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网石家庄9月15日电(记者高博)邢台县前南峪村地处太行山深山区,7平方公里村域内郁郁葱葱,山场上种植着480万株树木,果园里的板栗密密麻麻,即将成熟。记者沿途看到,村子里家家户户都是二层小洋楼,到处可见家庭旅馆和农家院。
前南峪村2014年仅旅游收入就达1356万元,人均纯收入超过万元。当地民众将变化归功于山体的综合治理和生态经济沟的建设,让他们既能卖鲜果,也能卖风景。
河北省西部太行山区一直以来生态环境脆弱、经济发展滞后,贫困问题突出。但近些年,河北太行山区通过发展“沟域经济”,探索出一条集生态治理、观光农业、旅游休闲为一体的山区发展新模式。
“家庭旅馆一年的收入有15万元,每年的五月份至十月份,是我们最忙,最挣钱的时候。”45岁的前南峪村村民王海书经营着一家旅馆,他告诉记者,山里空气好,现在城里人周末喜欢到郊区玩,每到周末,村里游客都爆满,像他这样的家庭旅馆在前南峪有30多家。
前南峪村党委书记郭天林介绍,早前的前南峪荒山秃沟,无雨成旱、雨大为洪。“恶劣的生态环境,让前南峪村老百姓虽守着8300亩山场,却仍要到山西要饭吃。”
为求生存,前南峪开始了一场治山、治水、治沟的建设。郭天林告诉记者,发展“沟域经济”必须把生态建设放在首位,具体到治理方法上,先上后下,先坡后沟,根据不同的自然条件筛选物种,做到封山造林管护结合,山场的立体开发,让前南峪村树多了,山青了。
现在的前南峪,村里的沟沟壑壑披上了绿装,山上林木覆盖率达90.7%,被赞誉为“太行山最绿的地方”。
前南峪村是河北太行山区打造“沟域经济”的一个缩影。同样位于太行深山区的内丘县岗底村,如今这里的苹果不再论筐卖,而是论个卖,上等的“富岗”牌苹果一个甚至可以卖到百元。
10多年来,岗底村先后治理荒山7800亩,栽种果树15万株。荒山上种满苹果树后,岗底村专门聘请河北农业大学教授李保国做技术顾问,专家组根据岗底村土地和气候条件为苹果量身定做了128道标准化生产工序,果农开始像工厂里的工人生产标准件一样去生产苹果。
长期以来,河北太行山区一直是生态建设和经济发展的薄弱区域,而邢台通过生态经济沟的建设,加快了山区综合开发进程,带来了显著的生态、经济和社会效益,走出了一条适合太行山区精准扶贫的发展道路。
目前邢台市发展销售收入100万元以上农产品加工企业已有144家,涌现出前南峪、岗底村等大批治山致富的先进典型,成为河北省乃至全国太行山治理的样板。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环渤海财经无关。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