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特派记者 王丽
实现京津冀协同发展这一重大战略的关键,在于突破旧有障碍,实现三地资源优化配置、产业协同发展。“这是个难题,如何切入并最终实现优化配置要统筹思考”,两会期间,代表委员们就此进行着探讨,并提出了建议。
胡万宁委员:
构建基于各地比较优势的京津冀产业链
“京津冀协同发展正在逐渐形成合力,三地发展迎来了新机遇”,全国政协委员、九三学社河北省副主委胡万宁表示,由于三地利益诉求差异,协同发展也面临着一些问题。
京津冀产业结构互补性弱
胡万宁委员认为,目前京津冀产业调整还没有跳出行政区划界线,尽管三地存在分工合作的基础,但是受体制、利益、绩效考核等因素驱动,三地的地区封锁和市场分割现象严重,京津冀区域合作还没有上升到产业融合的高度和层次。而且京津冀产业结构互补性较弱。相关数据显示,2012年北京输出到外省市技术合同成交额1385亿元,其中向天津、河北输出78亿元,仅占5.6%。“河北产业层次过低,难以对北京的高端产业形成市场需求和支撑”,他说,京津冀区域内部发展不平衡,“虹吸”现象突出,优质资源向京津聚集,河北省各城市呈现资源和高端劳动力流出态势。
构建基于各自优势的产业链
胡万宁委员提出,在产业布局上,京津冀各地区应根据自身的比较优势,自觉、能动地形成合理的产业链。
他认为,北京应充分发挥其人才、技术、信息齐备的首都优势,发展具有更高层次的知识密集型产业、信息产业、“总部经济”。天津市应该发展高端制造业、高科技产业、国际航运和国际物流。制造业、原材料产业、物流业、旅游业、农产品加工业则应主要在河北发展。
同时,鉴于津冀区域内部各港口之间的竞争日趋激烈,重复建设现象严重,应明确津冀区域内各港口的功能定位和分工,发挥各自优势,避免恶性竞争。
探索地区间税收分享和产值分计
胡万宁委员还建议京津冀三地政府探索有效的地区间税收分享和产值分计。在税收方面,三地政府可按照三地对产业的边际贡献系数比例,在省际产业转移时,实行税收分享,即横向分税制;对于跨省市合作项目带来的新增增值税、所得税等地方留成部分,可按一定比例在合作地区之间进行分成。“三地要建立健全市场调节与政府引导相结合的跨界协调机制,打破行政区划藩篱,清除市场壁垒”,他说,政府要充分发挥其引导性作用,在制定促进协同发展的生态补偿机制等鼓励性政策时,要保证各地区政策的一致性,还要做好利益分享的制度设计,从政策上做到协同发展。
李朝兴代表:
津冀要搭好各类产业对接平台
“截至目前,通过产业对接已达成增资项目15个,总投资600亿元;签约18项,投资1351亿元,还有一批项目正在积极跟进。”全国人大代表、天津市工信委主任李朝兴说,下一步将进一步做好产业对接、创新对接、项目对接和载体对接,培育一批创新能力强、产业集约度高的产业集群,促进区域一体化发展。
他说,产业对接方面的侧重点,是积极借重首都资源,主动向河北省延伸产业链,构建产业链条,共建产业园区,实现京津冀产业互动发展。在创新对接方面,构建京津冀科技新干线,着力推动科技创新园区建设,打造京津冀创新共同体。目前,宝坻区京津科技新城、东丽区国家科技资源服务业基地等已启动建设。在项目对接方面,积极搭建一批对接平台,发挥项目拉动作用。
在载体对接方面,加快建设未来科技城、滨海新区中心商务区、武清京津产业新城、静海团泊健康产业园等12个功能承接平台,围绕产业、科技、服务、金融、物流等方面提升承接能力,促使这些平台成为带动京津冀发展的有效载体。
55名在津全国政协委员提交的联名提案中也提出,要建好各类产业承接平台,加快推进滨海—中关村科技园,京津未来科技城合作示范区、津冀循环经济示范区、曹妃甸示范区、北京新机场临空经济合作区等产业合作平台建设,引导企业向园区聚集,构建上下游相互衔接的产业链,促进产业链式、集群发展。
