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祝琴是清清苹果种植专业合作社的“掌门人”,在她的果园,原本2元钱的苹果,经过“私人定制”后身价变成了6元,这种创新模式为苹果园打开了销售渠道。作一名80后返乡创业的大学生,她也是一名接受新型职业培训的农民。
2015年山西省政府报告明确指出将培训新型职业农民10万人纳入扎实办好的“五件实事”。省政府确定的10万新型职业农民培育任务由山西省农业厅、省扶贫办、省农机局共同完成,其中,农业厅6.3万人,扶贫办3万人,农机局0.7万人。截止目前,农业系统完成新型职业农民培训65130人,完成任务的103.4 %,其中培训引领带动型职业农民2000人(含青年农场主1000人),生产经营型职业农民30630人,专业技能型和专业服务型职业农民 32500人。
早在2015年2月,《山西省新型职业农民培育规划纲要(2015--2020年)》,以晋政发[2015]6号文件下发全省。《规划纲要》明确了山西省新型职业农民培育的指导思想、基本原则,提出到2020年,每年培训新型职业农民10万人,培育一批有技术、懂经营、会管理、讲诚信的新型职业农民队伍,推动特色现代农业发展的目标任务。
突出工作重点,实施两个计划
按照农业部工作安排,牵头省教育厅、团省委共同组织实施“山西省现代青年农场主计划”,在全省遴选1000名现代青年农场主作为引领带动型职业农民进行重点培养、创业孵化和跟踪培养。与团省委、农行山西分行共同组织实施大学生返乡创业行动计划,在全省遴选1000名返乡创业大学生,纳入新型职业农民培育范围,引导和支持大学生返乡创业。
制定《山西省现代青年农场主计划实施方案》和《山西省大学生返乡创业行动实施方案》,下发《关于遴选“现代青年农场主计划”培育对象的通知》,组织各地通过“移动惠生活”、手机农民报、网络、报刊等各类媒体,通过乡镇村委、基层农业技术推广机构、各培训机构进行宣传、培育对象的摸底遴选和组织报名工作。通过网上公开报名和各市县推荐,确定了1000名现代青年农场主培育对象,分14个专业,30个班次,选定21个服务农民积极性高、专业优势突出、带动能力强、农民培训经验丰富、培训实训条件完善、能够开展全产业链培养、进行后续跟踪服务的机构进行重点培养、创业孵化和跟踪培养。
完善培训体系,提升教育质量
2015年,山西全省确认了398个培训机构,其中,公益性机构208个,占52.3%;社会培训机构190个,占47.7%。结合农业技术集成示范基地建设,组织开展省级新型职业农民培训实训机构的推荐遴选,承担引领带动型职业农民和青年农场主培训任务。
邀请全省农业院校、部分培训机构和出版社负责人,召开“全省新型职业农民培育教材体系建设座谈会”,引导鼓励各农业院校编写适合农民使用和符合地方产业特点的教材,搭建组编、出版发行平台,组织推介了一批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公共课教材和专业课教材。
此外,还启动了山西省新型职业农民培训条件建设项目,建立由各级农业技术推广技术人员、各类农业院校和农业科研院所的专家教授、各地农业园区基地具有实践经验的乡土人才共700余人组成的师资库,形成了数量充足、结构合理、素质优良的师资队伍,满足全省新型职业农民培训需要。
创新培育方式,总结培育模式
为增强新型职业农民培训的针对性、实效性和灵活性,在全省组织开展“菜单式”培训试点。全省110个培训机构通过深入了解农民培训意向,根据产业需求、农民需求,制定培训“菜单”,结合农时季节确定培训时间、培训内容、实训地点等,向社会公布公开,农民可以自主报名选择参训课程和时间。
为满足部分农民稀、特专业培训需求,突破地域限制,统筹全省培训资源安排农民参训。并明确专业优势明显、辐射带动广泛的培训机构可以根据农民意愿和需求,吸收带动周边区域农民或在全省范围内招收参训学员。同时开展跨专业、多学科培训,最大限度满足农民培训意愿和要求。
认真总结各地成功的培育经验、做法和成效,在全省推出八个特点鲜明的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典型模式进行推广,其中,榆次区“产业导向、技能提升、政策扶持”三位一体新型职业农民培育模式入选全国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十大模式。
加强部门协作,合力推动落实
为统筹推进全省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工作计划和任务的落实,加强部门间协调配合,建立了由省农业厅、省财政厅、扶贫办、农村工作通讯“现代农业——中国故事”中对青年农场主,榆次牛村清清苹果姑娘武祝琴进行了宣传报道。
(赵芳)
责任编辑:崔有天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环渤海财经无关。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