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经过10多年的发展,曲周县小弟八村很新潮又很乡土,成为全省农村面貌改造提升的样板,为我们提供了可资借鉴的经验。比如,他们通过制定规划,解决村庄建设边界问题;通过卡住宅基,解决一户多宅问题;通过滚动开发,解决新民居建设用地问题;通过植树造林,解决村庄绿化问题;通过整治环境,解决村庄脏乱差问题;通过优化结构,解决现代农业发展问题。小弟八村的做法启示我们:以群众为本是农村工作的生命线,只要把以群众为本做到位了,做到家了,就没有干不成的事情;无论做什么工作,只要党员干部以身作则,就能从心里赢得群众,得到群众的大力支持;解放思想是推动各项工作的“源头活水”,只要坚持解放思想、创新思路,就能克服一个又一个困难,不断开创工作新局面。
日前,本报记者再赴小弟八,总结推广小弟八村的经验做法,希望在全市打造一批小弟八式的村庄,帮助具备条件的落后乡村尽快改善村容村貌、走上脱贫致富之路。
“新房盖在外,旧宅村中空。”这是农民群众对“空心村”的形象表述。
10多年前,曲周县小弟八村也同样面临这一问题。如今,它神奇般地变了新模样。2009年,该村获得了全省首批新农村建设示范村称号;今年又被河北省农村面貌改造提升行动领导小组评为2013年度“河北省美丽乡村”。
谈到这一变化,小弟八村党支部书记张敬云告诉记者,这还得从2004年省市召开文明生态村创建动员会说起,当时,他们立足村情,以治理“空心村”为切入点,久久为功,把“空心村”建成了既新潮又颇有乡土味道的新农村。
曾是典型的“摊大饼”式空心村
“以前,我们村有‘两乱’:一是‘宅基乱’,二是‘土地乱’,多的一户人均达到3亩地,少的一户人均还不足2亩,只有1亩6分地。”提起上任之初村里的乱象,张敬云仍记忆犹新。
长期以来,由于受“固守祖宅”的传统观念影响,小弟八村民盖房建新不交旧,“摊大饼”式地向外扩张,村庄越来越大,村内越来越空。
“空心村”不仅造成村庄面貌杂乱无序,环境脏乱差,而且涣散人心,带坏了风气,成为各种问题的症结和根源。小弟八村两委干部们反复研究,统一思想,一致认为,要从根本上改变村容村貌,必须从治理“空心村”入手。
村里到底有多少片私圈乱占宅基,占了多少地?群众配不配合,能否啃下这块硬骨头?
“家家户户访问,一片一片丈量,将村民多占宅基地、超面积宅基地等问题弄清楚,再一一进行登记。”张敬云说,全村280户,多占宅基167片,超面积宅基158片,几乎涉及家家户户。
凡事依法办,公正了群众才会认可。张敬云查阅了《土地法》、《河北省农村宅基地管理办法》的相关规定,多次召开党员代表大会、全体村民大会、片会等会议,向村民宣传宅基地使用相关法律知识,听取村民意见,最终形成了“框死村界、一户一宅、超占收回、宅田挂钩”的治理思路。
在此基础上,该村制定了“两图一表”。即:村庄现状图、宅基地规划图、宅基地发放十年早知道一览表。并按“两图一表”裁定界桩,划定村界,并绕村一周修起环村路,种植观赏树。
仅用27天,收回167处多占宅基
尽管村“两委”干部做了大量的工作,但因多占宅基地的人太多了,群众看党员、党员看干部,村民们都在观望。
“要啃下这根硬骨头,干部带头是关键。”张敬云率先退出了多占的一处宅基地。在张敬云的带动下,两委班子其他几名成员,也退出了多占的宅基地,并积极做亲戚的工作。
仅用27天,全村167处多占的宅基地一处不落地全部收了回来。这是2004年小弟八村治理空心村的开篇之作。
收回的多占宅基,能否让所需户重新投入使用,直接关系“空心村”治理的成败。
住房困难户张某,村里重新为他规划了宅基。他盖房时,另一村民以此处为其老宅基为由,处处阻挠。眼看着备了料、雇了人,却好几天没法施工,张某想打退堂鼓。如果收回的老宅基上盖不起新房,那多占的宅基地不等于白收回了吗?于是,张敬云召集两委成员都来帮助张某建房,支起一口大锅,吃住在工地,坚持五天五夜,帮助张某盖起了新房。
除满足确实需要的村民外,收回的多占宅基经过平整后,都植上了树,“摊大饼”现象被遏制住了。
规划先行,一张图纸管到底
“街弯路难行,十巷九不通;出入跳泥坑,群众气不平。”同其他传统的平原农业村一样,小弟八村原来的民居有新建的高宅大院,也有长期无人居住的破旧土坯房,犬牙交错的民居侵占街道。
这样的村庄如何改造?
