会员投稿 搜索:
您的位置: 主页 > 新闻 > 国内国际 > 国内新闻 > 正文

人民日报:铁路货运量等不再是衡量经济绝对权威

来源: 人民日报 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转发至: 分享到QQ空间 百度收藏 人人网 开心网 豆瓣网

5月25日,本版刊发“新视角看形势”系列报道第一篇《速度放缓就是形势不好吗?》。

报道认为,单纯的经济增速不能反映一个经济体发展的全貌,难以从中看出投入是多是少、环境是优是劣、物价是高是低、就业是好是坏等各种因素。因此,评价当前的经济形势,不能只盯着速度指标,更要看到速度之外的东西。如果不仅仅以速度看形势,我们会清晰地看到,当前我国就业形势稳定,城乡居民收入平稳增长,全面深化改革扎实推进,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逐步深化,一些新的增长点破茧而出。这些都充分表明,我国经济发展取得了来之不易的成绩,经济金融风险总体可控,社会大局稳定。

报道认为,这些变化也反映了经济发展新常态的一些特征。而新常态是中国经济进入更高层次发展阶段后才能出现的状态,是我们多年来追求的状态,是“好常态”而非“坏常态”。

核心阅读

铁路货运量、工业用电量等一些传统微观指标持续走弱,而宏观经济依然处于合理区间,这种“背离”的深层次原因是我国的经济结构在不断优化,而这,正是经济发展新常态的重要特征,也是当前经济运行中的突出亮点

今年一季度,我国铁路货物发送量完成8.7亿吨,同比下降约9%,运量回到5年前水平。4月,工业用电量同比下降1.1%,尽管降幅较今年2月份和3月份收窄,但仍在始于年初的下降通道中。

铁路货运量和工业用电量,一向被视为中国经济风向标。如今这两个传统微观指标持续走弱,是否意味着中国经济有失速风险?

指标走低怎么看

如果单以铁路货运量、工业用电量等一些传统微观指标判形势,就会放大下行压力。

铁路货运量与工业用电量,曾被喻为中国经济的“晴雨表”。由于我国经济结构中,重化工业占比较高,对大宗物资运输依赖较大,再加上我国工业企业多在东部,而能源与原材料多集中在西部,工业企业生产规模扩张时,也会带动铁路货运量增加,因此运输大宗物资的主动脉——铁路的运量就成为观察经济走势的重要微观指标。同样的道理,由于我国工业用电量占全社会用电量的70%,自然也被视为能反映经济活跃程度的微观指标。

当前铁路货运量与工业用电量指标走弱,在一定程度上确实反映出经济下行压力较大。“中国正经历从传统工业向现代制造业脱胎换骨过程中的一次大裂变,一定会有一些企业出现经营困难,落后产能肯定要被淘汰。”国家信息中心首席经济师范剑平说。

用电量的下滑更反映出传统工业特别是高耗能产业的不景气。一季度,我国大中型钢铁企业实现销售收入7629亿元,同比下降14.48%,主营业务亏损超过110亿元;前4个月,全国煤炭产量同比下降6.5%,全社会煤炭库存已持续40个月超过3亿吨。

制造业是一国经济的基础,对于铁路货运量、工业用电量等指标所反映出来的工业遇到的困难,应当给予足够重视和正确应对。另一方面,也应看到,如果单以这些传统微观指标判形势,就会放大下行压力。国家统计局新闻发言人盛来运举例说:“目前,六大高耗能工业增加值占整个工业增加值30%左右,但其用电量占全国工业用电量的60%以上。经济增速下滑的时候,由于高耗能工业快速回落,造成用电量下滑幅度更大。”

事实上,今年以来,我国经济发展取得了来之不易的成绩,经济金融风险总体可控,社会大局稳定。一季度,我国经济增速达到7%,与预期目标相符,这在国际上也是较高的速度,且对应的经济增量十分可观。“今年如果能实现7%的增速,将带来近五年来最多的经济增量,高于2010年10.4%增速所带来的经济增量。”国家统计局中国经济景气监测中心副主任潘建成说。

结构优化是主因

产业结构、二产内部结构优化,导致一些微观指标与经济形势的相关性减弱

那么,如何解释铁路货运量、工业用电量持续走弱,而宏观经济依然处于合理区间呢?

