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日,参赛选手在比赛中。
图片来源:本报记者刘龙及新华社
制图:蔡华伟
2015年的北京马拉松,比以往来得更早一些,较往届提前了一个月左右。9月20日7时30分,来自45个国家和地区的3万名马拉松选手从设在天安门广场的起点出发,奔向终点奥林匹克庆典广场。自北京马拉松1998年首次对大众选手开放以来,这是第一次参赛者全部为全程马拉松选手,这也使“北马”成为了中国首个“全马”赛事。作为国内历史最悠久的马拉松赛事之一,北京马拉松在自己35岁时踏上了新的起点。
来自肯尼亚的41岁老将基普春巴夺得男子冠军,女子冠军则属于埃塞俄比亚选手切雷内特。尽管两位冠军的成绩平平,但他们将在“北马”历史上占据重要的位置——“北马”成为“全马”后的首届冠军。
全程马拉松选手人数占选手总人数的比重,是衡量一个马拉松赛事水平与档次的重要指标之一,柏林马拉松、波士顿马拉松等世界著名马拉松赛事只设全程马拉松项目。近年来随着国内跑步热潮的兴起,“北马”中参加全程项目的选手比重不断增加:2011年,全程项目的参赛人数还仅为8000人,然而这个数字在接下来的3届比赛中分别增至1.2万人、1.5万人和2.6万人,并最终在今年达到了3万人。在国家体育总局田径运动管理中心副主任王大卫看来,北京马拉松只保留全程项目,既是大势所趋,也是赛事“更上一层楼”、跻身世界级马拉松赛事的关键。
王大卫认为,在目前国内马拉松赛事遍地开花、选手水平普遍提高的前提下,一些马拉松赛事已出现同质重叠。“北京马拉松今年升级为‘全马’赛事,就是要明确自己的赛事特色,明确服务人群。”王大卫说,“如今的‘北马’依然是全民参与比赛,但定位人群是高水平的‘全马’选手,服务范围扩大至全国乃至全世界,这是水到渠成的事情。”
对北京马拉松来说,赛事档次的提高意味着赛事服务水准的同步提升,作为以往国内马拉松遭诟病最多的地方,这个环节的提升并不容易。
“赛事服务并不仅仅存在于从发令枪响到选手冲过终点之间的几个小时,而是贯穿从选手报名到领取奖牌的整个过程。”业余马拉松高手、“来跑吧”市场总监程旸分享着自己的参赛感受,“从细节上讲我们还是与国外存在一定的差距。”
今年“北马”专注全程项目,则为缩小与世界著名马拉松赛事的差距甚至完成赶超提供了更大的可能。“取消半程项目后就不必再考虑半程终点区域及规划,这样就可以有更加自由的空间勾勒一条更加安全、平坦、涵盖更多城市地标的赛道,这也是‘北马’进入‘全马时代’后最大的参赛体验提升点。”王大卫说。
从净计时芯片到专属号码布,近年来“北马”从未停止在“硬实力”上的提升。而在马拉松文化的“软实力”上面,“北马”也正在追赶。已经连年召开的北京马拉松博览会,便为大众深入了解这项运动搭建了平台。“‘北马’今年的口号是‘从心出发’,就是要做一个走心的赛事,真正‘俘获’跑友的心。”王大卫说。
责任编辑:白岚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环渤海财经无关。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