荣建勋委员:
对外迁企业要有政策支持
全国政协委员、天津滨海高新技术开发区工委书记荣建勋接受记者采访时说,产业转移是有经济规律的,产业应该向适合它发展的地方转移,包括人才、环境、资源等因素。北京、天津、河北各有优势和特点,北京科研、人才优势突出,天津产业、实体经济和加工制造、航运、金融服务有优势,河北省土地资源突出。但目前,产业转移中产业同质化趋势明显,部分地方在产业承接和转移上存在盲目性,平台和载体建设重叠,招商中有无序竞争的现象。
他建议,在即将出台的《京津冀协同发展规划纲要》的基础上,国家尽快出台京津冀产业协同发展规划,明确产业定位和发展方向。三地规划应与区域总体规划衔接,克服同质化,避免无序竞争。尽快制定公布京津冀产业协同发展指导目录,各自按照目录合理分工、招商引资,制定产业承接和疏解指导意见。
北京应按照四个中心定位,将非首都核心功能的产业转移。北京这个超大型城市,资源、环境、交通压力不堪重负,确实应该向周边省市分解。“北京不应该是物流的中心、看病的中心。北京产业转移是减轻它不必要的负担,让其更像大国的首都,在科技上、文化上、国际交流上发挥更大作用”。
他也坦言,一些企业仍然很留恋“京”字招牌,不愿意外迁。如果迁出,感觉像失去了品牌优势。他建议,产业转出地和承接地要有政策上的倾斜和支持,包括职工安置、企业品牌和企业生产经营环境和条件。
荣建勋委员认为,有污染的产业应该就地淘汰或升级,大气流动是没有省市界限的,污染项目外迁后,照样对周边省市环境造成影响。
民盟中央:
京津冀产业协同发展要找准切入点
“三地经济发展很不平衡,产业分工相对独立,同质化竞争明显,产业协作水平低”,民盟中央在提交大会的集体提案中指出,京津冀尚未形成合理的产业梯度和紧密的产业链关系,实现京津冀产业协同发展要找准切入点。
如何切入?民盟中央建议顶层设计京津冀产业发展规划,理顺发展链条,形成区域间产业合理分布和上下游联动机制,推动三地产业转移和升级。
构建三地财税政策协同机制。推动税制改革,清理、归并三地相关政策,统筹解决区域内税收政策差异问题,促进税收协同,实现政策统一。完善财政体制,强化资金支持。建立扶持产业转移、承接和升级的专项基金,待运行机制成熟后,考虑设立国家与三地共同投资的产业投资基金,支持三地共建互惠项目、共享园区等。根据项目的使用、受惠情况,通过协商确定出资比例和权益分配。
探索三地融合发展的激励机制。适度调整三地政府考核体系,建立京津冀产业转移GDP分计机制,充分调动地方政府协同发展的积极性。探索新增利益分享机制,试点异地企业税收分成,引导产业转移、转型。综合考虑产业、环境、民生等因素,在重大生产力布局、用地指标分配、开发园区政策、央企布局建设等方面实行差别化的政策,扶持政策适当向河北省倾斜。建议将东北等老工业基地有关优惠政策延伸到河北工业城市,参照西部地区生态功能区生态补偿标准支持河北省生态功能区经济发展。
推动建立统一的要素市场。建立统一的劳动力要素市场,推动专业技能互认、劳动力保障一卡通等,环京地区尝试推动教育、医疗一体化,实现人才资质互认。建立一批校企结合的人才综合培训和实践基地,在廊坊、保定、石家庄等地重点发展高职教育,为产业发展提供合适人才。建立多级金融中心,推动京津冀同城支付结算体系、征信系统、产权和票据市场一体化。加快城市间通信联网、物流配送等跨行政区的服务对接,推动三地海关通关一体化。建立统一的技术交易服务体系和科技成果库,推动创新成果互认,推进技术市场一体化改革。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环渤海财经无关。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