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皇岛日报讯(记者陈引玉 通讯员刘斌)粉刷墙壁、环境整治、植树绿化、旱厕改造、道路硬化……近年来,通过精细化打造美丽乡村,昌黎县的村庄每天都在发生着变化,演绎着最美乡村的华美嬗变。
昌黎坚持村庄总体规划与产业发展规划双管齐下、两手齐抓,秉承“无规划不建设,不规划不施工”的原则,因村制宜,突出特色,实现改造提升与特色产业 同频共振、相互促进。围绕全县“四区五园驱动、三城六业崛起”经济发展战略,逐村制定产业发展规划,打造皮毛养殖、海产品养殖、酒葡萄种植、设施农业等一 批专业村,还分别规划了专业养殖小区和现代农业示范园区。
按照“发展中心村、提升一般村、打造特色村”的基本思路,昌黎确立了“四沿”村庄等重点区域率先突破、全县整体推进的工作路径,分期分批全面提升农 村面貌。按照“一村一品”“一村一景”“一村一韵”的要求,深入挖掘村庄特色,塑造村庄品牌;坚持“洁净立线、绿化连线、景观亮线”的要求,科学布局乡村 风景线,打造了西山场等一批具有乡土特色的品质型开放式休闲旅游景区;以重点村为示范,在全县全面推进改造提升,集中开展“四清四化”,农村环境整治工作 取得了阶段性的成果。
截至目前,全县90%的村完成了“四清”工作,60%的村解决了饮水安全问题,全部村庄已建立标准化卫生室。扎实推进公共文化服务设施建设,加快建立覆盖城乡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逐步提高农民群众文化活动的品位和档次。
立足“财力有限、民力无限”这个着眼点,昌黎创新思路方法,破解资金难题,使农村面貌改造提升各项工作顺利开展。2013年至2015年这3年来, 县财政累计安排资金9000万元;农业、交通、水务等20个涉农部门共整合各类涉农资金7000万元;省市县三级驻村工作组筹措资金1100万元;各个企 业累计提供帮扶资金及各类物资800万元。同时,昌黎注重发挥群众的主体作用,采取机关带基层、党员带群众、学生带家长等多种方式,引导农民变“要我干” 为“我要干”。全县直接参与改造提升农民达到11万人次,节省资金1000万元。
昌黎利用各级财政配套资金7000余万元,建设垃圾处理厂、配备垃圾转运车辆及工具。按照“户分类、村收集、乡转运、县处理”的城乡垃圾一体化处理 机制,各村建立了卫生保洁队伍,全县新建1335座地埋式垃圾收集站、13座小型压缩式转运站、3座中型压缩式转运站,购置各型垃圾运输车154辆,完成 了涵盖17个乡镇418个村城乡一体化垃圾收运设施建设。
责任编辑:白岚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环渤海财经无关。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