总理登上了我的收割机——对话小麦跨区作业机手刘雨林
6月6日,50岁的刘雨林驾驶着他的“谷王”小麦联合收割机,驰骋在冀南新区马头镇刘庄村金色的麦浪里。
去年6月7日,李克强总理来到邯郸县裴堡东村的麦田问收成,登上收割机驾驶室,就是他的这台“谷王”。他说,留下深刻记忆的就是总理在邯郸麦田里说的那句话:“抓紧把小麦收到库里,这样才算丰收到手。”
星夜兼程保归仓
每年进入5月下旬,机手们就开始南下作业。
刘雨林说,去年5月23日,他们一家人随跨区作业队赴河南南阳参加机收大会战,6月6日返回邯郸作业,往北开到保定,前后历时一个月。
今年5月21日,他的第一站是河南南阳的镇平县,作业了10来天,河南下雨,他们连夜往邯郸赶,端午节那天下午两点多钟回到刘庄,没进家门就直奔麦田。
“前些年收割机少,走到哪里都是香饽饽,现在是车稠活少,不好干。”刘雨林说,收割机多了,保证了小麦的抢收归仓,这对国家、对农民来说都是件大好事,至于个人收入,确实是比往年减少了。
“邯郸的机收价比河南贵。”老刘还说,河南部分地区遭遇了干热风,小麦收成没有达到老百姓的期望值,自然要在机收费上打些折扣。
老刘的“谷王”小麦联合收割机马力大,跑得快,不掉籽,走到哪里都受欢迎。加上他的驾驶技术娴熟,当地群众抢着用。虽然人不离机,但天气预报每天必看。他说,预报邯郸这几天没大雨,要抓紧时间抢收快打,一天作业百十来亩不成问题,这样既保证了颗粒归仓,又增加了自己的收入。
农民喜忧记心上
“今年小麦啥形势?这一镰割下去就能看出全貌。”老刘说,像咱邯郸的小麦产量,每亩接近500公斤,是个丰收年;机收费每亩涨了10元钱。去年每亩50元,今年人工费涨了,加上柴油油耗,涨到了60元。
谈话间,老刘又不住地叹息;虽然小麦增产了,但离增收还有一定的差距。在河南镇平县作业时他了解到,小麦浇不上水,有的是离井远,有的嫌浇地贵,再加上化肥、农药投入,种地的成本不低,1亩地收500公斤小麦才卖1000多元,忙活9个月还不如打工一个月挣得多。
小块麦田机收作业难,收割机调头勤,既费时又耗油,机收费相对于大块地要高一些。老刘就与农民谈起土地流转的事,农民打内心里愿意守着“一亩三分地”,用大白话回应说:“自己种的粮食吃得香”。
农民的纯朴、善良、本分,在老刘的心中留下了深深的印象。但他走到哪里,都不忘宣传土地流转的好处。
丰收要靠机械化
“粮食归仓才算丰收在手,但丰收要靠机械化。”老刘带着一家人南征北战,对农业机械化有着更深的情节。
“现在不光机械化程度高了,也越来越人性化了。”20年前,他驾驶着他的第一台“新疆二号”联合收割机开始跨区作业,看着滚滚麦浪变成金灿灿的麦粒,他切身感受到农业机械化的威力,打心眼里为中国农民感到自豪。如今,他驾驶的“谷王”小麦联合收割机享受国家补贴3.87万元,驾驶室有空调,有倒车雷达、电子报警装置,车载粮仓能盛1500公斤粮食。谈到联合收割机,他说:“如果嘴里吃得快,肚子咽不了,电子报警器就响了。”
老刘原在一家国有企业上班,一到麦收就请假1个月,参加小麦大会战。因出勤不满,在厂里没有当过一次先进。前些年企业破产后,他应聘到一家私企,照样雷打不动,麦收时请假1个月。他说,机械化提高了效率,节省了劳力,现在两个孩子也成机手了,那就立足自身一技特长,为“三农”做些有意义的事。
与日争时,与星为伴。老刘带着他的妻子、大儿子、二儿子,一路走来,风尘仆仆,目的只有一个:把大田里的小麦装进粮仓,让丰收握在老百姓的手里。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环渤海财经无关。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