会员投稿 搜索:
您的位置: 主页 > 新闻 > 特别报道 > 正文

安格斯·迪顿:他靠买买买赢回了一个诺贝尔奖

来源: 新华网 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转发至: 分享到QQ空间 百度收藏 人人网 开心网 豆瓣网

新华网北京10月14日电 据“新华社”客户端报道,瑞典皇家科学院12日宣布,将2015年诺贝尔经济学奖授予经济学家安格斯·迪顿(Angus Stewart Deaton),以表彰他在消费、贫穷与福利方面的研究贡献。

想要制定减少贫困、提高福利水准的经济政策,人们首先必须理解个体的消费选择。果壳网对今年诺贝尔经济学奖新闻稿进行了编译,指出安格斯·迪顿前所未有地提升了人们对消费选择的理解。通过将具体的个人选择和总产出相结合的方式,他的研究改变了我们对微观经济学、宏观经济学和发展经济学的理解。

文章指,迪顿获奖的研究主要围绕三个核心问题展开:人们会买什么东西?赚的钱是用来买东西还是存起来?如何判断发展中国家的生活水准?

消费:每天剁手都是为了啥?

每天都是买买买,剁下的手堆起来足以成为外太空唯一可见的人造物——经济学家看这个问题是相当冷酷的。他们想开发出一套“需求系统”,来判断你为什么要剁手:什么情况下你会更想买衣服,什么情况下更想买食物?对某一类商品的需求,和它的价格、你的收入、你所属的人群都有什么关系呢?这很重要,但并不是为了减少你的手部缝合开支,而是为了帮助决策。比如,假如政府想给某个人群减税,就得知道他们收入增加之后消费行为要怎么改变,会影响哪些其他产业,不然连锁反应让别的人群受损可就不好了。

我们可以拍脑袋想出许多需求理论,比如某个理论里男生所有的钱都去打游戏,女生所有的钱都去买包包,但这显然既不符合事实,也不符合经济学家钟爱的“理性人假设”。60-70年代,研究者测试了各种各样已知的需求理论,结果发现它们全都不合格。哈!谁剁手的时候还记得理性俩字怎么写?抱着这种假设怎么能行嘛!

别急,迪顿说。丢掉理性人假设一时爽,接下来怎么办?相反,迪顿指出,我们之前的模型其实都用了一些潜在的默认,非常狭隘,而我们自己都没意识到这一点。把这些狭隘的东西丢掉,换成通用的假说,但还是简单到可以运算——这就是迪顿和同事1980年合作提出的“几乎完美需求系统”。这个系统一开始其实不怎么好用,但是它因为很通用,所以很容易往上打补丁修饰。35年后的今天,这个系统早已是研究经济学政策的标准工具,对学术界和实际政策评估的价值都无可估量。

收入:多少钱存起来多少花掉?

“近完美需求体系”假定,一家人的总开销是已知的。但是实际上总开销并不固定,收入可能会变,存下的钱也可能会变。这可不是小事儿,因为消费和储蓄是一个硬币的两面,总储蓄可能会影响一个国家的整体经济形势。

50年代,人们认为,所有的消费者都是一样的:他们希望让自己花钱的转变“平滑”一些。如果预感到赚的钱要变少了,他们就会少花多存;如果预感到赚的钱要变多,他们就会多花少存,甚至借贷。听起来很合理嘛。

然而,到了90年代,迪顿发现了这个想法的一个大问题。按照它的推断,消费应该比收入波动更大——如果全社会经济突然变好了,它通常都会再继续好上一段时间,所以消费者应该使劲花钱、超过收入增加才对!事实完全不是这样,消费的波动比收入小。这个大问题被称为“迪顿悖论”。

迪顿说,解决这个问题的办法是,不要再以为所有的消费者都一样了。他们不同。每个人的消费情况是不能用整体平均代表的。他由此得出的方式比此前所有模型都更接近事实,并影响了整个宏观经济学界的研究。从此研究者不再只看资料整体了,关于个人的研究成为了至关重要的一部分。

发展中国家:怎么判断贫困、衡量经济水准?

近年来迪顿的研究主要关注发展中国家的消费和贫困。在这个领域他做出了许多贡献:指出消费资料比收入资料更可靠、更有用;提出了更有效的资料获取方式;如何消除当地物价差异影响;如何计算难以直接观察的商品和服务;如何协调个人资料和家庭资料的差异;如何比较不同国家的福利,等等。80年代,国家经济发展还主要是理论的推算;在迪顿等人的大力推动下,今天发展经济学已经是一门蓬勃发展的实验学科了。

比如,长期以来经济学家研究了一个国家可能陷入的贫困怪圈:低收入的人吃不饱,就不能正常工作,于是收入始终上不去。如果对这些国家进行援助,能让贫困居民吃饱肚子,从而打破怪圈吗?迪顿的研究发现,收入增加之后人们果然吃得更多了——且慢,营养不良并不足以解释他们为啥低收入。事实上这并不是一个怪圈,只是一条线:穷导致吃不饱,但并不是吃不饱导致穷。

再比如,许多发展中国家都有明显的重男轻女现象,但是到底是怎么个歧视法呢?一个明显的猜想是,女儿得到的资源比儿子少,但是这个猜想很难验证:你不可能每天和一家人坐在一起看看是不是饭桌上的肉都给了儿子,就算你真的去了,他们可能因为有外人在看就不好意思公然歧视。迪顿想出了一个巧妙的办法:看看当一家人有了孩子之后,成年人才有的那些消费(比如成人衣物、烟草、酒精)降低了多少,是有儿子降的多还是有女儿降的多。他发现,正常情况下男女没有明显差异——但是,一到家境不好、遭遇逆境的时候,女儿就要遭受明显的歧视。

安格斯·迪顿是一位微观经济学家,1945年出生在苏格兰爱丁堡。他曾就读于爱丁堡费蒂斯中学,后来在剑桥大学获得学士、硕士和博士学位。

1983年至今,迪顿在美国普林斯顿大学经济学系任教,是该校世界级的微观经济学者,还曾担任美国经济协会(AEA)主席。迪顿主要利用不同国家的资料,对家庭行为、经济发展以及健康、贫困等社会经济问题进行实证分析,其重要成就包括提出迪顿悖论(Deatons Paradox)和迪顿-米尔鲍尔消费需求系统(The Deaton-Muellbauer Sys-tern)等。来源:亚太日报

责任编辑:崔有天

Tags:
转发至: 分享到QQ空间 百度收藏 人人网 开心网 豆瓣网
?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环渤海财经无关。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最新图文信息资讯
关于环渤海财经 - 联系我们 - 广告服务 - 友情链接 - 网站地图 - 版权声明 - 杂志订阅 - 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