会员投稿 搜索:
您的位置: 主页 > 新闻 > 网播京津冀 > 正文

北京再造"第三生活空间" 这么多绿地从哪儿来

来源: 北京晚报 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转发至: 分享到QQ空间 百度收藏 人人网 开心网 豆瓣网

原标题:这么多绿地,从哪里来的

 

难点和亮点

都在搬迁之后

许多北京人的记忆里,都有一个家和单位之外的“第三空间”,小伙伴们一起玩耍的胡同,购物加聊天的菜市场,结伴出游的公园……不知何时,胡同变得拥挤不堪,公园成了导游小旗子的天地,菜市场升格成超市里冷冰冰的货架,或者城乡结合部难以落脚的菜摊。

疏解非首都核心功能,难点不仅在搬和拆,更在搬迁之后。作为一种愿景,当占据城市核心地段的批发市场退出,久违的绿色出现在家门口,新的商业场所让孩子们尽情戏耍时,一个与每位市民息息相关的大命题渐渐清晰:北京,正努力把第三生活空间还给它的居住者。

本报今起推出的系列报道,如果能让您有旧日重来的感觉,那么,在京津冀大协同中,老城重组、宜居之都的路子也就走对了。

西黄城根三角地成了小微绿地

早上6点一到,家住西黄城根南街的许老爷子准时出门,奔向胡同口的那片小微绿地。从北向南看过去,这片绿地呈倒三角形,只有4000平方米,跟公园比是小了些,但是周边的老人特别喜欢到这儿来转转。现在这个时节,玉兰的叶子绿得发亮,吸足了水分的雪松和银杏生长茂盛,春天时满树开花的海棠此刻正挂满了乒乓球般大小的果子。花池子里有一两株晚开的紫薇花点缀在冬青丛中,淡紫色的小花一簇一簇的,看着就赏心悦目。这片小微绿地南边种着一丛细弱的竹子,竹叶青青一直延伸到西黄城根南街23号楼的围墙上。

许老爷子到休闲广场上的时候,三五个老拳友已经到齐了,大家聚精会神地打一套拳,然后一边聊天一边沿着马路在树底下快步溜达几圈,这个早晨才算完整。上午九十点钟,绿地这儿又重新热闹起来。每到这个时候,许老爷子总是冲上一大杯浓茶水,拎着一摞报纸,坐在花池子上慢慢地看,老爷子感叹:“现在年纪大了,没有人理我,有的是时间,”看看报纸还能再消磨一上午时光。

老爷子今年70多岁了,在这附近住了几十年。最初这片三角地块就是一片空地,啥也没有,再后来来了个汽修和洗车行,除了正经的建筑,旁边还搭建起一些彩钢板的小棚子,修车、洗车的工具乱摆乱放不说,店门口经常是污水横流。那时候,许老爷子买菜经过的时候都得踮着脚绕着走。既然做的是修车、洗车的生意,店门前的汽车一天天多起来,还都是乱停乱放的,人一多垃圾也多了,再跟污水沾在一起,就更脏了。老人一想到出门要经过这片地都有些头疼。

2013年的时候,听说这一片要拆,许老爷子也没太当回事儿,以为拆了肯定是哪家又盖个楼或者是个餐馆。2014年,这一片地拆完了,拆出来一片三角形的空地,再后来,一开春,空地上突然多了些透水砖、花岗岩和青石板,西城园林绿化部门的工作人员开始入驻施工了。工人们平整完土地就开始铺广场、砌花池。没几个星期,广场就铺好了,青色的花岗岩和透水砖看上去古朴又雅致,那三层的大花池子也是青色的花岗岩,每隔5米左右就有一个古色古香的中式灯箱,与周围的老胡同、附近的礼王府融为一体。前后两个月的时间,这片小微绿地就建成了。打那以后,许老爷子就不用再坐公交去公园遛弯了,家门口也有了一个小公园。有时候,退休前的老同事来找他叙旧,老爷子也会带着人家去绿地坐一坐。

把明城墙梳妆打扮起来

从许老爷子家门口的三角形小微绿地再往南走,一直走到路口就是另一片小微绿地。与三角绿地相比,这片小微绿地公园的面积更大一些,沿着小区呈狭长形分布,园子里竖立着红色的“关爱”雕塑,用大理石制作的城墙拐角介绍嵌在冬青丛里。

在这片小微绿地中有一个全北京最独特的历史文物遗址——明清皇城西南城墙拐角旧址。根据大理石刻上的记载,这个地方属于明清皇城的西南拐角,是在明永乐十五年(1417年)明成祖迁都北京时形成的,当年明成祖于紫禁城以外、内城以里营建皇城,以围护紫禁城,本应为规整长方形的城墙在西南拐角处分别向东(今灵境胡同)、向南(今府右街)拐了两个角,使得皇城有了一个独特的西南拐角。二十世纪50年代,拆除皇城城墙时,西南拐角的基础被埋在了地下。2000年,市政部门在一次道路改造工程中发现了这段独特的西南城墙拐角遗址,同时还清理出一处明代的涵洞和沟渠,随后有关部门将这段皇城遗址申报市级文保单位。5年前,西城区的文保单位为这处拐角建立了一个“历史纪念址”标志,即现在这块石碑。

改造前,这块地方就是个普通的绿化带,后来,几乎与家门口那块三角地改造同时,城墙旧址的绿地也有施工队进场了。西城园林绿化局的工作人员把花池子修葺一新,加宽加厚,一溜的青石板厚墙砖,饕餮纹装饰的城墙垛围成一个个内凹式小广场,从东向西依次排列,工作人员还特意为城墙旧址挑选了搭配的植物,高大的油松和国槐直接是大植株移植,冬青加密覆盖掉所有裸露地面,古朴的青砖垒出一个城墙角的样子,上面覆盖着十厘米厚的青石板。靠近西黄城根南街一侧墙面上镶嵌着金色的“明清皇城西南城墙拐角旧址”十二个立体大字,向过往行人告知此处曾是明清皇城旧址。

记者从市园林绿化局了解到,像这样的小微绿地,今年还要充分利用城市拆迁腾退地、边角地、闲置地建设60处,共计40公顷。到2020年前,全市要共建成小微绿地300块,总面积3000亩。

记者

手记

从2012年开始,钢筋水泥的城市里多了绿色的踪迹。平原造林把一片片荒滩、沙坑变成了郊野公园、绿色山川,让北京的风沙天不再肆虐;绿道和小微公园的建设构筑起城里人身边的绿色休闲空间。

这些或点或面的绿地,都是从哪里“冒出来”的?其实,伴随京津冀大协同,北京城正在演绎着特殊的加减法,减的是人口、非核心功能、排污;增的是绿色、宜居、舒适度,是城市对“第三生活空间”的构建:城市绿道勾勒出市民休闲空间的绿色骨架,街角的小微绿地是散布在这个骨架上的绿色节点,近几年实施的百万亩平原造林工程则为整个城市筑起了一道完备的绿墙……

责任编辑:白岚

Tags:
转发至: 分享到QQ空间 百度收藏 人人网 开心网 豆瓣网
?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环渤海财经无关。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最新图文信息资讯
关于环渤海财经 - 联系我们 - 广告服务 - 友情链接 - 网站地图 - 版权声明 - 杂志订阅 - 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