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到点了!该瞭望了。”新年伊始,来到塞罕坝机械林场海拔1940米的夫妻望火楼,齐淑艳拿着望远镜跟在丈夫刘军身后登上高16米的露天瞭望平台。尽管气温零下20多度,寒风吹到脸上,像刀刮一样痛,可他们却若无其事地瞭望着远方的林海。据刘军介绍,像他们这样的望火楼全场有9座,守护着112万亩人工林海。
“正是有着这样一群群敢于担当的播绿、护绿、爱绿的民众,承德才得已成为一座充满魅力的生态城市。”据市委书记周仲明介绍,目前,全市森林覆盖率达56.7%,已建起自然保护区10处、森林公园23处、湿地公园20处,成为河北省首个“全国生态文明建设试点地区”,被誉为“华北绿肺”。2014年被国家确定为“生态文明先行示范区”。
承德因“绿”而起,并随着绿色发展的精彩,更加洋溢着新时代的生机与活力:一个个传统落后企业实现“绿色转身”,一项项高科技项目不断“落地生根”,一批批绿色转型产业相继“进档升级”……这一切都是承德以绿为底色加快转型升级所创出的绿色发展奇迹。
城市定位,破立有章
“在2013年2月26日,京津冀协同发展座谈会上,习近平总书记亲自为承德定位,加快建设京津冀水源涵养功能区,同步解决贫困问题。这就注定了承德承担的责任会更大了,既要‘生态支撑、涵养水源’,又要‘摆脱贫困、全面小康’。”市委书记周仲明说,如何完成习总书记交给的“两大任务”?承德必须誓守生态和发展两条底线,牢固树立“绿色、创新、开放、转型、协调、共享”发展理念,全力打造“国家绿色发展先行区”。
承德地处山区,发展什么?怎么发展?靠开发矿业是走不通的。面对加快发展的压力,承德的决策者和民众头脑清醒:建设京津冀水源涵养功能区,实现绿色发展。这既是中央对承德的要求,也是承德人民的理性抉择。基于这种认识,承德顺势而为、乘势而上,围绕国家《京津冀协同发展规划纲要》和省《实施意见》对承德的定位,先后制定出台了《贯彻落实意见》《关于加快京津冀水源涵养功能区建设的若干意见》《创建全国绿色发展先行区规划》及其《实施意见》。
这一系列的“红字头”的中心就是绿色发展,以打造“国家绿色发展先行区”为最佳结合点,坚守“保证发展速度不减、守牢生态屏障不退”的“两条底线”,以壮士断腕的勇气加快发展方式转变,在强力“破”的同时,加快“立”的步伐,坚持用生态领先的标准来重新衡量和规划区域经济的发展格局,进行大规模的结构调整、转型升级。
2015年6月26日,随着滦平县滦平镇南瓦房粘土砖厂被爆破拆除,承德市186家实心粘土砖瓦窑企业全部被拆除取缔,粘土砖瓦彻底退出承德建设舞台。同时,尾矿综合利用加快推进,城乡百姓将用上更环保、更耐用的新型建材。近年来,承德先后共关停、取缔小钢铁、小水泥等排放不达标、污染企业1410家,拆除燃煤锅炉500多台,有2380多个项目因不符合标准被拒绝。
在《关于加快京津冀水源涵养功能区建设的若干意见》中,承德本着“以生态为核心、以民生为根本”的原则,对全市的“山水林”再次进行总体布局:到2020年,治理退化草场298万亩,治理水土流失面积3000平方公里以上;全市经济林总规模达到1100万亩,林业产业总产值达到400亿元;运用生态规律,大力发展绿色产业,让群众分享到更多的生态红利、绿色福利……
良好的生态是承德“王牌”,也是发展的核心竞争力。“加快生态文明建设,建设京津冀水源涵养功能区,打造国家绿色发展先行区。”这是承德发展的定位。经过审慎研究,承德“十三五”时期的经济社会发展总目标:确保实现“脱贫摘帽、全面小康”,加快建设“生态强市、魅力承德”。
具体目标就是实现“一个领先”、“两个翻番”、“三个提升”。“一个领先”,就是生态环境质量在京津冀保持领先;“两个翻番”,就是全市生产总值比2010年翻一番以上、年均增速7.5%左右,城乡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比2010年翻一番以上;“三个提升”,就是区域综合经济实力、城镇化水平和城乡居民幸福指数比“十二五”大幅提升。
产业培育,进退有序
承德是个资源型城市,占据“半壁江山”的矿业绿色转型决定着城市发展的转型水平。承德市委书记周仲明介绍,承德深入实施“6743工程”,实现“五个转变”。在发展观念上由“资源依赖”向“市场导向”转变,在环境整治上由“黑色”向“绿色”转变,在生产方式上由“粗放”向“精细”转变,在资源利用上由“地上”向“地下”转变,在产品开发上由“固态”向“液态”转变,引领传统矿业转型升级。
