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北“大考”
河北多地有很好的硬件条件,但在承接北京转移的产业方面,以公共服务为代表的“软件设施”仍未做好准备
《财经》
7月10日和13日,京津两地分别召开市委全会,先后通过了《京津冀协同发展规划纲要》(下称《京津冀规划纲要》)的实施方案。
北京市委书记郭金龙,天津市委代理书记、市长黄兴国在两地的市委全会中均强调要推动京津冀协同发展、将地方的功能定位放到区域整体功能中去谋划。
截至目前,京津冀三地中长期相对弱势,且“一体化”诉求最强的河北仍未公开发声。
但这并不意味着无所作为,河北省发改委和廊坊、保定等地均已成立专门的京津冀协同发展办公室,工作内容对外密而不宣。
7月10日,保定市协同发展办公室一位工作人员透露,保定方面多名领导正在北京调研,并会与西城区有关部门负责人召开座谈会,商讨产业转移事宜。
这是自2014年2月京津冀协同发展上升至国家战略以来,三地行动最为“同步”的一次,一改过去数年间,河北穷追不舍,京津不予理会的局面。
在4月30日《京津冀规划纲要》审议通过之后,多名学者就乐观地表示,这预示着京津冀协同发展由“顶层设计”阶段进入“全面实施”阶段。
对此,河北大学经济学院院长王金营持谨慎态度,他认为,虽然河北多地有很好的硬件条件,但在承接北京转移的产业方面,以公共服务为代表的“软件设施”目前仍未做好准备。
河北的痛点
在这一轮的产业格局变动中,环京津的廊坊、保定、唐山、沧州、秦皇岛被划入京津冀功能核心区,会优先承接北京转移的产业。
但河北多年来的发展模式,使其公共服务与北京存在较大差距,高端人才储备也存在缺口。
“目前的环境还不太适合承接北京的企业尤其是央企。”王金营表示,河北省的管理水平、服务意识急需提高,包括人员培训、干部队伍的建设。此外,理念也需要转变,政府部门的工作人员及公众均处于观念陈旧、安于现状的状态。
造成这一局面,不乏政治体制及政治约束的因素。以长期以“北京南大门”自居的保定为例。纵观保定过去数十年的发展轨迹,“稳定压倒一切”是其各级政府一贯的重心。
“每次北京举办大型活动,保定均将安保工作作为工作重点,耗费大量的人力、物力。”王金营指出。
不止保定,从水资源、环境、人力资源等多方面优先保障首都需求,早已成为京畿腹地多个城市的“宿命”。
拿张家口和承德来说,两地长期被边缘化、始终未大规模发展第二产业是人尽皆知的事实;而秦皇岛作为沿海城市,GDP在河北省内排名倒数第二,仅高于衡水,不足唐山的五分之一。究其原因,秦皇岛每年有长达六个月的时间处于“保暑期”,地方政府的精力、财力同样大量用于安保。
唐山虽然GDP排名全省第一,但钢铁是其主要产业,产量占河北省总产量的三分之二、全国产能的六分之一。钢铁产业在拉动当地经济发展同时,也导致了人才的“封闭”。唐山有多所钢铁职业技术学校,使当地的初高中毕业生过早选定了职业发展路径。“经济这么发达的地方,人口流动很少,没有人去想发展创新。”王金营说。
外在因素的制约、内在开放度不够,二者合力,导致了河北的庸常。
在过去几年,保定曾计划发展养老产业,以吸引北京的老人前来养老,最终失败,这和保定与北京相差巨大的公共服务水平不无关系。
过低的工资是限制河北公共服务水平提升的重要因素。据统计,在全国范围内,河北的公共服务从业人员的工资水平排名倒数。在保定,普通公务员和教师的工资多维持在每月2500元左右,保定最好的医院—保定市第一中心医院,其医生的工资也仅为每月4000元。
区域活力不够、公共服务水平较低,在影响北京待转移企业判断的同时,也导致了人才流失。保定核心城区有30万在校大学生,河北省最好的两所高校—河北大学与华北电力大学均在保定,但这两所高校每年有超过70%的毕业生选择去外地发展。
北京社科院副院长赵弘曾在保定两家企业调研,他发现这两家企业人才的流失率高达70%,离职者多数选择赴京。
河北的人口存量大,但整体素质偏低,这是产业转移与发展的掣肘因素。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环渤海财经无关。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