仨拉击”的材质很普通,但制作上比较困难,声音和质感都有区别。高明春学基本功就用了一年时间。手上起了血泡、磨成茧子,反复多次,才可以驾驭。
经过12年的摸索,高明春现在可以掌握20多种“仨拉击”技术,如顶板、单双点、推拉点等,由于没有先例,全凭自己摸索。为了使这门技艺不失传,高明春现在开始带徒弟。北国网、辽沈晚报主任记者 王志东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环渤海财经无关。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