——产业结构在优化。

2013年,我国服务业占GDP比重及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均超过第二产业,标志着我国产业结构发生了里程碑式的变化。“除非经济增长回到粗放时代,否则铁路货运量、工业用电量等传统微观指标与经济形势的相关性一定是减弱的”,范剑平说,用工业用电量等反映大工业时代全貌的典型指标来审视服务业占比已跃居第一的中国经济,肯定是不全面的。

国家发改委副秘书长王一鸣也认为,过去以铁路货运量、工业用电量等指标来研判经济形势,是因为制造业比重比较大,而这些指标往往难以全面反映我国服务业的快速发展。

——产业内部的结构在优化。

比如,近年来,我国高速公路通车里程不断增加,航空运量也在不断增加。今年一季度,在综合交通运输体系中,铁路货运量在总货运量中的占比只有9.2%,已无法客观、全面地反映中国物流市场的整体需求和发展趋势。

再如,制造业转型升级也导致部分传统微观指标的代表性降低。在第二产业内部,能耗较低的高新技术产业比重持续提高。此外,国家对六大高耗能产业也进行了技术改造。今年一季度,我国单位GDP能耗同比下降了5.6%。这也在一定程度上导致工业用电量不能完全准确地分析经济的活跃度。

事实上,一些转型升级走在前面的地区,尽管铁路货运量、工业用电量在下降,但经济减速的压力并不大,比如北京,第三产业比重已达75%,高科技产业占比也相对较高,尽管工业综合能源消费量大幅下降,但经济运行态势仍然良好。相反,像东北等传统产业比重过大的地区,用电量等传统微观指标就能有效反映出地区经济减速压力较大。

由此可见,铁路货运量、工业用电量等一些传统微观指标不再是衡量经济形势的“绝对权威”,其深层次原因是我国的经济结构在不断优化,而这,正是经济发展新常态的重要特征,也是当前经济运行中的突出亮点。

更好反映新常态

应有更多反映质量和效益的指标,体现创新状态和实际成效的指标。

不久前,当一季度国民经济运行数据公布时,不少人注意到,国家统计局不仅发布了全国网上商品零售额和全国网上服务零售额,还发布了网上商品零售额中的吃、穿、用三大类商品的增长速度。从一年前首次推出“网络销售数据”,到如今进一步细化微观数据,统计指标也开始紧紧拥抱互联网时代。

“互联网+、P2P、O2O……怎样更好地用统计指标去反映新常态下不断孕育成长的新业态、新产品、新商业模式,确实是个新课题。”王一鸣说。

新常态下,要想更客观全面地反映经济形势,就应有更丰富的微观指标统计数据作支撑。

“移动互联时代让我们有了更多获得经济数据的渠道,而且这些 大数据 更动态、更准确、更廉价。”范剑平说,现在统计部门都是主动调查数据,被调查对象的心理戒备可能会削弱数据的真实性,而实际经济生活中自然留下的数据,如果被收集、分析、计算,往往能更真实地反映现实。比如非典时期,上海市曾用国际漫游的数据来推测全市有多少境外人员,这比入户调查的效果要好。目前,国外不少调查公司已经开始大量运用大数据来反映现状、预测未来。

新常态下,统计指标应当与时俱进,更加完善、充实。

不少专家建议,反映服务业发展的指标应与其在经济总量中的地位相匹配。“现在我们每月有反映工业及其细分行业的生产、销售、价格、库存、利润、投资等统计指标,但缺乏服务业的相关指标,在第三产业已占GDP半壁江山的今天,不能不说是一个缺憾。”潘建成说。

新常态下,转方式、调结构被放在更为重要的位置,也需要有更多反映经济运行质量和效益的指标,以及体现创新状态和实际成效的指标。

责任编辑:白岚
Tags:
转发至: 分享到QQ空间 百度收藏 人人网 开心网 豆瓣网
?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环渤海财经无关。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最新图文信息资讯
关于环渤海财经 - 联系我们 - 广告服务 - 友情链接 - 网站地图 - 版权声明 - 杂志订阅 - 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