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全国平均水平高11%
○畜牧业年总产值达到339亿元,畜产品年总产量突破420万吨
本报讯(记者张晓敏 通讯员刘旭斌)在种植业发展到一定程度后,大力发展产业关联度高、比较效益更大的畜牧业,是农业现代化的成功之道。6月18日,第二次振兴畜牧大会前夕,记者从省农业厅了解到,目前我省畜牧产业规模化水平达到了47%,比全国平均水平高出11个百分点。
我省畜禽种类齐全、牧坡广阔、饲草丰富,1年光玉米产量就达70-80亿公斤,还有着毗邻京津大市场的区位优势。但是,从“两只羊一头猪,家家户户搞副业”的“后院模式”成长起来的山西畜牧业,在向现代化转型过程中,备受规模化比重低,标准化程度不高、良种繁育草场建设跟不上等困扰,生产方式仍以小规模分散饲养为主,难以形成规模优势。
2012年5月,我省启动了畜牧产业振兴计划,大力推进大草场、大园区、大龙头、大物流、大体系的现代畜牧产业格局形成。我省用2年时间,见证了从个位数到千万级的增长速度,见证了从“放羊娃”的重复到全产业链循环的产业化奇迹。2013年,全省畜牧业总产值达到339亿元,畜产品总产量突破420万吨。
从北到南,2年来我省新增规模化标准化企业400多个,目前已达600家。同时,宝迪200万头生猪项目,六合1亿只肉鸡项目,恒天然1.5万头奶牛项目等近百个招商引资项目已经落地。规模化在行业内形成的冲击波,似一道道惊雷,惊醒了土生土长的养殖户、企业家,让规模化、集约化、工厂化的全产业链循环模式成为行业主力军。
产业化集聚,培育优势主导区域。平行四边形的格局和纵跨6个纬度的差异,使得山西畜牧呈现出晋西北羊、北中部牛、中南部鸡、晋东南猪的区域特色。统计数字显示,我省养殖大县中肉鸡、肉羊、生猪、奶牛的生产量分别占到全省的57%、35%、36%和60%。雁门关生态畜牧经济区作为一个区域,牛羊存栏量占到了全省的46%和65%,畜产品加工龙头企业占到全省的50%,成为山西最大的草食畜产品供给基地。
标准化规范,加快发展方式转变。畜禽良种化、养殖设施化、生产规范化、防疫制度化、粪污无害化,开启了我省畜牧业的标准化之路。如今,在新建的大型养殖园区,普遍采用了国内外先进的设备;作为畜牧业的基础,“晋岚绒山羊”“晋汾白猪”等入选“国字号”;作为畜牧业的保障,畜牧兽医体系成为为产业护航的“铜墙铁壁”。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环渤海财经无关。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