正在通过建立较完善的绿色矿山标准体系和管理制度,采取强有力措施,加快推进这“四个一批”,综合整治,复垦披绿一批;环保达标,整合改造一批; 抢抓机遇,转产转型一批;严格标准,淘汰取缔一批,确保年内淘汰取缔矿山企业300个左右;三年内完成60平方公里损毁山体全部复垦披绿;五年内将现有1396个矿权整合改造压减700个,转产转型矿山企业400个左右,力争在全国率先完成绿色矿业发展示范区创建工作。
“站在新起点,面对加快发展、摆脱贫困的压力,反思过去的经济发展路径,必须放弃依赖资源开发粗放增长的发展方式。”市委书记周仲明说,以构建全国绿色发展先行区为切入点,以京津冀协同发展和产业链重构为契机,围绕区域发展总体布局,按照“有进有退”的原则,着力推进“传统产业生态化、特色产业规模化、新兴产业高端化”,构筑绿色现代产业体系,重点抓好文化旅游及医疗康养、清洁能源、大数据、节能环保、绿色食品及生物医药、天然山泉水等 “十大绿色产业”。
生态是承德最大的优势,绝不能以破坏生态来换取一时的经济增长。遵循自然规律,大力开发利用风能、水能、太阳能、地热等资源,发展清洁能源产业。据介绍,目前全市清洁能源电力装机270万千瓦,到2020年清洁能源电力装机1314万千瓦。该市全力打造大数据、节能环保、大健康三大绿色产业。
“大数据、云计算是蕴涵着巨大价值和市场空间的前沿产业,是催生引领经济新业态新模式的朝阳产业。”市委书记周仲明介绍,承德发展大数据产业的条件得天独厚,工信部明确将承德列为“国家绿色大数据中心”,京津冀“十三五”规划将承德列为“京津冀大数据走廊”重要节点城市,承德要抢抓这一重大机遇,大力发展数据产业,既要搞数据储存,更要在数据挖掘、数据分析、数据清洗、数据展示、数据产品评价和交易等方面下功夫,促进数据产业与其他产业深度融合。
2015年,承德积极推进文化旅游及服务业健康发展,接待游客突破3000万人次,全市第三产业占GDP比重同比提高3.7个百分点;全力优化二产内部结构,拉长产业链条,实施亿元以上工业技改升级项目120个,完成投资217亿元;深入推动一二三次产业融合发展,食品医药加工业增加值占比提高到8%以上。
机制确定,增减有度
“誓守生态和发展两条底线,全力担负京津冀水源涵养功能区建设的重大政治责任,实现绿色发展。”这是承德广大干部群众的共识。为此,承德以打造全国绿色发展先行区为牵引,正着力加快山川秀美、富有活力、独具特色的生态强市、魅力承德建设。
“在当前‘雾霾压人’的情况下,生态问题已经不单是环境保护和治理的问题,已经上升为社会问题、民生问题。”市委书记周仲明说,作为“华北绿肺”的承德,更要坚守生态和发展两条底线,让保护生态成为干部群众的自觉行动,紧紧抓住京津冀协同发展的重大历史机遇,遵循“绿色、循环、低碳”的发展理念,坚持“生态产业化、产业生态化”的发展原则,切实做到“两条底线一起守,两个成果一起要”。
“健全绿色长效机制,进一步完善‘绿色GDP’考核制度,是加快绿色发展的重要保障。”承德的决策者和民众头脑清醒:建立生态文明与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的长效机制,强化对绿色发展的刚性约束,扬弃过去那种各地一样的考核标准,根据各县区主体功能区规划上的差异情况,进行有针对性的“增”和“减”,进一步完善“绿色GDP”考核制度,实行分类考核评价的“绿色考核体系”。
在新起点上,这一“增”一“减”充分体现了承德市委、市政府的执政理念,成为承德引领全市上下绿色发展的“指挥棒”。在产业培育中,承德从“大量生产——大量消费——大量废弃”的这个造成生态危机的根源入手,按照“减量化、再利用、资源化”的思路,把生态保护与产业发展紧密地结合起来,实现产业培育与循环利用同时发展,科学规划产业链条,提高产品科技含量,实现了一二产业的有机衔接。
在“绿色考核体系”激励下,承德拉长产业链条,推进初级产品深度开发,全市矿产资源深加工产品产值占资源型产业产值的比重达85%以上,实现了从卖资源到卖产品的跨越,从而促进循环经济的发展,成功争列为“全国循环经济示范市”,5个园区、6家企业被列入河北省“3255”循环经济示范园区和示范企业。
采访结束,仍很兴奋。回望承德绿色发展之路——誓守生态和发展两条底线,绿水青山就成了“金山银山”。承德用鲜活生动的实例诠释了“既要生态美,也要百姓富”的绿色发展轨迹,为构建美丽中国描绘出了广阔前景。
责任编辑:崔有天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环渤海财经无关。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