“新民居建设不能摸黑赶路,必须规划先行,循序渐进,避免‘一蹴而就’。”张敬云说。2009年7月,该村花费4.6万元请专业设计公司制定了到2020年的小弟八村建设规划,将村庄布点、产业布局、生活配套设施、公共服务设施、道路基础设施、绿化等功能区做了规划设计。新民居以舒适宜居、方便现代为原则,户户临街,家家朝阳,宽街道、多绿地、大住房、小庭院。
“村里所有的建设都必须按规划来,一张图纸管到底,全村建设一盘棋,否则就乱套了。”从村委会办公楼出来,张敬云带我们到村里参观。
“这原来是我家老宅的位置,根据宅基地规划图,新民居往后移了10多米。原来只有几米宽的土路,现在拓宽到了30米,大街小巷全硬化了。”站在大街上,村民牛贵海向我们介绍。
“新民居虽然占地面积不大,但由于设计合理,可利用的面积并不小。”
牛贵海家2009年盖的房,是村里的首批新民居。他说,二层小楼等于增加了100多平方米的居住面积,二楼上面的阁楼又增加了80平方米储物面积,厨房、餐厅、厕所布局紧凑,两辈人住也很宽裕。他家的小院里,有两棵树,东侧还有一个小菜院,里面种了好几种时令蔬菜。
据介绍,该村对新建民居制定了刚性要求:规定新居每户宅基长20米、宽14米,统一楼高;要建新居的,旧居必须拆除,原宅基收归村集体。村里专门建了14套用于“拆旧建新”的周转房。新居的房屋内部结构和功能有多种方案可以选择,村里统一施工或农户自建均可,但宅基和房屋的大小规格必须统一。考虑到部分群众经济承受能力和居住习惯,村里还在村子的西、北、南三个方向分别规划了一片传统民居区,让愿意盖平房的群众也能得其所愿,但宅基的面积一点也不能变。
多宅变一宅,腾出100多亩地
“新民居建设必须让农民真正参与进来,发挥主体作用,不替农民作主、代农民决策。”张敬云说,只有尊重民意,事才好办。
新民居建设不搞一刀切,村民可以根据自己意愿决定盖与不盖,盖新居时如果老宅不在村宅基地规划图范围内,村里会按规划为其另划一片。
据了解,2009年,小弟八村启动新民居建设时,召集有意愿的群众,就施工方式、建材选择等问题先后进行30多次讨论,后来大部分群众选择了由村里选用专业队伍统一施工建设的方式。“新民居建设,由村里统一建设省心省力,既不影响盖房户打工赚钱,统一购买物料还省钱。加上村里给的2万元补贴,盖个2层楼能少花三四万。”牛贵海告诉记者。
通过几年的实施,旧居变新居的同时,有的老宅基退宅被村集体回收利用,用于村内绿化、修路。目前,小弟八村已有114户村民盖起了新民居。村民家也很新潮:楼房是水冲厕所、太阳能浴室、塑钢门窗,民居庭院都建有沼气池,干净卫生,沼液沼渣还能用于农用肥使用。
张敬云给记者算了一笔账:目前小弟八村实有村民345户,实际住户264户。通过多宅变一宅、大宅变小宅治理,腾出100多亩土地。目前,这些空闲地除用于街路拓宽外,其余的地方都种了树。
农村面貌改造提升百日攻坚
村在林中、院在树中、人在绿中——笔直钻天的毛白杨、挂满槐豆的黄金槐、摇曳生姿的垂柳……日前,记者走进曲周县小弟八村,举目皆绿,顿觉气爽。
这个曾经全村看不见几棵树的村庄,依托村周边数百亩废弃窑坑和荒地、村内闲置宅基地,为村集体种植了一座绿色银行。
要想富多种树
作为黑龙港流域典型的平原农业村,既没有地下资源,也不邻近城镇,集体经济薄弱,如何谋发展?
