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再陷“十面霾伏”治霾效果成疑
2014年秋天的第一场“霾伏战”挨着黄金周的尾巴打响了。直到10月11日,持续多日的“重度污染”才在一股强冷空气的影响下结束。然而中央气象台预报显示,10月17日、18日京津冀等地将再次遭遇雾霾天。饱受雾霾困扰的人们不禁要问:今年雾霾天为何来得这么早?这些年治理雾霾有何成效?什么时候驱散雾霾不用再“等风来”?所谓的紧急应对措施管用吗?
未来数月雾霾频率或越来越高
10月8日至11日,京津冀区域遭遇雾霾天气。9日12时,北京市35个空气质量监测站点中,有29个站点达到六级“严重污染”级别,首要污染物均为PM 2.5,部分站点PM 2.5实时浓度已超过400微克每立方米。天津及河北省多数监测点的空气质量也处于“重度污染”状态。河北省保定、邢台等地的空气质量更是一度“爆表”。
京津冀地区的百姓们深刻地感受到了今年下半年最严重的一次雾霾的危害。
10月份刚从广州来到天津探亲的市民陶美英说,这几天都不敢开窗户。今年54岁的她对雾霾天气尤为敏感:“咽喉感受到了明显的刺激性,呼吸都不顺畅。”
北京市民窦晨年初才回到国内,今年夏天开始起荨麻疹,在医院做吸入筛查后发现是对空气中的某种物质过敏。奇怪的是,她平时到外地出差,症状都会有所缓解,而这两天,她觉得疹子比平时还要严重。
窦晨9日戴着口罩又去了广安门医院。“大夫说,雾霾对这个有些影响。”她发愁地说。
和她一起排队看病的28岁的于涵也表示,自己在北京生活了十年,但是近两年由于空气的原因脸上的扁平疣严重了。“以前只有一两个看不出来,现在成了一大片,不来医院都不行了。”她说。
北京儿童医院一位不愿透露姓名的工作人员告诉记者,他们9日早上开会的时候负责人表示,虽然目前就诊人数还没有大幅度增加,但是预计将有所增加,以呼吸系统疾病为主。
陈霞(化名)在北京一间中学已经工作了十多年。她表示,这次雾霾天气刚刚开始因此还没有看出对孩子们的影响,但是近两年出现持续雾霾天气的时候,学生们生病的都会比较多。“一般都是感冒,三四十人的班,最严重的一次一下午班里就走了十几个。”她说。
气象专家认为,本次污染具有上升速度快、污染浓度高、影响范围广等特点。根据9日5时气象观测图,京津冀全境能见度几乎都小于1公里。
业内人士称,未来数月京津冀将处于重污染天气高发期。天津市气象局气候中心高级工程师周慧分析称,10月8日进入“寒露”节气后,由于京津冀区域上空冷空气不活跃、大气环流较为平稳、风力偏小,区域出现雾霾的频率将越来越高。
雾霾“真元凶”尚待定论
治理雾霾,最紧要的就是确定“真元凶”到底是什么?
有专家认为,燃煤造成的“煤烟型污染”是空气质量的头号污染源,燃煤造成的污染占中国烟尘排放的70%;可就有人反驳,近年来相对交通排放,燃煤对雾霾天的相对影响较十年前并没增加,可能还略有下降。
有研究表示,“汽车尾气”才是罪魁祸首,机动车尾气排放产生的有机气溶胶等是PM 2.5的主要组分;可又有科研团队报告称,汽车尾气所占比例不高,化石燃料燃烧排放才是污染主要来源。
化肥、秸秆燃烧、养殖业产生的排泄物释放大量的氨气,最终增大污染物排放量;降水日数、平均风速减少,影响霾的驱散和清除;甚至连“做饭”“放屁”等都在贡献PM 2.5……
按照部分城市公布的结果,北京本地排放源以机动车、燃煤、工业生产、扬尘为主,机动车尾气是主要来源;天津则以扬尘(地面上的尘土进入大气)、燃煤和机动车排放为主要来源。
对于今秋的首场雾霾,中国气象局京津冀环境气象中心首席预报员廖晓农称,无风、高湿、秸秆焚烧是今秋雾霾“提早报道”的主要原因。
“仅有的风还是南风向,将区域污染物汇聚。8日早晨短时降雨增加了空气湿度,在‘稳定天气背景’下叠加了颗粒物的吸湿增长效应,污染物浓度进一步上升。”廖晓农说。
此外,专家认为“秸秆焚烧”也是本次重污染形成的重要因素。根据环保部对秸秆焚烧的卫星遥感监测,北方地区逐渐进入秋收季节,国庆期间部分省市秸秆焚烧集中。这种本可人为减少的“特殊污染源”加重了雾霾。
“秸秆焚烧,直接排放一次颗粒物,烟气含‘有机气溶胶’,可形成PM 2.5。”北京市环保局大气污染综合治理协调处处长李立新介绍,去年夏 季 遥 感 监 测 显 示 , 大 范 围 秸 秆 焚 烧 曾 经 使PM 2.5浓度在几小时内由110微克/立方米上升到460微克/立方米。
消息发布后在网上引起了热议。但也有人评论说:“刀耕火种”是中国农业的传统,秸秆烧了许多年,缘何最近才被提及?
面对这样的质疑,专家表示,当前中国的雾霾是多种污染物协同作用而生,属于复合型污染,机动车、燃煤和工业排放是造成雾霾的最主要原因。“但恰逢夏收、秋收季节,如果遇到静稳天气等不利于污染物扩散的气象条件时,秸秆集中焚烧对雾霾的贡献就会凸显,迅速积累的污染物在无风、高湿的条件下难以散去,恶化了原本严重的雾霾。”北京市农业局能源生态处处长王宇说。
责任编辑:辛欣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环渤海财经无关。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