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社会科学院24日发布的研究报告认为,新医改须重开基本药物制度和基层医疗机构改革两张“处方”,以尽快突破“看病难”、“看病贵”的困境。
中国社会科学院、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当日共同在京发布《社会蓝皮书:2016年中国社会形势分析与预测》报告。
蓝皮书称,2009年,我国启动了新一轮医药体制改革。2015年是改革的第七年,同时也是“十二五”规划的收官之年。尽管新医改启动于“十二五”规划之前,但是2011~2015年是医改关键的五年,目前的形势既为“十三五”规划奠定了一定的基础,同时也带来了更多的挑战。
我国新医改启动以来,按照时间先后顺序,比较大的进展依次是:医疗保障实现人口的全覆盖、建立了基本公共卫生制度、从基层医疗机构开始推行基本药物制度、建立大病医疗保险以及公立医院综合改革。2015年新医改的政策进展既包括整体的推进,也包括对重点领域的强调,体现在”分级诊疗”与突破药品价格改革等方面。
中国社会科学院社会学研究所副研究员房莉杰介绍,从整体上看,2015年的医改在上述各个方面都有所推进。
在基本公共卫生服务方面,2015年人均基本公共卫生服务经费标准从35元提高至40元,进一步扩大覆盖面、扩展服务内容,加大对村医的支持力度以及加强规范管理。
在新型农村合作医疗方面,2015年各级财政对新农合的人均补助标准在2014年的基础上提高60元,达到380元,农民个人缴费标准在2014年的基础上提高30元,全国平均个人缴费标准达到每人每年120元左右,同时继续强调增强保障能力、完善支付方式改革、规范基金管理、做好跨省就医费用核查等。
在大病医疗保险方面,中央计划在2015年底前,大病保险覆盖所有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和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参保人群,2015年大病保险支付比例应达到50%以上,并且强化基本医保、大病保险、医疗救助、疾病应急救助、商业健康保险及慈善救助等制度间的互补联动。继续推进“社会办医”等。
房莉杰表示,上述几个方面的改革基本上都是延续之前的改革路径,既有增加政府投入的增量改革,同时也有对已有改革措施的完善,但是并没有本质上的创新,或者说上述领域的制度框架已经基本定型,并无太多制度创新的余地。
“但从2009年到2015年的改革效果看,新医改收效甚微。”房莉杰说,“看病难”与基层医疗机构改革,以及“看病贵”与基本药物制度改革成为新医改的两个基础困境。
“但在缓解‘看病贵’和‘看病难’的两项改革思路上,均开错了基本‘处方’。”房莉杰分析说,“看病贵”问题主要是由政府筹资不足以及现有公立医疗机构的“以药养医”机制造成的;“看病难”问题主要是因为优质的医疗资源主要集中于大医院,基层医疗机构不仅能力较弱,不能满足医疗需要,而且不同等级的医疗机构都过分重视医疗,同质化严重,重点人群的健康管理需求无法满足。
研究发现,新医改以来,随着服务需求的释放,越来越多的患者涌向了级别更高的医疗机构,新医改希望实现的“强基层”、“首诊在基层”、“双向转诊”并没有实现,现实情况反而是反向发展。尽管“分级诊疗”在2013年得到突出强调,但是从2014年和2015年上半年服务提供情况看,前几年的趋势并未发生好转。而且越是级别高的医院,医师的日均服务负担越重,大医院仍然人满为患,“看病难”问题并未有效缓解。
蓝皮书称,展望“十三五”规划,尽管全科医生的数量逐年增加、全科医生制度建设和“分级诊疗”得到重视、药品价格改革有所突破、对于药品流通相关的反腐制裁更为严格,但从根本上看,“基本药物制度”和“基层医疗机构改革”两张“处方”仍有待重开。否则,按照医改过去五年的数据趋势,这将是一场没有赢家的改革。
北京协和医院重症监护区。摄影/章轲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环渤海财经无关。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