会员投稿 搜索:
您的位置: 主页 > 品味 > 娱体 > 娱乐 > 正文

传统戏曲中不可或缺的沁县盔饰

来源: 山西青年报 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转发至: 分享到QQ空间 百度收藏 人人网 开心网 豆瓣网

在沁县文化局有一个非物质文化遗产展览馆,记者发现这里摆放着一些唱戏用的戏帽,工作人员告诉记者,这叫盔饰,是本县一个生产合作社制作的,由于盔饰历史悠久,而且这些全部采用传统手工工艺制作,县里特意将其作为文化遗产给予保护起来。

传统戏曲中演员所戴冠帽

盔饰,也称盔头,是传统戏曲中演员所戴各种冠帽的通称,俗称戏帽。五花八门、各式各样的盔饰,不仅表现出剧中人物的地位、身份和个性,而且也是服装道具不可缺少的一部分。

戏曲盔头随中国戏曲的发展而不断变化。唐代崔令钦《教坊记》(约成书于762年)中记述当时歌舞戏剧服装中有宝花冠、珠冠等品类;山西省洪洞县广胜寺壁画所绘元代泰定元年(1324年)杂剧舞台上演员所戴的盔头,有纱帽、武士盔、文生巾、僧帽等式样;明代,江苏苏州、昆山一带的昆腔逐渐发展成熟,戏曲盔饰制作也在苏州兴起。清代,随着京剧艺术的形成,北京也兴起盔头制作业。

据有关史料记载,清代光绪年间(1875~1908)苏州开设有“沈源泰”、“周锦记”盔帽店,此后又兴办“沈元泰”、“韩顺兴”、“天宝泰”、“黄恒昌”等16家盔帽店。20世纪40年代,北京有 “瑞兴”、“广盛兴”、“锦华”、“久春”、“中山”等十多家盔头作坊。

根据盔头所标志的角色身份又有许多品种。如冠分为皇帝戴的九龙冠、皇后戴的凤冠、太子戴的紫金冠等7~8个品种;盔分为元帅戴的帅盔、大将戴的将盔、关羽戴的夫子盔、项羽戴的霸王盔等二十多个品种;巾分为皇巾、相巾、文生巾、学士巾、武生巾、员外巾等近三十个品种;帽分为公帽、侯帽、纱帽、僧帽、红缨帽等二十多个品种。各种盔头又可有几种不同的颜色。如文生巾有大红、果绿、湖蓝、绯红、银灰等颜色,员外巾有古铜、白、黑等颜色。此外,演出时所用的面具如“加官”、“娃娃”等也属于盔头一类。

制作工艺繁琐复杂

由于戏曲盔头注重装饰性,常缀以珠花、绒球、丝绦、雉尾等,同穿着的戏装相协调。在戏曲表演中,殊不知一件盔饰如果能够出神入化地被运用,达到鬼斧神工的艺术效果是毫不夸张的。然而制作这些道具的手工艺人背后的故事更是鲜为人知。外行人根本就不会知道外表看起来精美的盔饰,其实,只用了铁丝和纸两种材料制作,所有的部件都是纯手工一刀刀地割、一点点地粘,一个盔饰做下来往往要经过十几道工序,至少10天才能完成。

盔头种类很多,盔头有硬胎盔头与软胎盔头之分,制作工艺也有所不同。硬盔头的制作工艺主要包括:足活、掐丝、沥粉、点稠、成装,首先要准备的原料有硬纸、铁丝、铁纱、绸布、糨糊等。

