会员投稿 搜索:
您的位置: 主页 > 新闻 > 国内国际 > 国际动态 > 正文

俄罗斯能源战略:一路向东

来源: 财经杂志 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转发至: 分享到QQ空间 百度收藏 人人网 开心网 豆瓣网

俄罗斯能源战略:一路向东

能源东进,俄罗斯动了真格,是一个地缘政治决策,但远东区经济社会发展长期落后,会掣肘其东进战略

就像中美之间既有着密不可分的经济往来,也有着隔岸斗气的军事格局,国际关系向来不在单一维度展开。俄罗斯与欧洲也是如此,在能源供给和需求上彼此依赖,也在北约、欧盟的东扩和反东扩上剑拔弩张。

冷战结束后,俄罗斯持续增加对欧洲的能源出口,通过紧密的能源关系来维护自己的战略安全。俄罗斯80%的天然气出口欧洲,这让俄陷入“买方垄断”的烦恼;但俄罗斯的气源占欧洲三分之一的市场,亦成为欧洲单一最大气源国。

与此同时,前苏联解体后,围绕东欧权力真空而展开的斗争,一刻未曾消停。从1994年北约正式提出东扩计划,到2004年乌克兰橙色革命,曾经一路向西输气、并实行资本开放的俄罗斯,开始对欧洲翻脸。

主要的能源过境国乌克兰,率先沦为斗气场。从2006年开始,俄乌斗气风波接二连三。2013年11月,乌克兰政府迫于俄罗斯压力停止加入欧盟,进而导致乌克兰内部严重分裂。今年3月,俄罗斯批准原乌克兰的克里米亚加入俄联邦,事态升级为“俄乌决裂”。

然而,后冷战时代的俄罗斯和欧洲,没有一方能够承受外交坍塌带来的灾难。因此,面对因乌克兰引发的地缘政治阴晴不定,双方均开始另辟蹊径。

譬如,在2011年至2012年期间,俄罗斯和德国共同修建了两条跨海天然气管道,从圣彼得堡入海,横穿波罗的海,直达德国北部登陆,向欧洲大陆输气。2011年11月,第一条管线通气典礼上,德国总理、法国总理、荷兰总理,以及欧盟能源事务专员均到场祝贺,足以显示欧洲对于这条替代通道的重视度。而同时,欧洲也在大力发展可再生能源、大量进口LNG。

同样,俄罗斯一边稳定后院,一边将目光投向了东方。2008年金融危机后,石油价格一度暴跌,欧洲经济持续低迷,而以中国为代表的亚洲经济一枝独秀,这导致俄罗斯把远东能源战略从早期的市场行为,提高到国家的政治议程。

为何向东

在俄罗斯石油经济的发展中,有一个经典的“70-80现象”,即一旦石油价格徘徊在70美元至80美元之间,俄罗斯经济就与上世纪七八十年代的前苏联经济一样,出现滞胀。

这是因为,俄罗斯财政收入的40%来自石油部门的税收,而出口结构中70%为能源和资源。走高的油价迫使俄罗斯央行[微博]选择卢布升值的政策,从而减缓经常账户盈满的压力;并且提高利率,以控制输入型通胀。

与出口为导向的中国诸企业不同,俄罗斯企业的杠杆率很高。整个普京政权时期,因高油价而出台的汇率与利率政策,使得俄罗斯企业选择了成本更低的对外借债,而非国内借贷。雪球越滚越大,直至金融危机爆发前夕的2008年夏,俄罗斯企业的外债超过5000亿美元,接近俄罗斯整个外汇储备。

俄罗斯某金融集团董事会顾问米哈伊洛夫告诉《财经》记者:“2008年底和2009年初,俄罗斯政府出台了两次反危机措施,通过国内银行再融资的方式,为重要的企业偿还部分债务,从而大幅减少外债,使企业负债接近或达到危机前的水平。”

然而,2009年7月,国际油价从历史最高点的每桶147美元跳水,俄罗斯经济遭受当头一棒。油价大跌,严重打乱了普京在2007年提出的一项雄心勃勃的经济结构改革计划——《2020社会经济发展战略》。

这项计划涉及汽车、机械制造、交通制造、冶金化工以及食品和轻工业等,旨在建立一个结构平衡的俄罗斯工业,提供经济创新能力,从而使俄能够融入世界技术一体化。

普京的目标,是让俄罗斯经济摆脱对能源出口的依赖。但实现这个目标,其手段依然依赖于能源收入——它需要俄罗斯政府拿出巨额的财政预算,对萎靡的工业体系进行大规模投入。对俄罗斯而言,这是一项巨大的财政政策转变。

从早前推行休克疗法的盖尔达,到俄罗斯前财政部长库德林,俄罗斯一直实行控制预算的财政政策,即不以政府财政兜底来支持工业发展,而是把政府财政结余作为福利基金和稳定基金,从而支撑俄罗斯的高福利体系。换言之,通过消费拉动经济,而非投资。

“虽然政府也给银行注资,但是银行担心工业企业过于孱弱,害怕企业没有足够的偿还能力。因此,俄罗斯的企业较少从国内资本市场获得足够贷款。” 俄罗斯后工业社会研究中心创始人伊诺泽姆采夫博士告诉《财经》记者。

关于经济改革的讨论,一直持续到2012年12月俄罗斯总理梅德韦杰夫签署《2020前俄罗斯工业发展和提高工业竞争力国家规划》。据此,国家将投入3.5万亿卢布(约合1166亿美元)。

