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5岁的北京姑娘小胡决定放弃生第二个孩子。她的理由很简单,“中国人这么多,看病上学都麻烦得很,我就不凑热闹了”。
小韩是昌平区负责办理准生证的工作人员。谈到全面放开二孩,她有些忧虑。“说是大家都不太愿意生,可万一政策放开,好多人都生呢?以前那么多年的努力不都白费了?”
小胡和小韩虽然只是个体,但代表了不少人的想法。小胡不生二孩的理由站不站得住脚?小韩作为计生工作者的忧虑是否多余?我们来看人口数据怎样回答这些问题。
总和生育率争议
先看一组最新的数据。根据国家统计局《2014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2014年中国总人口为13.6亿人,当年出生人口为1687万人,死亡人口为977万人。60岁以上的老人占总人口比例为15.5%,比2005年提高4.97个百分点;0到14岁人口占比为16.5%,比2005年下降3.77个百分点。
从这一组数字,我们可以读出四个判断:中国在数量上依然是全球第一人口大国;出生人口高于死亡人口;老年人口比例快速提高,0~14岁人口快速减少。这就是中国人口的新常态:数量依然可观,但老龄化加速提高,青少年人口迅速减少,人口结构已经发生值得警醒的重大变化。
很多人有一种先入为主的印象,中国人太爱生娃了。实际上,在过去200年,特别是最近30多年来,中国人口的增长速度远低于世界平均水平。中国占世界人口的比重在1820、1950、1980和2013年分别是35.0%、21.8%、22.1%和19.0%,总体上在大幅下降。即便是在1950~1980年,增长幅度也只有0.3个百分点,很大程度上还是由于中国的人均寿命从约40岁延长到近70岁。相比之下,1980~2013年中国人口占世界人口比重下降了超过3个百分点,下降速度是前30年上升速度的10倍。
如果我们把历史维度拉长些,观察从2000年到2100年这100年的人口变化,所看到的场景就会让我们大吃一惊。中国人口上升到峰顶后开始迅速下降,很像在坐过山车。
你可能坐过过山车,从谷底到峰顶,又从峰顶冲下谷底,惊险刺激。现在的问题是,中国人口这辆过山车到底离峰顶还有多远?峰顶之后的下滑会有多快?
本来回答这个问题并不难,只要有人口总量、年龄、性别、总和生育率、预期寿命等数据,人口学者可以很容易地推算出答案。但在中国,事情变得复杂。对于中国人口的总和生育率到底是多少,数十年来都存在很大争议。
根据国家统计局历年的人口普查和抽样调查,1995年总和生育率为1.46,2000年为1.22,2005年为1.33,2010年为1.18,2012年为1.26。
按照这组数据,中国早就处于超低生育率水平。但有关部门认为普查和抽样调查中存在严重的漏报和瞒报,因而一再否定国家统计局调查数据,并将生育率数据大幅上调。2000年人口普查的抽样原始数据显示总和生育率为1.22,后被调高到1.8。
普查中的漏报确实存在,但48%的调整幅度令许多人口学者大跌眼镜。中国社会科学院人口与劳动经济研究所人口预测专家王广州根据2010年人口普查数据复核,认为2000年的生育率在1.39~1.49之间,高于当年人口普查的1.22,大大低于官方认定的1.8。
低生育率陷阱
尽管十年前就有多位人口学者呼吁调整生育政策,放开生育限制,但直到今天,生育政策调整仍在踟蹰。全面二孩政策自7月份传出年内出台后,相关部门并无明显动作。其实,除部门利益作祟外,对人口现状和发展趋势缺乏准确判断也是一个重要原因。
《第一财经(微博)日报》就此采访了多位人口学者。综合看来,人口学者对中国目前总和生育率的估算平均在1.4左右。
1.4的总和生育率是什么水平呢?2.1被认为是保持世代更替水平的总和生育率,也就是说一对夫妻平均生2.1个孩子,可以基本保持人口相对于上一代既不增加也不减少。由于中国的出生性别比和女孩的死亡率都高于发达国家,中国的更替水平要更高,约为2.2。人口统计学认为,当总和生育率低于1.5就属于超低生育水平。一旦跌破1.5以下,将很难再有显著回升。1.4的总和生育率意味着中国已经跌入了低生育率陷阱。
而从近期多家机构的生育意愿调查和单独二孩政策遇冷的事实看,中国人较低的生育意愿不仅仅是受政策因素,更有其经济、文化等多层次的原因。中国人,尤其是80后、90后的生育观已经被深刻地改变。
超低生育水平带来的最直接后果就是人口萎缩。首先是人口峰值的提前到来和峰值变低。中国社科院按照相关方案假设所做的测算显示,中国人口峰值有可能在2025年或2030年到来,预计峰值人口在13.87亿或14.5亿人左右,远低于原先估计的16亿。
相对于2.2的更替水平,1.4的总和生育率意味着每隔一代人(25~30年)出生人数将萎缩36%,两代人就萎缩60%。这是个可怕的速度。
从数据的汪洋里审视中国人口,很像电影里的绿巨人浩克,虽然表面看起来身形巨大,能量惊人,但其实在里面,那个真正的他满心焦虑,虚弱不堪。中国人口也是这样,数量依然庞大,结构已然扭曲。
过山车下降的趋势已经无法改变,但根据客观事实及早应对、及时刹车,至少可以减缓一些下降的速度。在这样一个过程中,真实的人口数据理应得到更多尊重。
(作者系本报记者)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环渤海财经无关。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