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讯(通讯员谭继涛、徐巍 记者解丽达)中秋节期间,霸州市京南桃源生态种植养殖专业合作社的有机猪肉受到消费者的追捧,尽管每公斤售价高达50元,仍然供不应求。在经过大量市场调研和养殖基地走访后,该合作社大胆引进“北京黑猪”新品种,如今黑猪存栏达到800多头,较普通生猪养殖增值三成以上。
京南桃源生态种植养殖专业合作社的发展,是霸州市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的一个缩影。他们在经营思路和经营方式上创新,大打“绿色牌”“休闲牌”和“体制创新牌”,农业特色化、规模化种植渐入佳境,农业生产水平不断提高,专业合作社数量迅速增加,农民收入持续增长。
产品围着市场转。霸州市众多农村专业合作社积极探索特色农产品的开发,东王庄村的黑皮鸡枞菌、肖家堡和小庙以及靳家堡村的竹柳产业、南孟镇的热带鱼养殖以及热带水果和牛蒡种植、崔庄子的金银花等等,一些本地少见的农产品已悄然进入霸州农民的视野。
靠天吃饭是过去霸州市下坊村农业种植的真实写照。这里地处东淀溢流洼,不是涝就是旱,村里一半以上的农户不以种地为生,不少土地闲置撂荒。去年,村两委决定成立村集体所属的合作社,农民以土地入股,合作社通过村委会集体管理,形成统一耕种、统一收获、统一销售、统一分红的一体化产业模式。如今全村800多户村民已全部入社,4300亩土地资源得以盘活。今年,这里种植的良种玉米净收入达到每亩800元,比农民个人耕种时增收逾60%。
同样是土地资源的再盘活,霸州市怡康百枣生态农庄则集旅游、观光、采摘、休闲、餐饮为一体,开心农场、休闲旅游、餐饮娱乐等特色体验活动吸引外地游客1000多人,亩均增值千元以上。
霸州市工商业发达,特别是农村中小型民营企业蓬勃发展,吸纳了大量的农村劳动力,由此也闲置出了不少土地资源,而农民专业合作社的出现恰好让这些分散的土地得以集中利用,盘活了土地资源。据了解,截至目前,霸州市已注册农民专业合作社575家,约1.6万亩土地得到盘活利用,发挥了最大价值。
今年50多岁的王秀珍是霸州市北头村农民,家里的土地流转给合作社以后,她也成为合作社员工。以土地入股,每年享受到合作社的分红,每个月还有2000元的工资收入。
农民专业合作社一方面促进青壮年劳动力向二三产业转移,大幅提高了农户家庭收入,同时又吸收了像王秀珍一样转移相对困难的劳动力,实现了在家门口就业。截至目前,霸州已有约9万多人参加了农民专业合作社,合作社成员人均收入超过未入社农民收入10%至20%。
责任编辑:白岚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环渤海财经无关。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