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龄农民工问题近期成为人们关注的热点。根据国家统计局4月29日发布的《2014年全国农民工监测调查报告》显示,2014年全国农民工总量为27395万人,50岁以上的农民工比重上升至17.1%,绝对数量高达4685万人。这是一个庞大的数据,也意味着一个庞大的群体。
由于缺乏完善的养老保障体系,他们无法退休,难以退休。这一群体大多数是上世纪90年代初期左右就外出打工的第一代农民工,伴随着时间的流逝,他们也老了。在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浪潮中,他们曾经奉献过青春、挥洒过汗水,他们中间也曾涌现过经济英雄、创造过财富神话,但更多的甚至是绝大多数第一代农民工,都不得不选择日复一日、年复一年的奔波劳碌。许多时候,生活并不是霓虹灯下的惬意,而是无奈的选择、默默地承受,乃至于像一些高龄农民工那样百般艰难才得到一个打工机会。这是为什么?
一个重要原因是新农保实施的不尽到位。2009年下半年我国开始实施新型农村养老保险的试点工作,3年后基本实现了社会养老保险制度全覆盖,推动速度之快、覆盖面之广,可谓世界养老保障史上的奇迹。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的基本原则,即“保基本、广覆盖、有弹性、可持续”,可以说新农保的全面铺开有力地缓解了我国农村养老保险难题。但是,我国农民人口基数太大,不可能照顾到方方面面。新农保中设置的15年累计缴费期限和相对较低的发放水平,便让一部分农民工特别是高龄农民工望而却步。这些高龄农民工以往缴养老保险情况少,在接近60岁的时候又难以满足15年期限,即便允许补缴,但这一笔费用对他们而言拿出来也未必那么容易。
高龄农民工在我国新农保、新农合、城乡养老保险中的尴尬地位是一种现实存在。不少高龄农民工由于缺乏有力、可靠的养老保险、医疗保险,在打工和务农之间依然存在收入剪刀差的情况下,不得不选择继续打工。由于年龄限制,他们打工的选择面也十分逼仄,基本上是脏苦累的工作。高龄农民工缺乏教育、缺乏技术,他们由于各种政策的原因总是“赶不上趟”,错失了一个又一个的政策福利机会。这是不是他们的错?不是。这是历史欠账。
历史欠账终究是要还的。近4700万的高龄农民工,也意味着极其庞大的养老保险支出。每过一年,数据都有可能增加,农村养老困境会进一步凸显。这么一大批高龄农民工,多数还是会选择回到农村养老,那么,谁来负责他们的养老问题,怎么样缓解,有没有机制解决当前他们的选择困境?笔者认为,首先是要进一步完善养老保险制度的衔接问题。建立全国层面的养老保险流转机制,通过增加养老保险流转的顺畅性,让农民无论在何处打工也都能享有养老保险金账户。其次是对高龄农民工的养老保险提出一些补充说明,通过“补充”来化解高龄农民工缴费难、发放低等难题。“补充说明”的钱可以从社保基金、养老基金等账户的运转盈利中解决一部分,也可以从农民工流入地财政中想办法专项支出一部分。再次是有针对性地加大对高龄农民工的人文关怀和缴费鼓励。比如给予公共交通乘车优惠等,这笔钱虽然不多,但精神激励意义不小,让高龄农民工感受政策福利落地,这种有尊严的感觉也很重要。
通过消弭政策福利的真空地带,想方设法让社会中每一个阶层都能过上更好的生活,挑战固然存在,价值不容小觑。
责任编辑:崔有天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环渤海财经无关。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