“要想富,多种树。”小弟八村党支部书记张敬云说,他1997年任村支书时,村里矛盾多,经济发展落后,愁得没办法,那段时间,一早一晚总爱在村里转圈。一天,看着荒废的河渠他突发奇想,“以土生金也许就是小弟八的出路。”
张敬云立即组织两委成员开会,通过讨论,大家认为可行。
说干就干,张敬云联系了3600棵杨树苗,带领党员、干部、家属义务在村南河渠上种下了杨树。第二年,就有几家买主儿找上门来,要当成种苗买走,一算账,一棵树一年长了3块钱。张敬云喜上心头:总算找到了一条富村富民的好路子。
“沟渠路边、村庄四周所栽种树苗毕竟有限,得利用村集体用地建林网。”张敬云的提议,得到村两委一致通过。
建林网先得规划田间道路。2000年春,四辆推土机在田间轰鸣,200多名干部群众挥汗如雨。第一批树苗栽上后,张敬云带领村两委干部和25名党员组成义务护林队,防止树苗被偷被盗。
绿色梦想成现实
经过几年的发展,村干部的视野打开了,谋发展的劲头更足了。
在山东、保定等地购买树苗时,张敬云又有了新发现:建苗圃、卖种苗是获取更大收益的捷径。2001年春,该村村委会决定成立苗木公司,上苗圃、搞育苗。经县林业局扶持,一次发展育苗120亩10万株。
高效益伴随着高风险。他们首次上苗圃就遇上了灭顶之灾:一个月后,树苗发生了溃疡病,叶蔫了,树干枯了,用手一捏掉一层树皮,直滴黑水。经多方寻医问药,林业技术人员给出了答案,并开出了处方。于是,全村男女老少齐上阵,一天时间把10万株树苗全部平茬,从根部再行逼芽,才保住这10万株树苗的性命。首批育成的120亩苗圃,乡亲们的绿色梦想变为现实。
小弟八的绿色品牌日渐形成,苗木销往北京、天津、石家庄等地,供不应求。2008年,小弟八村的上千株黄金槐、毛白杨、金丝柳等树种,还走进了北京奥运场馆。如今,小弟八村苗圃种植面积达473亩,培育苗木36种,引进黄金槐、白蜡、国槐、无球法桐、雪松、蜀桧等城市观赏树15种。
卖树不卖绿
“我们这些花木不但中看,而且中用。”张敬云指着满街的花木告诉记者,密植的花木可以拔一部分卖钱,剩下的也不影响美观。
十多年来,“卖树不卖绿”,是小弟八村一惯坚持的信条。
环境好,民心才能顺。在治理“空心村”的基础上,小弟八村坚持把绿化作为产业来抓。该村利用拆除旧房的土坯、建筑垃圾回填了村边的20多处窑坑并覆土其上,硬生生造地140亩,建成首批140亩的林地。近年来,该村又结合开展“四清”,拆除占道违建,将腾出的街道两侧和村内空闲地用来发展苗木,林权归集体所有。
一街一品、一街一景。记者看到,路街两旁新植的合欢、白腊、黄金槐等观赏树,有上千株。同时,利用高低空间错位种植不同品种,实现了土地资源利用最大化。
目前,小弟八村实现了路旁植绿、河渠增绿、村庄披绿、田间插绿,村内观赏树和村外经济林、苗圃连为一体,交相辉映,引来20多种野生鸟类在村边树林栖息,野兔、黄鼬等野生动物又回到村边林间。
2010年以来,仅苗木产业一项,村集体年收入都在100万元以上,且一年比一年多,每年用于村公益事业的投资也日渐多了起来。打井、修路、建学校、盖幼儿园、建老年服务中心、挖护村河……一件件实事都做到了村民的心坎上。
“自家地里没活时,我就到村里苗圃基地里打打零工,活少的时候一天挣60块钱,活多时能挣到150块钱。”在苗圃基地,村民石书芹高兴地说,“打工不出村,家里地里两不误,一年还能挣个万把块。”据了解,35名村民长年在苗圃基地上班,年收入都在2万元以上。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环渤海财经无关。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