纸是做盔头的主要原料,传统做盔头用的都是纸袼褙,现在多有用硬纸代替。做某种盔头首先要有样子。用样子在纸上下样,一般用墨汁把样子弹在纸上,弹样要注意不要走样,一定要精准。下完样子第一步是足活。所谓的足活就是用刻刀把下好的样子沿边缘刻下来,其中要有镂空的地方。第二步是掐丝,掐丝是指沿足活的边缘用铁丝掐上边,这是盔头的骨架。铁丝一般视用在盔头的什么配件上来选择型号。盔头有的需要加纱,也有不需要加纱的,所用的纱一般为铁纱。加纱是为了显示镂空,表现盔头的文饰。然后是合里子、拼活、烫活。接下来是第三步沥粉。掐丝是在活的背面,而沥粉则是在活的正面。沥粉的原料是用粉土和水胶制成,把原料用粉尖沿足活的边缘挤,类同挤蛋糕花。这使盔头上纹饰清晰,更有立体感。等沥粉干后是刷红土罩清漆,等清漆将要干时贴金。第四步是点绸,点绸是把沥粉中间贴上蓝绸或用黄绸红绸点龙头凤尾,点绸一定要细致。这样,盔头制作的主要程序就基本完成了。在成装之前还要有大量的工作,比如珠须、穗子、绒球等配件的制作。最后一道程序是成装,成装要注意盔头的周正和各配件的位置等。

戏曲盔头一般分巾帽、盔帽两类。巾帽用绸缎等加以刺绣缝制,质地较软。盔帽用硬纸板制成帽坯,上面装饰龙、凤、狮、虎等图案,再用彩缨、枪头、绒球、玻璃珠等装配而成。根据盔头所标志的角色身份又有许多品种。在制作工艺上,巾帽与盔帽的制作方法不同。巾帽的制作大体分为裁剪、绘制花样、刺绣、缝合4道工序;盔帽的制作有剪样、制坯、拉花、沥粉、点翠、装配等工序。

传承和发展任重道远

生产制作戏曲盔饰的是南沟村一家叫 “清韵戏曲文化盔饰道具生产合作社”,负责人叫刘清河,技术指导叫白红举。刘清河介绍说:如今用传统纯手工制作盔饰已很难见到,其中很多部件都采用一次成型。而他们还保留着传统手工制作方法。盔饰也有流派之分,最主要的是京派和海派两大派系。他聘请白红举师傅就是海派盔饰传人。京派盔饰讲究大气,海派盔饰注重细腻,而这里生产制作的盔饰吸取融合了两派的特色。

很多剧装店的老板简直不敢想象这一顶顶做工精细的盔头是来自山西沁县一个叫南沟的偏远山村。从此,南沟和城市开始了亲密的沟通往来。渐渐地,在清河和乡亲们共同的努力下,清韵盔饰的市场打开了,且占据了一定的市场影响力。不仅供给剧装店,还入驻到了重庆川剧博物馆。随着市场的扩大,清河的意识发生了微妙的变化。他意识到戏曲是全民族的,盔饰工艺亦是全民族的,虽然任职南沟村的党支部书记,但他觉得并不是只为一个村服务,应该打破村的界限,带领更多的乡亲们实现共同的致富梦想,或许只有这样才能够更好地传承和发展民族艺术、文化瑰宝。目前,刘清河领办的 “清韵盔饰”面向社会吸纳闲散劳动力,其中清韵盔饰专门为社会中残疾人朋友设立特岗,解决了部分残疾人朋友的生活问题。

在当地政府的扶持下,“清韵盔饰”拥有了陈列产品的展厅,并面向社会开放。面对这些成绩,刘清河显得很低调,他说这只是刚刚起步,要传承和发展还任重而道远。

当记者问刘清河为什么会搞盔饰制作?他回答:第一,能够让乡亲们在农闲时节有做的能挣着钱;第二,满足了他和乡亲们喜欢戏曲的爱好;第三,继承和发展了戏曲盔饰这一国家级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一箭三雕何乐而不为呢?



责任编辑:乔慧
Tags:
转发至: 分享到QQ空间 百度收藏 人人网 开心网 豆瓣网
?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环渤海财经无关。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最新图文信息资讯
关于环渤海财经 - 联系我们 - 广告服务 - 友情链接 - 网站地图 - 版权声明 - 杂志订阅 - 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