会员投稿 搜索:
您的位置: 主页 > 新闻 > 国内国际 > 国内新闻 > 正文

“中国材料学之父”师昌绪昨日病逝

来源: 燕赵都市报 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转发至: 分享到QQ空间 百度收藏 人人网 开心网 豆瓣网

 

 

本报冀中版见习记者 魏如翔 实习生 孙语繁 通讯员 吴倩楠 文/图

11月10日7时7分,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获得者、“两院”院士师昌绪因病在京逝世,享年96岁。这位从保定走出的科学巨匠是中国高温合金研究的奠基者,也是材料腐蚀领域的开拓者,被称为“中国材料学之父”。满怀悲痛,燕赵都市报记者走访了师昌绪的故乡保定市徐水县大营村和母校保定学院,追忆这位科学巨匠的足迹。

一代科学巨匠 从保定启程

师昌绪1918年出生在保定市徐水县大营村,父亲师克和是清末秀才,以教书为业,既有浓厚的儒家思想,又有强烈的爱国情怀,母亲出身于破落的官宦之家,既勤劳善良又知书达理。自小浸润在书香门第,师昌绪自小就刻苦读书。

由于大营村当时没有一所小学,师昌绪只能到离家两三里之外的荆塘铺小学读书,平常的饮食也只是窝头、白菜、稀粥。贫苦的环境造就了师昌绪吃苦耐劳的品质,他对生活的艰难和糟糕的读书环境并不介怀,自小喜爱读书的他,常搬着小凳子在僻静的院角苦读,家人因此送他了一个外号:老院子。

1934年夏,师昌绪从徐水县第一高小毕业,以保定省立六中第二名的成绩考入保定第二师范学校(今保定学院),“保定师范虽然属于中学段的教育层次,但在河北省当时大概是最难考的一所学校。”师昌绪曾回忆说。

在保定第二师范学校,师昌绪不仅握住了笔杆,也端起了枪杆、挥起了锄杆,“能文能武能种地”。师昌绪曾说:“在我整个的这一生中,二师对我的影响应该说是最大的一部分。”

毕生献给科学,曾获国家最高科技奖

1948年,师昌绪赴美留学。1951年,师昌绪和钱学森等35人成为美国明令禁止回到“红色中国”的学者。1952年,师昌绪在美国欧特丹大学获冶金学博士学位,后在麻省理工学院工作3年,在其间的研究基础上发展出了300M高强度钢——— 飞机起落架的主要材料。1955年,经过艰苦斗争,师昌绪终于回到祖国怀抱,在中国科学院金属研究所工作。

1980年,师昌绪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倡导并参与主持了中国工程院的建立,并于1994年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1998年,鉴于师昌绪在高温合金材料领域的卓越贡献,11个国际大跨国公司联合授予他“突出贡献奖”,并称他为“中国高温合金之父”。

2010年,由于在材料学领域的突出贡献,师昌绪荣获中国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师老曾说过,“我一生经历很复杂,但是,始终有一个目标,这个目标就是中国的强大,这是每个中国人的梦。这个梦的实现,不是靠投机取巧,必须是实干。”师老的一生就是坚持与祖国同行、为国家奉献的一生。

不忘家乡,病中嘱咐后代莫忘家训

谈起师老的去世,大营村村支书李志明百感交集。“2011年,师老在我们村口建起了一个LED大屏幕,村里主干道上的路灯和大营小学的灯也都换成了LED的。”李志明说,师老交代他的学生来村里换的,说LED灯节环保。“师老跟我们说话都是家乡口音,一点架子都没有,特别平易近人。”李志明说,村里人都知道师昌绪的一个绰号:净坛使者,这是因为“师老吃饭特别节俭,当天的饭当天吃完,一点都不能剩下。”

据李志明回忆,师昌绪先生最后一次回到家乡是2012年,当时徐水老家的亲戚写了一本书,师老特地回来为书作序。“师老对家乡人的感情很深,一直惦记着我们。”

2013年7月,师昌绪先生因病住院,其间,师老的侄子师兆仁和村支书李志明曾三次前往北京看望病中的师老。“头两次去看,老人还比较有精神。”师兆仁说,当时,在病榻上的师老还不断嘱咐他们不要忘记家训,“忠厚传家久,诗书继世长。”

2014年3月,李志明最后一次赴京看望师老,“当时医生已经不让探望了,说师老吐血很厉害,病太重了。”“师老给村里带来的不止是物质上的帮助,更应该让我们铭记的是精神上的。”李志明说,师老的遗体告别仪式将在11月16日在北京八宝山革命公墓进行,他会和师老在家乡的亲人一起赴京,代表家乡人和这位保定走出的科学巨匠作最后告别。

以母校为骄傲,病中写信勉励后辈

作为一代科学泰斗,师昌绪从未淡忘自己的母校。2012年,适值保定二师“七六”护校斗争80周年,92岁的师昌绪为母校寄来一封沉甸甸的书信。“我热爱我的母校。我为自己曾经在这里读书感到由衷的骄傲和自豪。”信中,满含着师老对母校的深厚感情和殷切盼望,“希望母校的学生以‘七六’精神自砺,开怀远志,勇于担当,取得较之前辈更辉煌的成就!”

今年1月20日,已在病中的师昌绪看到母校保定学院西部支教团的事迹后,给保定学院在西部支教的同学们写去了感人至深的一封信。“看了你们扎根边疆教书育人的事迹,很感动。你们是有理想、有担当的一代,而且还用自己踏实的努力,教育影响着下一代。”师老在信中说,作为老校友,看到那些在边疆支教的保定学院学生在艰苦的条件下能够不动摇、不退缩、坚守着理想,他很欣慰。



责任编辑:辛欣
Tags:
转发至: 分享到QQ空间 百度收藏 人人网 开心网 豆瓣网
?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环渤海财经无关。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最新图文信息资讯
关于环渤海财经 - 联系我们 - 广告服务 - 友情链接 - 网站地图 - 版权声明 - 杂志订阅 - 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