俄罗斯明白,需要首先稳定石油收入,才能稳定经济,并着手经济改革。因此,经历了金融危机后,俄罗斯正式把对东线的能源出口方案提到国家战略层面。

2012年10月23日,普京在莫斯科召开了一场总统能源委员会会议。普京以委员会主席的身份,明确提出需要加速对东天然气出口的谈判工作,并给出三大理由:其一是美国的页岩气革命;其二是欧洲的能源改革;其三是亚洲经济发展。

液化天然气(LNG)技术的不断成熟,导致LNG生产、装运成本不断降低。目前,美国得克萨斯州已把一个早前的LNG进口码头改造成出口码头,向欧洲和亚洲输送LNG。此外,May Dominion Resource亦在马里兰州投资38亿美元,建设LNG码头,定于2017年投入使用。

北美LNG的发展,让普京担心俄罗斯在全球LNG市场大发展中,失去地位。

“从普京2012年的态度,你就能看出,东线方案对俄罗斯来说,是一个地缘政治决策。俄罗斯政府不惜一切代价,都要把它往前推进。”俄罗斯能源分析机构合伙人库特金对《财经》记者说。

“Gazprom的经济学家说,这个项目第一阶段的管道建设投资700亿美元,但是要想真正能把预计量的气输到中国,俄罗斯这里还需要做一系列的建设,项目总共要花1000亿美元。而项目还款周期,如果按照净利润的话是16年;如果是按净利润折现,则长达33年。这些都表明,这个项目很难是一个单纯的商业项目,而是一个地缘政治动作。” 库特金对《财经》记者称。

“其实,中俄天然气管道并非因乌克兰事件才签订。早在2013年4月,召开俄罗斯论坛的时候,我就听说中俄天然气管道要在2013年6月签署。”俄罗斯科学院能源研究所石油与天然气部门主任米托娃博士透露,“当时我们开会的时候,就有俄罗斯天然气工业公司(Gazprom)和政府部门的人放消息出来。”

米托娃博士认为,俄罗斯早前的能源出口战略是锁定欧洲。然而自从东线方案提出后,俄罗斯对亚洲能源市场的参与,是动了真格的。“相比天然气,石油市场的量更大,也更能反映俄罗斯的能源战略调整。”

早在乌克兰事件之前,2009年俄罗斯国营石油公司(Rosneft)就已经和中国签了250亿美元石油SWAP协议;2010年则开始建设东西伯利亚太平洋管线;2013年,Rosneft与中石油集团签订协议,商定在未来25年每天多输油30万桶。目前,俄罗斯每天往亚洲输油75万桶,占其石油出口量的五分之一,足见其能源向东转移的态势。

不光是能源

对俄罗斯而言,融入亚太经济圈,不能只靠能源出口的单一手段,必须要让远东经济完全融入区域发展。

然而,这一地区因长期被忽略,不但经济社会发展落后,而且人口大量流失。自2000年以来,整个远东联邦区的人口减少了200万,仅为600万,不到中国黑龙江省人口的六分之一。这也造成了俄罗斯国内对中国的不信任情绪。

自2012年2月普京提出“新亚洲”观点后,其不但积极推动这一概念在俄罗斯内部达成共识,还在重新组阁后,于2012年5月31日颁布了第534号命令——“关于组建俄罗斯联邦远东发展部”的规定。

根据规定,该部总部设在与中国黑龙江省一江之隔的哈巴罗夫斯克,并在莫斯科设立联络处。这也是俄罗斯首次成立一个地区发展的部门,负责协调俄罗斯的远东发展计划。其部长伊沙耶夫,也是总统驻远东地区的特别代表。

俄罗斯科学院远东所副所长卢佳宁对《财经》记者介绍称,这个新成立的部门有很大的职权,在未来20年至30年间,将主导发展多个后贝加尔和远东地区的具体项目。它将以发展工业生产中心为开端,并在远东地区形成专门的工业生产中心。

然而,这项战略推动起来,会比一度纠缠于价格问题的能源东线战略更为困难。俄罗斯把开发远东地区的重点,放在基础设施和口岸建设上,并希望借此发展物流。但是,不论是从资金投入上,还是从现代化海关管理上,俄罗斯都没有准备好。

总长9332公里的西伯利亚大铁路,在日俄战争时期和之后的“二战”时期,都在联通欧亚大陆的军队与物资上起到了决定性作用。但是,它并不适合现代物流运输的需求,俄罗斯也难以通过这条铁路发挥其在欧亚之间的地缘经济优势。

铁路运输可以在一定程度上节省时间,但从东亚运输到欧洲的货物,每标准集装箱将产生250美元的溢价。中国东北的产品,宁愿选择先通过陆路运输至天津或大连港口,再下水经过缓慢的中国沿海运输,再通过危险的马六甲海峡、中东地区,也不愿意选择西伯利亚大铁路,即便后者能够将时间缩短20天。

另外,西伯利亚铁路不仅缺乏现代技术、站台与车皮,同样缺乏现代化的海关管理。货物从海参崴运到莫斯科,走在路上只有10天,却要有13天躺在海关。

俄罗斯铁路公司前副总裁米哈伊洛夫表示,俄罗斯需要在2015年之前投资4000亿卢布(约合120亿美元)进行现代化改造,但目前资金缺口很大。



责任编辑:乔慧
Tags:
转发至: 分享到QQ空间 百度收藏 人人网 开心网 豆瓣网
?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环渤海财经无关。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最新图文信息资讯
关于环渤海财经 - 联系我们 - 广告服务 - 友情链接 - 网站地图 - 版权声明 - 杂志订阅 - 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