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北京市众创空间集聚区”在中关村创业大街挂牌,市科委授予集聚区内的36氪、3W咖啡等14家入驻机构“北京市众创空间”称号。加上之前挂牌的11家机构,全市众创空间机构达到25家,居全国之首。
聚集区的优势是资源高度集中。中关村创业大街是本市首个以创业为主题的街区,开街半年多,已经聚集近30家各类新型创业服务机构,形成了创业投资、硬件平台、教育培训、投融资对接等一批特色鲜明的服务模式。从工作空间、网络空间、社交空间,再到早期办公、投融资对接、商业模式构建、团队融合、媒体资讯、创业培训等,创业者都可以接受全方位服务。
但在活动中,市科委负责人无意中提到,许多年轻的创业者竟然从来没有登录过市科委网站,更不知道政府对创业、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的支持政策。一方面,这说明创业者本身需要提高资源匹配能力。创业意味着独立,不能有“喂养”的生存依赖心理,必须有主动猎食的勇气和技巧。但在一方面,也说明政府信息的传播仍拘泥于固有形式,缺乏主动推广的意识、“主动营销”的动力。有创业者就说,一看见文件上书名号里面长长的标题就眼晕了,看完一个文件经常需要再找许多相关文件,了解政策很吃力,更别提找具体办理部门了。
政策挂在官网上,就算工作到位了吗?政策文件是不是好找,网站内部检索是不是快捷方便,有没有配套的解答、咨询或者转接人员……这些都直接关系到政策能否落到创业人员的眼里、手里。换而言之,就是人性化的政策,也还需要进一步的人性化传达,方能更好落实。
好消息是,市科委负责人表示,要把政府政策主动送到创业大街,例如科技创新券、后补贴支持资金确定与发放,甚至还要搭建创业企业新技术新产品的首发平台。并且,许多具体优惠政策都会通过创业空间、创业服务机构等进行落实,这无疑拉近了与创业者的距离,降低了“政策接入”的门槛。
事实上,即使在创业大街,许多创业者也面临着资源匹配的问题。例如,同样是互联网创业,是商业模式创新还是技术创新,是软件开发还是硬件研发,需要的创业资源差别非常大。创业者如何才能最快地找到需要的资源?除了在咖啡馆里广撒网,或者是向资源非常丰富的“创业大咖”寻求帮助外,是不是可以更加高效、更依赖制度化的匹配政策?
创业热潮之下,“风口”上的各种资源极其丰富。但要让创业成为新的常态化发展方式,更加持久地焕发活力,必须尽快让聚集的资源得到更高效、更好的匹配。此外,再丰富的资源也需要节约使用,避免浪费。创业资源的聚集效应,也要逐步向制度保障下的社会资源聚集转变,以解决“旱涝不均”的问题。政府市场共同努力,政策服务双管齐下,就一定能做好创业资源的高效匹配。
责任编辑:崔有天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环渤海财经无关。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