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大医疗:
商业模式的原点是医院网络
与华润、中信两大央企级的医疗集团相比,北大医疗在近期的医疗投资并购方面表现得更加活跃。从资本和医疗两个维度衡量,北大医疗虽然在资本方面略逊一筹,但来自北大医学部的支持则是北大医疗得天独厚的优势。
目前,北大医疗旗下已经拥有北大医疗鲁中医院、湖南株洲恺德医院、北京新里程肿瘤医院、吴阶平泌尿外科中心,以及目前规模最大的社会办医机构北大国际医院。此外,北大医疗脑健康中心、北大医疗康复医院等也都在建设中。
就目前的规模而言,北大医疗旗下医院网络的床位数已经突破5000张,年内还将有可能进一步突破8000张。而北大医疗未来的目标则是实现万张床位的规模。这意味着,北大医疗近期仍将以很大力度对外并购新的医院。
北大医疗的商业模式探索很早。早在北大国际医院筹建之中,围绕如何以非营利医院为基础构建商业模式就已经做了很多探讨。目前,北大医疗确定了对个人的全生命周期管理和对医疗机构的全方位服务两条主线的商业模式。
在整个商业模式中,以医疗服务机构处于核心位置。
“医院网络是北大医疗商业模式的原点,我们希望未来能够建立起一个覆盖全国的医院网络。”北大医疗CEO吕和东曾在接受21世纪经济报道采访时说,“有了医院网络做依托,北大医疗价值链上的很多事情就可以做起来,比如药品配送、融资租赁、养老康复等。”
在并购医院类型的选择上,北大医疗主要侧重在华北地区的综合医院。一方面是考虑综合医院的地域影响力更大,服务链延展性更强,另一方面,北大医学部在北方地区的资源支持能力更强。
“专科相对简单,它就一个医疗技术开展的范围和内容比较局限,比较好操作。而综合医院特别难,因为需要匹配大量的医疗和管理人才。”北医医院管理处处长张俊说,“这是北大医疗跟其他社会资本最大的区别,就是有了北大医学部的支持使北大医疗有能力运营管理好综合医院。”
当前,北大医疗旗下的医疗机构主要包括自建、并购两种形式,而这两种形式的投资规模都比较大、建设周期也更长。吕和东表示,在基本的医院网络布局实现后,探索出一整套医院管理模式,我们下一个走的方向将是托管,主要针对政府举办的一些运营艰难的医院。
不过,收购的综合医院为主,并不意味着北大医疗放弃专科医院的发展。实际上,北大医疗旗下已经有几家专科医疗机构,比如株洲恺德心血管医院、吴阶平泌尿外科中心等。此外还有正在建设当中依托北大六院专注于精神卫生领域的北大医疗脑健康中心。
“专科医院现在我们主要是通过自己建设发展的模式。专科医院的明显特点是,只要把一个旗舰店做好,模式的复制能力极强。在这些项目运作中,我们要谋求一个长远的发展。”吕和东说。
复星医药:
医疗并购的资本大玩家?
复星医药是“四大”中唯一一家民营企业和上市公司,也是一家医药企业。而且在业内,资本运作能力强是对复星医药的普遍评价。这一系列的特征,也决定了复星医药在“四大”中迥然不同的风格。
目前,复星医药旗下控股的医院包括济民医院、广济医院、钟吾医院及禅城医院。根据复星医药2014年年报,截至2014年底,这几家医院的核定床位共2770张。此外,复星医药还参股高端医疗服务品牌和睦家医疗。
复星医药已基本形成了沿海发达城市高端医疗、二三线城市专科和综合医院相结合格局。从早前的这些布局可以看到,复星医药并购的医院都是民营医院。这或许是决定于民营资本自身所携带的基因。但随着外部环境的改变,复星医药逐渐开始尝试与公立医院的合作。
2014年8月,复星医药将通过全资子公司上海医诚医院投资管理有限公司与台州市立医院所属台州市立投资有限公司共同出资逾6.8亿元,设立台州市赞扬医养投资管理有限公司。这是复星医药首次尝试与公立医院合作。
进入2015年,混合所有制概念骤然火爆,复星医药连续与温州市中医院、齐齐哈尔第一医院、玉林市医疗集团等公立医疗机构达成合作协议,建设新的医疗机构。根据已经披露的数据,台州和温州的项目完成后,复星医药旗下医疗机构拥有的床位数将再增加2500张。
与四大的其他几家医疗机构不同的是,复星医药是在已经具备相关产业链的条件下进入医疗服务领域。2014年,复星医药的药品和企业的制造相比2013年,分别增长了11.43%和38.20%。
从复星医药的角度,并购新的医疗机构可以在集团内构建出全产业链的格局。而随着患者数量的增加,医疗数据反过来还可以帮助药品研发。以肿瘤为例,复星医药董事长陈启宇在接受媒体采访时就曾谈到,收购的医院将嫁接肿瘤诊断,而采集的数据则将用于药品研发。
在健康产业崛起的2013年底,复星就喊出了要收购500家医院的目标。不过,虽然国家在政策上没有明确,但在整个新医改推动医药分开的大背景下,复星医药作为一家药企进行医院并购存在着一定的不确定性。
“四大”之外的医疗服务市场同样风起云涌,出现了一批具有相当竞争力的医疗集团,包括拥有爱育华妇儿、英智康复医院的首都医疗,整合中航旗下企业医院而成的中航医疗,新近在香港上市的和美医疗等。
谁将成为“第五大”?
从这个意义上讲,“四大”的出现并非全是企业个体的成功,而是代表了整个行业的发展趋势。而除了早前所表现出来的资本追捧之外,进入2015年后还表现了另外一种追捧,就是来自公立医院院长和政府官员的追捧。
不久前,曾接二连三出现公立医院院长离职投奔社会办医的新闻。
例如原重庆医科大学附属口腔医学院院长、重庆市口腔医院院长邓峰加盟拜博口腔医疗集团出任总裁;原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邵逸夫医院党委书记兼副院长何超加盟泰康人寿医疗事业部;原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康复医院业务院长张庆民加盟重庆医科大学附属第二医院宽仁康复医院(社会办医)。
某种程度上,能够吸引公立医院院长加盟本身已经表明,社会办医已经拥有足够大、足够有价值的平台。而这种吸引力已经蔓延向政府官员。8月6日,21世纪经济经济报道独家披露,国家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体制改革司原副司长刘殿奎加盟阳光保险,负责医疗健康相关工作,成为卫计委第一位辞官下海的司局级干部,同期,国家发改委投资司副司长张明伦也赴阳光保险任职,主要负责战略性投资事宜,成为发改委第一位辞官下海的司局级干部。
这既体现了社会办医的新趋势,又暴露了保险企业掘金医疗的野心。
阳光保险于2014年开始布局医疗产业。2014年6月,保监会批准阳光人寿投资控股阳光融和医院,成为中国首家由保险机构控股的综合性医院。2015年1月,保监会又正式批准阳光保险发起设立阳光融汇医疗健康产业成长基金,规模为50亿元。
此外,险企中还有泰康人寿1000亿“砸”养老产业,中国人寿500亿的大健康基金计划。保险企业也成为“四大”之外,在医疗服务领域最活跃的力量之一。
不过,包括“四大”在内的医疗集团都没有形成可靠的商业模式,供应链是少有的模式清晰且能够获利的商业途径之一。特别是,凤凰医疗就是依靠供应链模式成功在香港上市。但本质上讲,供应链模式与医药分开相背离,究竟能够存续多久尚有疑问,医疗产业仍需要更多探索。
作者:刘涌 杨冰柯 林鸣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环渤海财经无关。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